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9月上旬,张国焘决定撤销曾中生的红四军政委职务,派陈昌浩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的代表,到前线接替红四军政委一职。曾中生的军权被剥夺了后,张国焘又抓到红十二师师长许继慎“通敌”的“证据”,揪出了一大批的“改组派”、“AB团”、“第三党”,“肃反”的工作很有“成效”。看到鄂豫皖苏区这种局面,张围焘心中不禁窃喜。  相似文献   

2.
孟红 《党史纵览》2008,(9):32-34
1931年,张国焘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鄂豫皖苏区,担任了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军事委员会主席。这个时候徐向前正担任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作为红四方面军中的高层领导成员,张国焘与徐向前“搭档”数年,直至长征中,两人的关系到了命运转折的关节点上。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  相似文献   

3.
<正>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由此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了党中央。当年4月,王明中央派出的中央代表张国焘、陈昌浩从上海来到鄂豫皖苏区中心——河南光山县新集(今河南新县),两人在第二次反"围剿"前线见到了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鄂豫皖军事委员会主席曾中生、红4军军长旷继勋和军参谋长徐向前。5月,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斗还没有结束,张国焘就召开会议传达王明中央决定:撤销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省委和鄂豫皖军事委员会。9月中旬,陈昌浩到达红4军军部,接任军政  相似文献   

4.
提起曾中生,尽管他曾是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但许多人未必熟知.徐向前在回忆录里则不惜笔墨盛赞这位战友"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忠诚,待人诚恳,才思敏捷,浑身充满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力量".甚至很惋惜地指出:鄂豫皖苏区"远离党中央,独立性大,主要领导人的选择特别重要.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是失策的."  相似文献   

5.
1929年6月至1932年1月,中央军委派徐向前前往鄂豫皖苏区。在鄂豫皖苏区,他先后担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等职。在苏区反"围剿"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徐向前与时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事主席的曾中生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相似文献   

6.
曾中生,1900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四期生。从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先后担任鄂豫皖边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鄂豫皖分会主席、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中共鄂豫皖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1935年8月中旬,被张国焘派人用绳索勒杀于四川卓克基北面密林中。在被张国焘关押期间,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多篇军事著作,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平反昭雪。1984年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33位军事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列平 《党史纵横》2008,(3):42-46,48
白雀园里开杀戒红军将领抛头颅 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军委会上,张国焘拍着桌子大声说道:“你们都看看,一个下级组织,竟开会讨论决定是不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这不是反了吗!这个曾中生越来越不象话了!”  相似文献   

8.
正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在鄂豫皖苏区组建,部队英勇善战,曾连续粉碎蒋介石的3次"围剿"。张国焘到鄂豫皖苏区后,积极执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使苏区受到很大的损失。1932年6月,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张国焘又实行逃跑主义,仓促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4个师共1万多人离开鄂豫皖苏区(徐海东率二十五军坚持斗争),于12月到达四川北  相似文献   

9.
陈昌浩(1906—1967),湖北汉阳人,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9月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是当年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所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1930年12月陈昌浩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委员。1931年4月他奉命到鄂豫皖苏区后,任中共鄂豫皖分局委员兼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1931年9月至1937年3月,他先后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委  相似文献   

10.
在1931年底的“肃反”运动中,张国焘将程训宣抓起来,逼她指认自己的丈夫——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红四军军长徐向前是“改组派”。程训宣不肯出卖自己的丈夫,结果被张国焘杀害了。1949年全国解放后,徐向前的岳母汪秀芝从江西红安来到北京,住在大儿子程启光家中。那时,她并不知道女儿早已牺牲。徐向前赶去看望她时,不忍心把妻子牺牲的事告诉老人,只好撒了个谎:“训宣到陕西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接上期)三、忽视对"心学"的修炼,会导致哪些恶果?前面说了,共产党人的"心学"就是"不忘初心之学"。忽视对"心学"的修炼,不是忘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背叛共产党人的初心。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出了两个大叛徒。一个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参与领导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他于1931年4月在护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国焘到鄂豫皖苏区任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回到武汉后,违反党的地下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提起曾中生,尽管他曾是鄂豫皖苏区和红军的最高领导人,但许多人未必熟知。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里盛赞这位战友:"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忠诚,待人诚恳,才思敏捷,浑身充满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力量"。临危受命,"飘忽"歼敌1925年,曾中生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六大后,他到中共中  相似文献   

