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距离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仅剩月余。随着柯文哲、郭台铭已将主要精力转向争夺台立法机构席次,代表"喜乐岛联盟"参选的吕秀莲和新党被连署人杨世光相继宣布连署失败,11月13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宣布第5度参选,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呈现"三角督"状况。然而,仅凭资源有限且支持度不高的宋楚瑜孤军奋战,恐仍难撼动国民党与民进党在2020的"直球对决"局面。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岛内绿营政客掀起一股"组党热"。自8月6日"墨绿"出身的台北市长柯文哲组建台湾民众党后,以陈水扁为代表的极端"台独"势力以及前民进党籍台南县长苏焕智相继宣布组建"一边一国行动党""台湾维新党",招兵买马准备进军2020年"大选"与"立委"选举。这波"小绿"组党热缘于"大绿"民进党执政不佳,丧失民众信任,让"小绿"看到抢食"立委"选票与席次的机会,尤其是让柯文哲看到了"蚕食蓝绿、逐梦大位"的绝佳良机。从影响上看,这些"小绿"政党若投入2020年"大选",一定会对民进党的选情造成冲击,拉低民进党的选票,但是  相似文献   

3.
这次台湾"九合一"选举彻底改变了台湾的政治版图,改变了蓝绿力量对比,也将改变台湾未来政治发展方向,但没有改变台湾蓝绿二元结构,也很难超越蓝绿,除少数中间选民外,在重要选举中依然是"蓝投蓝、绿投绿",蓝绿基本盘依然是影响选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政治局外人     
郑太男 《台声》2014,(12):48-49
<正>11月29日,台湾地区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即"九合一")大幕终落。备受两岸各界关注的台北市市长选举,以无党籍候选人柯文哲总计85万余票当选台北市市长告终。不管是"政治素人"还是"白皮绿骨",柯文哲在这次台北市长选举中所带动的风潮,其实都是一种"政治局外人"的现象。此次柯文哲赢得选举,不在于他隐藏起自己的"墨绿色",而在于他宣称愿意从蓝绿以外  相似文献   

5.
蔡玲 《台声》2019,(12)
<正>民进党初选一再延期修改,蔡英文终于胜出,下一步,她将全力打压国民党的政治明星韩国瑜,美国大打"台湾牌",意在施压大陆,台湾只不过是美国利益的一张牌,一直就是赌桌上的交易筹码。柯文哲是真聪明或假迷糊?蓝绿2020年党内初选打得不可开交,但两阵营都没忘记一旁以逸待劳的台北市长柯文哲,朱立伦不断停醒蓝军战将不要内讧,让柯得了渔翁之利;赖清德忙着车队冲凯道之际,还是不忘"叮咛"柯  相似文献   

6.
台北市市长选举作为年底“九合一”选举最具指标意义的选区之一,其胜负结果将深刻影响国、民两党的声势、实力变化。竞选以来,无党籍参选人柯文哲声势力压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但近期,随着柯文哲自身的竞选劣势渐显,连胜文团队强化补足弱点,双方的选情逐步呈现拉锯态势。未来,若蓝绿对决态势升高,连胜文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7.
<正>面对2020年"大选"的党内初选,民进党参选人蔡英文与赖清德大打出手,明争暗斗;国民党主席吴敦义属意政治明星韩国瑜,需摆平参选人朱立伦和王金平。如此一来,蓝绿两党都面临参选人难产的问题。无奈之下,蓝绿两党几乎是"步调一致"地作出延长党内初选的决定,还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过,日前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表示参加国民党内初选,似乎为国民党内初选解套;而民进党的解套现在还看不明朗。  相似文献   

8.
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白色力量"代表柯文哲以3000余票微弱优势连任台北市市长。2019年8月6日,台湾民众党创建,柯文哲被推举为党主席。2020年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中,台湾民众党成功拿下5席,一跃成为台湾政坛第三大党。这一切缘起于台湾2014年台北市市长选举,产生了一个热词"柯文哲现象"。为什么"政治素人"柯文哲能够变成"政治红人",以85万高票当选台北市市长,从而造就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9.
此次台湾大选呈现新特点,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明显提升,经济选民已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关键力量。 台湾大选中经济议题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传统上影响选民投票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党认同、候选人形象及以经济为主的公共政策议题等,在“民主”相对成熟的欧美选举中,经济议题是选举的决定性因素,选举成为执不同经济政见阵营间的对决。但台湾大选呈现不同特点,研究发现,2000年以前台湾选民基本不关注经济,  相似文献   

