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以“好家凤好家训”评选为重点,引导城乡居民传承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亮”家风,传递正能量向全社会发出“寻访好家风故事”征文启事,在江都日报择优刊登30多篇;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展播江都知名人士、教师家庭、优秀企业家、普通百姓家的家风故事26条;郭村镇围绕红色主题,开展拥军家风、于氏家风文化展;邵伯镇南渡村在主要路口设置大型公告牌,集中展示60多条家规家训。  相似文献   

2.
老欧坡村家风家训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演进历史,让我们认识到,新时期的家风家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必须到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中去汲取有益养分,决不能割裂两者的精神血脉联系,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丧失自己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也谈家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晨 《创造》2014,(4):56-57
正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简单、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家风家训,给我们带来温馨、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带来保家进而卫国的责任和使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家规、家训、家风等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一度被淡忘,然而,几乎每个中国人生来就或多或少受到传统家风的影响与制约。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简单、实则蕴含深刻道  相似文献   

4.
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所蕴含的优良家德、家训、家规、家谱是强化家庭建设的首要途径,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应挖掘优秀资源,强化家庭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树立先进典型,构建当代家风;发挥育人功能,实现"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5.
黄建正 《政策瞭望》2016,(11):28-31
2014年3月以来,临安立足传承千年的《钱氏家训》,依托“耕读传家”“忠孝诚信”等优秀传统,用好“家风”这老百姓心底里的共同认知,创建开展“好家风”建设,通过“访、评、晒、传”四步曲,紧紧抓住家庭“小细胞”,用好家风“老家底”,优化“人文大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好家训在口口相传中广泛传播,好家风在见贤思齐中蔚然成风,争做“好家风”家庭成为临安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历来是维系我国社会公序良俗和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历代家训基本训义的价值内核、道德取向、行为规范有共通之处。新时代家风意涵要以此为基,夯实中国治理之基的功能定位,凸显"家—国—天下"的价值内核,倡导崇德向善的道德取向,具化睦亲齐家的行为规范,才能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共性范本。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如今,我国多地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农民群众钟爱的精神家园,培育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相似文献   

8.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性质、形式、结构.功能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记者:陈老师您好!一直以来您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风、家规很有研究,请问三者具体是怎么划分的,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誉国 《乡音》2023,(5):46-47
<正>我国历代家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教育后人、规范家庭、修身立德的重要内容。自传统家训诞生以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迄普通百姓,都出现过很多教育子女、规范自身的家训。中国优秀传统家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发挥了传承文化、教化育人、规范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到明天顺三年(1459年),浦江郑氏家族共财同居15世,持续达332年,鼎盛时家族"食指三千"。这个大家族,以孝义传家,以家训、家规、家仪治家,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和儒学大家的再三奖掖,其孝义文化、廉政文化、制度文化等家族传统文化和修身养性、积善积德、尊师重教、廉洁自律、勤俭持家、睦邻友好、优待孤寡等家风文化至今仍有具有显著的现代价值。对传统家族或家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刻探究,可以从文化学、社会学等视域中找到路径。文化学研究范围的理论视域,揭示了考察研究和保护"江南第一家"传统家族家风文化,应全面关注其物质文化,包括历史上的建筑物、器物乃至山水等有形文化载体;全面关注其行为文化,包括传统社会的礼仪、习俗、节庆活动等文化遗产;全面关注其制度文化,包括律法、族规、家规、家训等成文不成文的规定;全面关注其精神文化,包括道德、价值观以及艺术、文字记载等文化创造。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惯习×资本+场域=实践"公式和惯习—场域理论,引导我们要注重通过家风场域构建使家规家风得以贯彻和传承的借鉴;注重对相关生活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史料的抢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当代广西》2016,(5):62
正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先人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总结出的家族风气。若每一个人都能维护好自己的家风,借鉴别人他姓的家风,我们定能发掘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弘扬之。良好的家风是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高尚的精神情趣和塑造孩子品行的无形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  相似文献   

12.
优秀家风家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载体。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感、认同感。要通过挖掘优秀家风家训思想资源,落实优秀家风家训行为实践,融入优秀家风家训红色色彩,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今日广西》2010,(5):40-41
正月十六、十七两天,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的人们会举行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龙坡会民间文化文艺活动。而安陲乡素有野人节之称的“芒蒿”节,将使你亲身体验苗族同胞们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家风家教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今天,良好家风仍然是造就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道德力量。家风孕育出的人格魅力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也折射出国家发展的面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已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几千年来的家风家教,积淀了无数名言、典故和家训、家规,留下了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等脍炙人口的家教故事。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的家风故事都浸染着家  相似文献   

15.
冯华 《前进》2017,(9):55-5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在许多重大会议、重要场合,总书记都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这就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培育离不开家风家训的积淀和烘托。一、审视家风家训建设,进一步传承创新中国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朱子家训))中有句名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在我看来,正是讲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成家”视为经济理想,那么一个企业之所以不能够实现这一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刻薄成家”,就是“伦常乖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妇运》2021,(1):47-48
甘肃省张掖市妇联将建设张掖市家风教育馆作为深化“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务实举措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精心设计陈展内容、打造全市家风教育实践阵地。为持续发挥展馆作用,联合市委直属机关工委,整合资源力量,适应党员教育新需求,创新设计开展“厚植家国情怀·传扬优良家风”“五个一”主题家风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家风,其实就是一种家庭文化。家风,也即家训、家规,是家庭文化的凝结。既然是文化,就需要世代传承。传承祖先的智慧的积累,传承家族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原则。家庭的文化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文化环境与物质环境同等重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情培养、待人处事、言谈举止、处理问题方式、做事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等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可谓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19.
茆定章 《群众》2017,(1):69-70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育子孙,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历代著名家训无不浸透着“仁爱之心”、“诗书传家”和“天下情怀”的思想,是淳化民风民俗、推动道德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牟氏庄园之所以能创造出五个全国第一,构建成一处长达百年和谐社会典范,保持整个家族长盛达三个半世纪而不衰,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牟氏家族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牟氏文化”。那牟氏文化是什么呢?牟氏庄园长盛不衰的真正文化精髓又是什么呢?从外观上讲,“耕读世业,勤俭家风”应该是牟氏庄园的文化精髓。其实则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