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实践的智慧。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以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人文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是以达致"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为其本质特征的,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不仅在古代社会曾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唐政府给予佛教以法律上的支持,使佛教的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道僧格》是唐代的专门佛教法典,《唐律疏议》则有适用于佛教徒及相关人员的专门规定。佛教的“十恶”、“五逆”理念被吸收进入世俗法律体系并予以严厉打击。在一些特殊的节日,禁止杀生即“断屠钓”思想为唐代法律规范所采纳。  相似文献   

3.
唐代继承前代军事交通思想和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并确定了具有一定程度军民结合的法律思想和制度。“邮驿本备军国所需”、“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取富户主邮递,谓之‘捉驿…、“马匹牧於官而给於民”,正是从不同层面体现出其军民结合思想的本质与特点。这些朴素的军民结合性质的思想与规范,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于现代化中国的建设 ,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法制建设、法治与人治、司法审判等方面有精辟的见解 ,很值得现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中活学活用 ,使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用干部"以德为先"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沿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思想,陈云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周恩来提出"政治上可以信任是挑选干部的先决问题",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江泽民提出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促使干部立德,胡锦涛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相似文献   

6.
以“德礼为本”和“刑罚为用”为指导思想的唐代立法是儒家法律教化思想的具体运用,而儒家法律教化思想对唐律制定的影响不仅体现为立法指导思想上的教化因素,也体现为具体法律制度上的教化因素,还体现在唐律立法技术的具体运用上。唐律的制定全面体现着儒家的法律教化思想,从而使得唐律具有了浓厚的教化色彩。作为儒家法律教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唐代法律教化思想不仅对唐律的结构和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使得唐律具有了鲜明的教化特色和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判文写作上也相类,但学界对元稹的判文及其蕴含的法律思想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取元稹传世判文18篇,厘清其内容,提炼其主旨。元稹青年时代的法律思想包括:法有明文规定时严格执法,法无规定时对文化发展和个人生活领域较为宽容;重视罪过形式;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元稹判文的特征包括:理论基础不限于儒家思想;判题设定更多体现政策主张;文风平实和注重说理。  相似文献   

8.
唐代家庭财产的法律继承和遗嘱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代以来的“析籍”政策将大家族、大家庭解体为家庭、小家庭 ,随之而来的是大范围的分家析产。唐代初期 ,为了确保国家的赋役 ,防止百姓借“合户”“析户”逃避纳赋服役 ,唐王朝先后制订了与解决这些问题有关的分家析产政策 ,终于催生了一套以《户令》为中心、实际可行的分家及家产继承法令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相关法令。同时 ,这些政策、法令的施行 ,又为家产的遗嘱继承提供了可能 ,家产预分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家产的遗嘱继承 ,既依照分家及家产继承法令 ,也突出了家长对财产的处分权和子孙的析产愿望。至唐代中晚期 ,以遗嘱继承为主要形式的家产预分 ,成为分家析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注重德治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儒家的法律思想体现出鲜明的重德传统,儒家法律思想在"礼"、"义"、"仁"、"德"观念及"尚德不尚刑"的原则下经历了内容的不断演变,而"德主刑辅"作为其法律思想的核心却始终被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和沿用.儒家法律思想中注重教化、预防犯罪、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素质、主张恤刑慎杀、罚当其罪等积极合理的因素,在今天仍可使我们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陈云“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他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强调考察干部时应该把对干部德的考察放在根本性、决定性、基础性的位置上。陈云主张考察干部的德必须在实际行动中看,并为此设定了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和必须“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干部政策。  相似文献   

11.
儒家法律思想的"礼法结合、应经合义"等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融入中国法律两千多年,在现代刑法中又以规范违反说等影响着犯罪本质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对犯罪本质等问题做展开讨论,以法益侵害说和规范违反说等争论为切入点,祛魅审视儒家法律思想在刑法上的传统烙印,我们可以得出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刑法的机能是保护法益。应以法益在客观上是否被侵害或威胁为标准,判断某种行为是否为犯罪,是否值得科处刑罚,并将此贯彻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礼”和“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而礼和法,作为古代中国规范社会的两种手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内核,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稳定和文明进展。  相似文献   

13.
较之前后其他封建诸朝而言,唐朝前期以"贞观之治"的"盛世"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确立如此之高的地位,其官吏管理制度的法律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即通过公开、确定的行政法律来组织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与政治理想的官员队伍,同时再辅以一定的监督制度来保证官吏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能够依法行事、遵纪守法并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史书所谓"以法治吏"、"吏治清明"即谓如此。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法律调整行为论是国内理论界关于法律调整对象的一个肯定性共识,那么法律不调整思想论则是一个否定性共识。从理论根据上讲,首先,该共识得到了曾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法学的前苏联法学有关法律调整理论的支持;其次,该共识还得到了法律调整概念的学术逻辑的支持;此外,思想生成与发展的特殊规律也决定了思想不适合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出现了各种权力思想的萌芽,包括各种法律思想。从封建化过程中的法律属地原则、契约与同意思想到中世纪鼎盛时期习俗思想和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市民管理法律思想和古罗马文化中的法律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中世纪的法律思想的历史画卷,也为我们研究行政责任法律规制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史料。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著名学者和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法律思想 ,对其以后法律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和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前 ,我国正在强调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他的法律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从维护"礼治"出发,要求人们严格遵守礼制,反对"铸刑鼎",主张"父子互相隐瞒",反对分裂割据,希望全中国统一;极力提倡"为政以德"的"德治",力求发挥道德感化作用来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以挽救"礼治"和国家统一;宣扬"为政在人"的"人治".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其法律思想,应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以有利于今天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马小红教授为该书所撰《序》中介绍:“这本著作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驿站作了解读,这是一个新的视角。对驿站有关法律制度资料的分类、分析本身在学术上就有着一定的创新意义。二是,文中专立章节对驿站古制的现代意义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9.
理查德·A·波斯纳以其提出的法律经济分析被世人所熟知,他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优秀的法律经济学家中的一位,其将民众从相互自愿的交易中获得利益这一简单明了的经济理论与和经济效率有关的市场经济这两种原理,运用到法理学及法律制度的研究当中,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对法学一般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其成就远超于此.回顾其本人近50年的学术历程,不难从其所有重要著作中看到他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一个怎么的过程即从法律经济学转变为了实用主义法学.就其一生重要著作着重对这一转向做初步的探讨,同时提出:第一,波斯纳用实用主义哲学修正并包容其原有的法律经济学,继承与发展了霍姆斯以来的美国实用主义法学传统,并试图建构自己的法律理论;第二,这种思想的转变与发展背后,反映的是思想家改造法律和超越法律的雄心和努力等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以周“礼”思想为源泉提出了“礼治”思想。“礼治”思想主要概括为“亲亲”“尊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孝忠”思想和“礼法互补,综合为治”等,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礼治”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