10.
<正>"柯文哲现象"的崛起台湾政党政治长期陷于造神怪圈,民众、媒体、舆论每逢僵局、焦虑、泥沼,便会追逐传奇,热衷神话。"柯文哲现象"就是台湾各界期待政治强人、突破"闷政治"困境的心理投射。2014年11月台湾"九合一"选举中柯文哲与民进党达成政治交易,获得新媒体与年轻世代的加持,轻易摘取台湾公民运动成果,形成柯文哲旋风现象,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连胜文,夺取台北市长。这不仅颠覆了台北传统的蓝绿基本盘6:4的政治版图,创造了25万票的差距,而且塑造了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1月,台湾将举行“直辖市”市长、“直辖市”议员、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及村里长等七项地方公职人员合并选举,简称“七合一”选举。这是台湾首次将所有的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合并举行,是台湾选举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选人数最多的地方选举,被蓝绿阵营视为2016年台湾大选的前哨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台北、新北、台中、高雄、台南以及刚刚升格的桃园等六个“直辖市”市长选举,无疑是此次“七合一”选举中蓝绿对决的焦点,对台湾的地方政治生态以及蓝绿阵营的实力消长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2月5日,台中市长胡志强终于松口宣布参选连任台中市长,今年底极有可能上演由胡志强对上民进党"立委"林佳龙的"强龙之争"。此役不只是市长争夺战,更反映蓝绿权力版图的消长,谁抢下台中,"2016大选"胜算就会增大。可以预见,未来国、民两党将集中火力攻抢台中,台中争夺战将是今年底"七合一"选举最激烈、最引人注目的一场对决。  相似文献   

13.
金奕 《两岸关系》2010,(12):16-17
<正>对于此次国民党"五都"选举结果,多数评论予以消极评价,甚至忧心国民党在2012年会丢失政权。笔者认为,此一选举结果对国民党而言应为小胜,而2012年仍将出现蓝绿基本盘对决的情况,国民党很可能将继续掌握执政权。  相似文献   

14.
<正>2024年台湾“二合一”选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11月24日,各方候选人最终敲定,各党派和参选人招数尽出,力图夯实和拓展选民支持,争取最终的胜利。台湾民众党作为台湾第三大党,2024年选举是其面临的第二次全台层面重大考验。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区域民意代表和不分区民意代表选举,台湾民众党仅获得5个不分区民意代表席次,如何扩大选举成绩,特别是如何将柯文哲的个人魅力及约20%支持率转化为对整个政党发展更为有利的票数及席次,是台湾民众党避免“泡沫化”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正5月以来,台湾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民进党当局疫情防控不力、疫苗采购政策错误,致使疫情在岛内持续蔓延。受此影响,岛内社会民意发生剧烈变动,蔡英文及其执政团队施政满意度大幅下跌,岛内政党政治版图与政治人物声势重新洗牌。目前看,民进党支持度大幅下降,国民党支持度微幅上升,中间选民比例增加;侯友宜、赖清德、柯文哲政治声量及支持度领先,郑文灿、朱立伦、陈其迈等人落入"第二梯队",2022年、2024年选举态势在近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16,(6)
正"一中市场"延烧马萧全力消毒台湾"总统大选"倒数20天,民进党阵营诉求年轻、中间选民的选战策略进行大调整,2月27日开始启动"中国牌",全力攻击"两岸一中市场"。"一中市场"是对马萧阵营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的污名化与妖魔化。台湾经济不景气,选民要填饱肚子,经济议题因此压倒省籍议题,成了这次选举的主轴。面对无法回避的经济课题,谢长廷应对的策略显然是,尝试主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8,(23)
正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选民对蔡英文当局投下不信任票,股市也开出"报复性"红盘,人民无言的声音能似醍醐灌顶,令蔡当局茅塞顿开吗?地方全力拼经济,如果民进党继续搞政治扯后腿,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的民怨一定更大。2018选举过程中,蔡英文四处辅选,建设支票满天飞,甚至还对选民呛声说,她支持的候选人如果落选建设就没了,结果选民不畏恫吓,民心流失更快速。  相似文献   

18.
正在目前台湾22个县市长选举中,台北市和新北市选举具有重要的政治指标意义。新北市选举很值得关注与观察,输赢对民进党影响不太大,但对国民党影响则较为重大,不仅关系到朱立伦与吴敦义的政治生命,而且攸关国民党的兴衰与未来发展。新北市是台湾最大的"直辖市",人口超过400万,选民300万,是蓝绿必争之地。过去蓝绿均曾长期执政,在"民主化"之后的29年  相似文献   

19.
王琼 《两岸关系》2011,(11):64-65
台湾蓝绿两大阵营2012年1月选举激战正酣,竞选文宣战一时热浪滚滚,硝烟弥漫。尽管双方竞选文宣影片风格、内容不尽相同,但主旨诉求均在巩固各自基本盘的基础上,全力抢攻中间选民,补足弱势票源,为赢得选举占据先机。  相似文献   

20.
2024年,全球的政治极化现象将在选举政治中得到集中体现。美国大选当前,两党在移民、堕胎、枪支管控等议题上差异明显,政党精英和大众选民都出现了议题极化和情感极化的现象。欧洲议会选举预期将“向右转”,在欧盟各国国内极右翼政党崛起的背景下,欧洲议会极右翼派的席位呈现增长趋势。印度大选中反对党首次组成28党联盟来对抗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而莫迪则大打“宗教牌”和“民族主义牌”,不断加深着印度国内的政治极化程度。墨西哥大选恐将成为又一次“暴力选举”。政治极化与选举政治相互强化的趋势,将给当前的国际政治、大国关系以及全球治理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