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经济法差异比较与我国经济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和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中西经济法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但它们之间仍有很多差异。西方经济思想史上 ,自由放任思想根深蒂固。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在我国则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即使建国后 ,由于政治和经济等的影响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几乎是无所不在。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中西经济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论第三部门经济法主体地位的理论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为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法,社会性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三部门作为公共权力和私人利益的补充和制衡,构成了一种介于国家调节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之间的新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符合经济法“社会本位”宗旨的内涵,体现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它和市场、政府一起组成经济生活运行的有机体,享有公共经济利益、承担公共经济义务,具有经济法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3.
2000年以来,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朝鲜经济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从城市改革以及农村改革同时着手,并且不断加大开放经济特区和对外贸易的程度。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朝鲜的经济改革采取了谨慎而渐进的方式。朝鲜实施的渐进谨慎的经济改革有着其深刻的原因:一是观念上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朝鲜国内的复杂政治因素;三是经济改革必然引起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以待解决,需要谨慎进行;四是国际环境和国家安全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日经济立法与理论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法最为繁盛的国家。两国的经济都经历三个非常相似的阶段,两国的经济法立法相应地分为三个阶段。纵观中日两国经济法立法史,中、日两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法立法,强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立法赋予了政府较多市场规制权限,“强政府”形象凸显于市场。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经济法学研究在短短的二十年之内经历了模仿、引进阶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成熟的经济法理论体系,流派纷呈。在日本,经济法学界的分歧较小,普遍认为反垄断法是经济法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介入市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社会公共利益是其法律本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社会公共利益本位确立的依据。经济法社会公共利益本位的实现就是要保证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有效克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调整国家为了矫正市场失灵而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所决定,经济法可以由市场主体管理法、市场秩序维护法、资源配置优化法、经济稳定调控法、社会保障法(社会公平促进法)和涉外经济管理法组成。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民商法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主导性法律。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是指以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现存制度的替代过程.市场的不完全性和报酬的收益递增决定了不同的制度变迁路径.激进改革方式意味着短期内以市场交易完全替代政府交易,无视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内在规律,注定要带来由市场失败导致的高昂的交易成本.渐进改革方式要求政府在进行市场化进程中,保持一定的国家控制,并逐渐放宽市场机制的调节范围,具有震荡小、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21世纪科学知识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的趋势,经济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是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次大裂变,因此,高职学校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体现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经济改革渐进模式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渐进模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大多数学者对这种模式予以认同,但不同的研究者认识问题的角度各异,运用的理论不同,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同。本文择其要者加以概述。 一、中国经济改革渐进模式的基本特征 对渐进模式的基本特征,不同的研究者作了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改革目标不断调整与演进,市场化取向明显。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直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最后确立。2、改革推进的方式与步骤是:由体制外改革推…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的互动整合——兼谈经济法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有比其它法律部门更为显著的政策性特征.经济法的产生源于经济政策的法律化,经济政策的发展又决定了经济法的内容和特征.法律化后的经济政策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经济法和经济政策都是国家经济意志的体现,都是经济制度的规则组成部分.经济事实要求保持经济法的稳定性与经济政策的灵活性.现代法治又要求经济政策应在法律的制约下,由政府依法行政,因此,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的互动整合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就业的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稳定转移。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村劳动者在获取就业机会和其他非货币性的社会福利方面并未获得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待遇.这违背了经济法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统筹城乡就业的经济法分析,提出相关的完善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族经济立法是民族经济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实践环节的基础 ,应当贯彻合法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民族经济利益原则。本文从民族经济立法的含义入手 ,分析了合法性原则、民主原则和民族经济利益原则的内涵 ,以期引起相应的立法回应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则标志着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既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质变的30年,也是社会主义法治从无到有、迈出了第一步的30年,而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诸多层面所取得的进步,与中国经济法及经济法治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三十而立",于此历史性时刻,回顾中国经济法和经济法治的历程,其意义不言而喻。本刊特在2008年末期刊登中国当代经济法学家史际春教授的一篇访谈录,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其超越民商法“意思自治”的规定性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特质所决定,经济法与政府的经济行为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而经济法视域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就必然被赋予经济法的特殊意义。同时,我国相异于西方国家的特定本土资源也决定了我国经济法这一具有高度回应性的法律在规范政府经济行为时必然呈现其特有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下的"渐进式"发展进程为经济法的形成创造了深厚的经济基础,经济法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最初的进程,来分析我国经济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的事实陈述难以成为法律体系内经济法正当性建构的规范理由。此种事实取向的建构路径规避了宪法作为基础规范的正当性赋予,构成部门法反身消解法律体系的悖反。经济宪法连接宪法和经济法的属性可以促成经济法在部门法合宪秩序上的规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入宪以后,法律体系内部已经为经济法提供了足够的正当性证成。基本经济条款的规定正是法律体系内经济法正当性建构的规范来源,对其的解释要以基本权利为核心构筑解释基准,同时缓和经济法与基本权利之间可能的紧张关系,以实现法律体系整体法秩序的融贯统一。此外,以规范基础、主体内容和制度建构为核心的基本经济条款的体系化构造也是实现经济法学范式转换的必要作业。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民主下乡的过程,在广阔的乡村田野上崛起了草根性民主,中国乡村民主的发展历程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展望未来,中国乡村民主的改革发展只会加强而不会消弱,乡村民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要在坚持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的根本前提下,积极促进当代中国乡村民主的渐进改革,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市场失灵看经济法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鉴于经济法在我国多以政策法的形式出现,针对学界由于在经济法作用机制理论上的不甚清晰,导致出现偏离或抛弃价值取向,以致随意改变经济法作用方式等问题,从市场失灵这一根本入手,对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及价值取向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权力与权力主体的特性表明合理界定权力边界具有必然性与必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政府经济权力缺乏合理的界定相关。政府经济权力的边界包括价值边界和事实边界。首先,经济权力的产生动因以及控制经济权力的目的表明政府经济权力应当以经济权利为价值边界。其次,市场容量和社会容量的客观存在表明政府经济权力所辐射的经济领域包括涉及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市场机制失效的领域以及经济自治力量所不及的领域。同时,政府经济权力的行使应当遵守法定性、公开性、中立性和可诉性规则。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理论的回顾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不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重要。与其先入为主、抽象地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不如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先研究经济法的具体法律现象,然后才能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我们的市场还远未成熟,我们对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对法律的内在要求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同时也没有足够的立法和司法经验供我们总结和归纳,所以研究问题比匆忙构建体系更为重要和务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