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就以往惯例而言,"越级上报"一直是备受各级政府所"忌讳",甚至有可能被视为"违纪行为",但近日陕西出台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却反其道而行之,规定面对特大灾害,市、县政府可"越级上报"省政府(<华商报>8月28日).据报道,陕西省出台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发生特大灾害可越级向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该预案的出台,不仅打破了"越级上报"的坚冰,而且凸显了陕西省政府与时俱进的务实姿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构成了特殊的文学氛围,由此形成了文学发展在总体上的政治化趋向。无论是文学群体还是作家个人,不管其主观上打出怎样的超脱政治的旗号,提出文学远离政治的主张,但在事实上这种旗号和主张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政治的表态,即使是向来被人们称之为“远离政治”的“京派”等作家群体也未能成为例外。  相似文献   

4.
<正> 秦律是我国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前三世纪末秦国和秦朝法律总称。秦律相当完备、严密,其律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并为汉律所直接继承,即所谓“汉承秦制,进而对中华法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主观认识的局限和客观上史料的不足、失实以及研究的断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直到今天学术界对秦律的价值评判基本上仍沿袭秦汉以来的极端论、其至逆转论。这里所谓极端论是指秦律专任刑罚、严刑峻法,野蛮残酷为历代所罕见,把法家的主张发展到极端地步;所谓逆转论是指秦律走向法家所崇尚的“以刑去刑”、“以杀去杀”的  相似文献   

5.
论“民法”     
  相似文献   

6.
论“法度”     
法的重要价值在于建构秩序.但法的概念并不能反映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态势.用“法度”表达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被遵守、执行和适用的状况,符合“法度”一词的古今通义.如此,社会秩序依据其与法律的关联程度,可分为有法度、异法度、无法度、反法度等四种状态.社会只有首先建立起法度,才有可能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7.
“诉讼”论     
什么是诉讼?诉讼的源流怎样?各类诉讼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是诉讼法教学与科研难于回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是当前教学、科研的需要,也为诉讼法学的发展所必需。因此,本文不揣冒昧地提出几点浅见,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8.
论“关”     
“关”者,要塞也;《周礼》注说:“界上之门。”中央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在全国案件审理工作会上指出:案件审理是一个“关口”。我想,这个“关口”,对案件质量来说,就是一个“要塞”,就是“界上之门”。案件审理人员便是那“界上之门”的“把门人”,“关口”之上的“守关者”。把门尴尬,守关艰辛,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有人说,守关者有“三难”:一曰“关难守”。关防险要方能拒敌于千里之外,案件质量的关是否“险要”,关键在于证据是否充分确凿,法规政策是否明确清楚。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日益尖锐腐败分子作案方式智能化、以权谋私期权化、作…  相似文献   

9.
论“规则”     
规则不仅是个人行动的准则,也是组织活动的基础,当然也是组织内个人行动的准则。本文先讨论不同类型规则共有的四个特点,然后从规则的约束基础和约束范围出发把规则区分为技术规则、游戏规则和道德规则。在肯定实际的规则(如法律规则)大多是上述这些规则的不同程度的混合的同时,本文强调在概念上把不同类型规则区分开来,这对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社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民治”     
过去和现在,常常听人这样说,法治的要义是“民洽”。这一说,自然是可以成立没有疑义的。但并非就意味着不需要进一步释义——对“民治”的认识,倘只停留在人民主权、人民是依法管理国家的主体等较为笼统的认识上,那就显得很有些一般很有些不够层次了。 以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与之相应的权力、协商机构为代表的“民治”间接行权形式,以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为典型的“民治”直接行权形式,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的“民治”实现形式。辽宁省沈阳市等地开展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农民、居民各界人士评议党政机关的活动,则是直接与问接相结合的“民治”混合式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论“公贿”     
一、犯罪现象中的“异形” 所谓公贿,即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他公司、企业(不含私人企业及外资企业),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或者上述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或相互间给予财物的行为。由于实施这些贿赂行为的都是行使一定社会、经济管理职权的各类单位,其财物也来源于国家或集体财产,所以一般称之为“公贿”,情节严重的构成单位行贿罪或单位受贿罪。 公贿现象正象癌症病毒一般啮噬着国家的肌体,危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其阴影就像美国恐怖片中的  相似文献   

