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的司法体制改革目标,其实对司法体制的非均衡配置应当是改革的第一步.而当前司法职权非均衡配置的主要表现是:其他国家权力对司法职权的单向、非对等制约;司法职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的角色混同;司法职权与社会权力的非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执法和司法中的问题更为严重。加强法治国家建设,从执法司法方面看,应该加强权力制约,强化依法行政,改革和完善司法体制,推进公正司法,健全法律监督体系,依法管理干部,加强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3.
司法机关的宗旨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当前司法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我国司法队伍现状和发展特点,司法改革应从司法人员的选任、司法权力的配置、司法机构的设置、司法权力的运作以及司法程序的建构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切实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人身强制措施存在实施主体多样、权力配置不合理、强制措施使用缺乏司法审查授权与司法控制、权利救济不全等问题,导致犯罪嫌疑人缺乏基本的人权保障。完善我国的人身强制措施制度,重新配置权力设置,实现决定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立和制约以及执行权内部的权力分立和制约,以确保对刑事侦查中人身强制措施权的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法治社会,民事诉权作为公民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具有救济权利、制约权力、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重要价值.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诉权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我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结合当前实际,完善我国的诉权保障机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治化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之一,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突破口。权力在客观上存在着易腐性、扩张性以及对权利的侵犯,由于权力的本质决定,有必要制约权力。制约权力也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结果,是保障权利的要求,是实现法治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志。在我国的政治改革中,法律对权力的合理制约,有利于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司法公正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强烈期待,司法不公现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结构所面临的深刻变化密切关联,即当法制的正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深刻的认同时,司法权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深度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着调整作用。同时,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制约相关司法制度建设和运行的矛盾,使得司法难以公正,这些均为司法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法治化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之一,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突破口。权力在客观上存在着易腐性、扩张性以及对权利的侵犯,由于权力的本质决定,有必要制约权力。制约权力也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结果,是保障权利的要求,是实现法治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志。在我国的政治改革中,法律对权力的合理制约,有利于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遵循先例凸现了强烈的权力制约精神,它也确立了严谨的权力制约方法论,其法治价值在于体现了司法公正,有助于统一执法,提高诉讼效率和司法透明度,是司法改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县政改革实践: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一些地方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县政改革的实践探索,其中以行政分权为特征的"省管县"改革、人大代表专职化改革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改革最为引人注目。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县政改革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形式的困难与阻碍。在此情况下,更需要明确指出,县政改革的根本方向和出路应该是县政自治。为此,需要进行真正意义的政治分权和司法分权,通过确立民众对执政者的制约,建立真正意义的责任政府;通过强化司法制衡来制约地方的政治行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制度底线。  相似文献   

11.
对未成年犯罪个案开展社会调查成为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法定少年司法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少年司法的发展。但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对社会调查的原则化规制以及指导司法实践的具体配套规范的缺失,共同导致这一制度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调查主体之争的白热化。实际上,调查主体之争的背后是司法权力配置之争。要化解权力配置之争及其引发的后续问题,必须从厘清主体之争的现实和理论成因着手,跨越社会调查活动开展的前置性障碍,建立起社会调查必要性评估机制,以共享和制约为权力分享的前提,合理权衡公检法三机关的司法权力配置之需,结合各地的司法实践需要和司法资源优势,建构起相对统一规范的社会调查主体机制。  相似文献   

12.
法院在制约国家权力、监护国家体制等方面的政治功能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体现和保障。中国法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政治功能阙如甚至严重异化。在司法改革和践行法治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重构权力分工与制约机制、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实现司法机构的职业化、技术化以及司法公信力的养成来重塑中国法院应有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3.
菅从进《权利制约权力论》一书立足于唯物史观,分析了权利制约权力的历史和社会根据,深入论证了权利制约权力是民主宪政秩序的基本向度的命题;提出了权利的三大基本权能概念,系统分析了国家公权主体与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相对应的基本义务和法律责任问题,论证了权利制约权力的内在机制;将权力制约权力的分权制衡机制定位为权利制约权力的辅助机制,并立足于一种历史的大视野考察其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根据,揭示了分权制衡机制与自主平等的社会群体有效控制公共权力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权利基本权能的充分确认和充分具备的实证角度,论证了相应分权制衡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权力固有属性的差异是区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基本依据。国家权力之间的错位是目前我国司法体制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也是导致司法行政化、地方化的主要根源。理性认识司法权的内在属性应当成为司法改革的理论原点。从制度上切断司法与行政和地方的脐带,是司法真正树立起自身权威和公信力的前提。一场真正的司法改革必须从宪政体制的角度进行统筹分析与考量,每一个具体的改革措施也都应当与宪政和法治建设的总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审查机制在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的缺位造成我国刑事诉讼的重大结构性缺陷,基于对审前程序中侦控权力运行的制约、为被追诉者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考虑,审前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应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的方向之一;审前司法审查的效力范围应当限定为有关强制性措施的适用和审查起诉行为;司法审查之主体应为人民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的我国人民检察院并不能担当司法审查之职能;司法审查方式可采取事先司法授权和事后司法救济的结合;其具体程序可按照司法授权程序、司法救济程序和公诉审查程序分别设计;此外,为实现人权保障和犯罪追究的协调统一,司法审查相应例外规则的确立也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在引发我国司法体制和法院系统运行极大变动的司法改革之中,最高法院院长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而在历次司法改革之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鲜少对我国最高法院领导下的司法改革进行立法与监督。这使得最高法院院长在司法改革中的权力急遽扩张。故而,规制最高法院院长的权力行使,捋顺其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建立以检察官为基本办案单元的"办案者决定,决定者负责"的检察权力运行机制,是检察体制改革乃至整个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正在努力推动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制度参照蓝本主要来自于台湾地区,而台湾地区主任检察官的制度设计则处处透出德国检察制度的影子。域外检察官办案制度对我国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治是实现我国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类法治成果的组成部分,同样以控制权力和保障权利为基点,但是具有不同的范式构成。社会主义法治在推进过程中必然面临需要我们正视的各种障碍。由于我国传统上属于人治国家,因此法治的社会心理缺失,政府权力弱化、司法权威不高、程序正义观念缺乏等现象客观存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国应从政府治理、司法改革等多个角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但我国的历史发展结果证明其并不适合我国的政治土壤,我国按照宪法的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司法系统中尤为重要的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为保证法院及法官地位上的独立性和超然性,排斥其他国家不正当的权力干预以及避免受利益的诱惑,制约权力并增强对其的监督.司法活动中的各个国家机关在权力上的分工负责,会促进社会中的各种权力彼此独立并相互制约,重点就是在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防止不正确的适用法律,防止职权的滥用和枉法裁判.  相似文献   

20.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方略 ,要实现“依法治国”必然要进行司法改革。司法改革的目标是保证司法公正。真正做到司法公正 ,必须要理顺人财物管理体制 ,保障司法权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配置司法权力 ,公开司法活动 ,强化监督制约 ,建立科学的管人用人机制 ,同时还要理顺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