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7,22(4):61-61
中德之间的关系自9月份默克尔接见达赖喇嘛以来显著降温。多个高层双边会晤包括人权时话被取消,联邦财长施泰因布吕克的访问也碰了壁。德国工业界呼吁默克尔总理作出努力,促成中德关系的改善。"在过去几周的恶劣气氛后,我们需要一次建设性的对话",德国工业联邦联合会(BDI)主席图曼(Jürgen Thumann)说,"我相信,联邦政府将坚持以伙伴关系和相互尊重为准则的对华政策。"金融业也不乏时默克尔对华政策的批评之声。德国一家大银行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代表说:"人权话题固  相似文献   

2.
中德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及其历史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公众对西藏的高度关注和诸多误解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心理根源,即关于旧西藏的"香格里拉神话"。探险是二战前德国保持对西藏地区"接触"的主要形式。德国探险者制造了一个德国版的"西藏神话",并渲染了中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负面形象",深刻影响了德国公众在西藏问题上的心理结构。我们要更加重视"基础性"的工作,争取利用有效方式破除西方人意识中的"香格里拉神话",告诉西方公众一个真实的西藏。  相似文献   

3.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在京部分会员于3月11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召开小型研讨会,对德国当前内外形势及中德关系展开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南海局势的发展,特别是围绕南海问题中美博弈的加深,美国的盟友和伙伴相继介入南海问题进程.在南海问题上,德国总体保持战略审慎与克制,包括坚持多边主义,重视国际司法手段,秉持中立立场,且与英法两国的南海政策存在差异,是潜在的影响力量.然而,近年来德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程度呈逐渐加深态势.德国介入南海问题主要出于应对来自美国的联盟压力和法国的伙伴压力,以及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考虑.而中德密切的经贸关系、德国国内的政治生态以及德国海洋战略等因素则限制德国进一步介入南海问题.展望未来,默克尔之后的德国外交政策将迎来调整空间,不过默克尔时期"基于经济的非对抗主义"政策大概率继续主导中德关系,德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也难以超越现有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中德建交 30周年是一个成功的历程。回顾了二战结束以来 ,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阐述了德国主张的“文明国家”的理念 ,对未来的中德关系 ,作了乐观的前瞻 ,认为仍将良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凯 《德国研究》2006,21(3):60-66
19、20世纪之交,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重大转折。从强占胶澳开始,德国以强硬的姿态对中国展开了血腥的武力侵略。而以后的几年也是中德交往史上最黑暗的时光。因此,本文以1896年和1901年清政府代表对德国的两次访问为界点,分析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德国对华政策的急剧变化和中德关系的走势。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会涉华联线体制分析——以西藏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植荣 《美国研究》2007,21(2):101-111
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多元层次的复杂系统。美国国会涉华联线的出现,就是美国国内多元政治的具体产物。本文主要以国会的涉藏联线为例,分析美国国会涉华联线体制成立的背景及其在对华决策中的影响。本文认为,涉藏联线是美国国会通过涉藏决议和议会活动,监督政府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基本势力。在涉藏联线议员的多年推动下,国会对西藏人权问题的“关注和监督”,出现了机制化趋势。国会通过涉藏的两个报告和一个政策法案,加上国会在其他议案中附加的西藏条款,这些因素将是西藏问题在美国或国际上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还认为涉藏人权联线和台湾联线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国会关注、影响和干预中国内政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也反映出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的“国际化”趋势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8.
刘立群 《德国研究》2008,23(1):4-11
2007年是德国外交的高峰年,既有亮点。也有问题。其主要亮点是上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和全年任八国集团主席国的突出表现,而总理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和其执意会见达赖,使中德关系一度陷入十多年来低谷。  相似文献   

9.
王金标 《德国研究》2002,17(4):13-19
作者回忆了自1985年以来与德国国防部及北约总部的德国将军们交往的情况.以此文纪念中德建交三十周年.  相似文献   

