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对243名在押罪犯采用讲调法、信息互动法、情景角色扮演法和游戏联想测试法,把握其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形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与犯罪行为进行有效对比和分析,形成了对罪犯重新犯罪心理危险值的确认。非秩序沟通是罪犯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的内部决定因素。调查结果表明,非秩序沟通增加,会导致罪犯不良心态和不良情绪过多,具有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可能导致具体的犯罪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犯罪心理痕迹是现代侦查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访问、摸底排队等传统侦查手段强有力的支持和补充。对犯罪心理痕迹的捕捉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即主观分析法和犯罪心理测试法。  相似文献   

3.
犯罪心理痕迹是现代侦查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座谈访问、摸底排队等传统侦查手段的强有力支持和补充。对犯罪心理痕迹的捕捉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即主观分析法和犯罪心理测试法。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已在国外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犯罪心理特征分析作为侦查的辅助手段,在揭示犯罪分子的智力水平、职业特征、某些技能及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方面,能够帮助警方确定侦查方向,缩小嫌疑人群。  相似文献   

5.
犯罪心理分析理论尚未发展成熟,正确地看待犯罪心理分析的作用,既不夸大又不否定其客观的价值,是侦查实践中正确运用犯罪心理分析的前提。研究者必须了解犯罪心理分析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客观分析犯罪心理分析的理论基础,在科学认识犯罪心理的基础上审视犯罪心理分析。  相似文献   

6.
就犯罪心理学理论而言,以罗大华教授为代表的"犯罪心理结构"论影响最大.但是,对此理论的科学性一直存在着争论.运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北京某监狱550名男性罪犯进行测试的结果,得不出"犯罪心理结构"存在的结论.恰恰相反,倒是证明了"犯罪心理结构"是根本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8.
犯罪心理美学指引起罪事情感移动与行为走向的意象思维,系哲学、宗教、伦理等美感心因构成体系化的主观思维模型。由犯罪心理美学定义里引伸出犯罪心理的认知感受,犯罪心理的情感潮动,犯罪心理的意识内省;从其审美程式、美感性质、唯美分类、美觉意义几个认识维点上勾勒出犯罪心理美学的理性骨架,也可以称之为研究立足的基点、布局谋阵的角眼、纵横交叉的坐标、微型收缩的核轴。  相似文献   

9.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侦查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包括犯罪心理痕迹、非犯罪心理痕迹和被害人心理痕迹,这些心理痕迹具有重要的侦查价值。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捕捉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再现的过程,在分析现场心理痕迹时要注意一因多果行为、偶然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心理痕迹的侦查价值应持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10.
心理痕迹是对物质痕迹的反映,犯罪心理痕迹是当事人等历经罪案的记忆,以及物证所反映的犯罪行为的"心理留痕"。犯罪心理现场是罪案引起的心理活动状态,近似广义的心理痕迹。心理痕迹的特点是心理载体的物质客观性、心理痕迹的意识潜在性、心理信息传递的间接性、心理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心理现场的特点是精神世界的相对独立性、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案件信息的主观扩张性、案件意义的法律抽象性。在心理的潜隐与动静之间,体现着痕迹反应性和现场能动性、静态痕迹和动态现场、痕迹点和现场面、信息存留和信息扩展的辩证关系。犯罪心理现场重构是再现案件事实的方法,犯罪心理画像是表现作案人个性等的分析结果。犯罪心理痕迹和犯罪心理现场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价值之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已在实践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具有科学性,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具备证据的本质属性.从刑事诉讼的角度,应该在法律上赋予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证据资格,并作为一个独立的证据形式.  相似文献   

12.
犯罪心理测试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受测人面对不同问题刺激时的生理图谱,判断受测人是否存在犯罪心理痕迹。从而达到对受测人有罪与否的鉴别。科学地选择刺激信息,诱导有罪受测人产生特异性的心理生理反应是测试的关键。这离不开对犯罪现场的认识。犯罪现场重建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现场的方法.揭示出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为犯罪心理测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犯罪心理测试科学性、准确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基于当前社会现实中的腐败现象,人们都从内心深处呼唤社会文明。遵纪守法心理是社会文明的内在心理依据,用它战胜违法犯罪心理是社会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国内得到局部应用。并且,在大多数时候还停留在对前期侦破工作提供参考的层面,并未充分发挥其对犯罪侦查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探索式的发展中,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将会形成从"初步运用"到"系统方法",再通过运用"系统方法"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汇集成库",最终形成"大数据刻画"的路径。我国侦查实践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将犯罪心理画像职业化,但标签卡刻画方法也蕴含着比较科学的、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5.
监狱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予系统,干警与罪犯、监管与改造的这种特殊人际关系会影响他们的知觉、观念、行为导向,形成监狱内特殊的心理体系。罪犯的心理状况极大地影响改造成效,我国从80年代起建立罪犯心理矫治体系,它对于稳定监狱工作秩序和监管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当前犯罪心理矫治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构想,以期对监狱心理矫治的进步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行为的种种心理因素和成分有机的相对稳定的结合。犯罪心理和犯罪心理结构是两个概念,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具有支配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功能,只不过犯罪心理结构更强调了系统性和整体性。具有犯罪心理结构的个体,在客观条件的辅  相似文献   

17.
心理痕迹不仅对现场勘查意义重大,对于整个侦查实践也尤为重要。文章认为,利用心理痕迹勘查现场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犯罪心理痕迹的勘查应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们要了解犯罪心理痕迹的内容,掌握勘查现场心理痕迹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为侦查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8.
心理现场与物质现场的关系,诚然有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但是,需要辨析“反映性”和“反应性”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心理现场的物质支点是心理痕迹,它是以记忆痕迹为基础的物质痕迹之转换。犯罪心理现场区别于犯罪物质现场,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更加自觉而有效地在案侦中重建犯罪心理现场。而犯罪心理现场运用的特点,需要辩明心理现场的重现与重建,如何提取犯罪心理痕迹,心理现场在犯罪重建中的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试论犯罪心理现场的再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心理现场是犯罪行为人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包含了大量的犯罪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我们通过现场勘查可以收集到的,但更多的是我们无法收集的,特别是一些犯罪的过程、犯罪的细节等是物质现场无法呈现的,只有通过心理现场获取并再现。研究犯罪心理现场,最终是为了侦查实践。因为,犯罪心理现场包含了大量的犯罪信息,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这些信息为我所用,为侦查办案所用,即再现心理现场。通过激活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现场,不仅可以查清案件事实,还可以通过心理现场的再现发现疑点,查破积案。  相似文献   

20.
狭义上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是指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在预备和实施犯罪过程中,心理活动历程及个性特征以物质痕迹为载体遗留在现场上的反映的获取与判断。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案情时,应以犯罪心理学为依据,同时运用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在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中,侦查人员应注意克服犯罪心理痕迹的不确定性,排除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主观化影响,建立犯罪心理痕迹整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