12.
论“上访”     
敖喜才 《法制与社会》2011,(1):154-154,177
上访已成为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给国家司法机关及行政机关带来沉重的压力。严重成胁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关系重大。本文分析了上访的含义与渊源、成因,并提出了解决上访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论     
“正”字,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之一。做到“正”,是干部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广大群众对各级各类干部的基本要求之一。很久以来,群众在选举干部的时候,一般都用“正”字来计算得票多少,这是为什么?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正”字一共五笔,用其计票便于书写和计算。实际上,五笔的汉字还有不少,如田、目、立、业、示、禾等,而为什么计票偏偏选用“正”字呢?我想,其中必定另有缘故,那就是,以此“正”字来寄托选举者对被选举者的殷切期望。你看,那满黑板大写的“正”字,不就是选举者一片无言的心声吗?它…  相似文献   

14.
论“表见代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表见代理作为无权代理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基本理论为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所采用。为了促进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健全和完善我国民事代理制度,有必要对表见代理的有关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一、传统理论中表见代理的基本特征民事代理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确定代理活动所涉及的三方当事人(被代理人、代理人及第三人)相互关系的法律准则。首先,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形成,必须以代理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论“高帽”     
论“高帽”王志平明·刘元卿《贤弈编》中有一则典故《悦谀》,大意是讲粤地一县令喜人奉承,每颁布一政令,下属均众口一词赞誉,县令非常高兴。一衙役知其所爱,故意与旁人耳语:“凡是当官的,大抵都喜受人奉承,只有我们主人不这样,对别人的赞誉看得很轻!”县令听到...  相似文献   

16.
论“法盲”     
最近,许多读者纷纷给《法学杂志》编辑部来信,倾诉“法盲”之苦,呼吁法学界加以重视,承担起“扫除法盲”的任务。黑龙江省有一位退休老工人在信中写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家都很关心国家的民主与法制生活,包括我这个退休工人在内,就很想学点法律知识,想弄清加强法制与实现四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学会运用法制武器同那些破坏安定团结的行为作斗争。但苦恼的是对法律一窍不通,没有人组织和指导我们学习,也不知啥时能摘掉这顶‘法盲’帽子。我们是很喜爱《法学杂志》和《中国法制报》的,觉得这是我们学习法学的良师益友。因此,我们建议贵刊开辟一个‘大家都来学法学’的专栏,为加快四化建设承担起扫除法盲的责任。”读罢,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当前的法学界,想起了法学界所特别关心的以法治国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凡夫唐 《检察风云》2011,(22):39-39
不知是哪个领导脑子发热提出的建议,由县委、政府办牵头,联合多家重要单位下文,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一次论文大奖赛。征文主题是对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建设进行调研思考,探讨“十二五”规划蓝图。为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新世纪伊始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明确提出 ,在依法治国的同时 ,要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二者不可偏废。在建党 80周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 ,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 ,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把以德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使之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治国理论的新发展 ,是对我们党的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那么 ,…  相似文献   

19.
祖某 ,自幼喜玩名车。祖某自 1997年起先后盗走他人汽车数十辆 ,有的弃置路旁 ,有的开回原处 ,并没有长期窃占他人车辆 ,但其盗开车辆行为导致失主丢失车辆五部 ,价值 10 0万余元。问 :1 使用盗窃为何义 ?2 使用盗窃的国内外立法存在何种不同 ?3 使用盗窃当作何种犯罪论处 ?4 偷开汽车行为应作何种处理 ?一、使用盗窃涵义考一般意义上 ,使用盗窃是指以非法使用为目的 ,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在我们看来 ,使用盗窃应当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使用的目的 ;二是盗窃的行为。使用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方面并非非法“所有”公私财物 ,而是暂时…  相似文献   

20.
韩艳春 《行政与法》2004,(3):110-111
本文论述了“性贿赂”的危害性,立法争议,立法设想和定罪量刑的设想,指出了尽快立法惩治“性贿赂”犯罪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