10.
王道征 《德国研究》2023,(6):30-50+147
近年来,德国南海政策调整越发明显。政治层面,德国除了在欧盟框架内发声,还越来越频繁地就南海问题独立表态;外交层面,德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由经贸合作向安全议题合作拓展;军事层面,德国海军的南海地区行动从谨慎克制向追求积极有为转变。德国南海政策调整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国家层面安全和外交政策转型的驱动,也有地区层面国家竞争和区域利益的共同作用,还有国际层面的威胁认知和“全球力量”身份塑造的推动。然而,德国政治精英的立场分歧、军事能力和社会民意的限制、价值观外交路线和对华经贸关系的制约,都将成为德国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的阻碍因素。中国应密切关注德国南海政策动向,在稳固双边经济贸易关系,拓展在人为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能源转型等议题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中德关系朝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晓芬 《德国研究》2020,(4):168-183
19世纪后期,德国对华政策受其世界政策以及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影响而变化,清政府为因应这一变化开始正式派遣驻德公使。荫昌早年入学京师同文馆德文班,充任随使翻译在德国历练为他日后两次担任驻德公使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也为其转任江北提督晋升陆军部尚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20世纪前十年直接参与清政府对德外交的重要人物,荫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外交、军事走向专门化和职业化的一个缩影,其经历、身份转换及相关活动给晚清的军政变革留下了德国印记。  相似文献   

12.
中德关系自去年9月德国总理默克尔执意在总理府会见达赖喇嘛后,一度降至冰点。之后,经过了双方高层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目前正在缓步回升,各种高层对话和交流也正逐渐恢复与展开。最近,据《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9月1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阿登纳基金会的年会上.再次阐述其“价值观外交”,强调利益外交一定以价值为导向,共同的价值观才是保证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时代和平共处的基础,应以基督教的典型形象作为政治协商的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13.
2009年9月27日德国大选产生的联盟党一自民党联合政府经一个月紧张磋商,于10月28日正式诞生。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在京部分会员于10月30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召开“德国新政府政策走向及中德关系”小型研讨会,同时为明年4月召开第13届年会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6,(2):F0002-F0002
6月17日,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在中德大楼德文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德国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会。《德国发展报告》一书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对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跟踪分析与评述,今年重点关注欧洲难民危机背景下的德国。  相似文献   

15.
郑春荣 《德国研究》2011,(2):2-F0002
6月11日上午,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的10多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胡凯 《德国研究》2013,(3):113-122
发生于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的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袭击是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有组织迫害与屠杀的开始。纳粹党在这场被称为“水晶之夜”的暴力行动中对犹太人肆无忌惮的攻击招致世界舆论的谴责。中国新闻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本文以中国主要媒体对“水晶之夜”及其后纳粹反犹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媒体对纳粹反犹问题的态度变化入手,分析其与中德关系的起伏以及当时中国抗战大局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熊炜 《欧洲研究》2022,(6):1-22+181
本文提出的“经济地缘—政治地缘”的分析框架,以中德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的变化来解释德国对华政策在过去50年中的调整和变化。两国在建交后长时间内在政治地缘方面相对超脱,外交政策服务于稳定和积极地推进经贸关系的目标,德国对华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务实”特征。但随着德国将政治地缘从欧洲扩展到全球,并开始从全球政治地缘结构中寻找德国的全球性大国定位和崛起路径,德国对华政策中经济维度的利益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政治安全维度的考量,体现为默克尔执政后期的“价值观外交”和交通灯政府的“时代转折”。中德经济纽带维系政治关系稳定性的作用会持续减弱。因此,中国应更为积极地寻求与德国在政治地缘上的共同利益,主动引导和塑造中德关系向符合中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时雨 《德国研究》2004,19(4):6-6
德国新任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于11月15日函复《经济日报》记者时雨说,从三方面推进中德关系是他日常事务的重中之重。 大使在函中说: "首先,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工作是繁多的,而且难度很大,因为德中两国在所有重要领域中的关  相似文献   

19.
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深层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以来,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内容涉及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既有前沿、热点问题的分析,也有相关背景分析和理论思考。2009年5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应邀来我所就中美关系做了一场专题报告。为扩大学术交流,特将其报告内容整理刊发。(所刊登的内容根据讲话录音整理,并经演讲者本人修改定稿。)  相似文献   

20.
《德国研究》2013,(2):129
本刊讯《德国发展报告(2013)》(《德国蓝皮书》)发布会于5月10日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董琦出席并致辞。《德国发展报告》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一本,今年是第二次出版,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等角度,全方位剖析了2012年欧债危机背景下的德国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审慎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