13.
正曾中生是中央军委确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一,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有留苏经历,担任过中央军委委员、南京市委书记等职。六届三中全会后,他被中央派到鄂豫皖苏区,先后担任鄂豫皖苏区特委书记、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军政治委员等职务,长期扎根于军事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川陕根据地期间,曾中生担任川陕省委委员、红四方面军参谋长,为川陕苏区和红  相似文献   

14.
张国焘推行错误路线成仿吾历尽艰险上告1931年9月,成仿吾秘密来到崇山峻岭的鄂豫皖根据地,出任省委宣传部长、省苏维埃文委主席、省教委主任及红安中心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15.
正蔡申熙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是中央军委认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一。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中先后任营长、团长。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1930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同年10月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担任军长,率部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1931年任红4军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1932年7月任红25军军长,同年10月在湖北黄安(今红安)河口镇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不满27岁。徐向前元帅高度评价他:"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四川党史》2002,(5):33-35
在那中国人民盼解放,求翻身的战争岁月里,徐帅曾率领红四方面军在广元老区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威震敌胆。他踏遍了广元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永不消失的战斗足迹。1932年夏,正当徐帅在鄂豫皖指挥红四方面军取得对敌战斗的重大胜利之际,担任中央分局书记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推行了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鄂豫皖根据地的丧失,红四方面军处于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徐帅不畏强敌,视险如夷,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率全军西行3000余里,出生入死,终于在1932年底进入川北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帅是…  相似文献   

17.
徐向前和徐海东交往时,徐海东十分敬佩这位红军总指挥,徐向前则说:“黄埔的大门,进也好,不进也罢,你没入黄埔还少加入一个党呢!” 1929年,徐向前来到鄂豫皖苏区后,先后担任了红军的代理师长、参谋长和副军长等职务。他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打得敌人失魂落魄,使之一听到徐向前的名字,就常常吓得夜不成眠。仅两年多的时间,他领导的部队从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他也成为红四军军长。但红军战士中不少新同志还不认识这位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徐军长呢。 一天,徐向前路过红军十三师三十八团驻地,顺便想去看看团长徐海东,不巧团的干部都不在家。只有一个小战士抱着扫帚在扫院子。 徐向前问他:“这是三十八团团部吗?”  相似文献   

18.
《湘潮》1985,(8)
曾中生、曾希圣兄弟,资兴州门司牵牛坳人。曾中生长征时任红四方面军的政治委员,与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作过坚决斗争,一九三五年被张所害,年仅三十五岁。曾希圣解放后任安徽省委书记、华东局第二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共提出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革命战略,鄂豫皖苏区的地缘优势适应了这一战略。但是从形成之初,鄂豫皖苏区就为粮食问题所困扰,李立三"左"倾错误更加剧了粮食危机。在严重困境面前,鄂豫皖中央分局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缓解了粮食危机。形势稍有好转,受王明"左"倾错误影响,鄂豫皖中央分局盲目执行威吓武汉计划,红四方面军作战失利被迫撤离苏区,粮食问题再次趋于紧张。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继续要求执行进攻路线。由于粮食短缺,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未果,其军事行动逐渐为粮食所支配,最终也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21,(4)
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深入贯彻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恢复和建立特委和军委的统一领导,继续坚持以工农为骨干的建军路线,扩大红军,整编红一军和红十五军,成立红四军。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明确提出主力红军的机动作战和广泛的游击战争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充分发动群众,先后取得两次反"围剿"的胜利,使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