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民族文化缺失的现象。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承担着未来文化传播的任务,在提高学生外语语言及文化知识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丰厚本民族文化底蕴,缺乏民族文化底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播。翻译教育是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译介、传播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日益密切的今天,异化翻译的使命更显卓著,担当文化交融的“大使”,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国家民族有着各自的独特文化,正因为文化差异才使得翻译成为必然,而文化交流又须借助翻译来完成。吐故纳新是每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繁衍下去的根由。所以,异化翻译就是文化的借鉴与学习,就意味着不同文化的交融,传达着异域文化的特色和风采,同时丰富本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不仅要涉及到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国的文化。本文探讨了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对于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指出了翻译教学应该是置于文化语境中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缺乏文化意识的翻译文本的误译;最后,提出了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以文化意识为导向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电影片名翻译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既受到原语文本的约束又被赋予一定的创造性。由于各民族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应该正确把握译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以求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文化适应作为译者翻译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不仅为片名翻译的动态性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规范化起到了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浅议英汉成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的意义不能只从该成语的字面上理解,而应该从该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层次上进行理解,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的基本对应与基本不对应两个方面。正确理解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才能精确地对英汉成语进行翻译,才能更好的在翻译中理解和使用英汉成语,以减少或避免文化隔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是目前我国国家级媒体中惟一一档电视舞蹈栏目,肩负着“舞蹈艺术的守望者,舞蹈艺术的传播者”的重任。对增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文化的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该栏目还专门创办了“2012民族季”系列节目,系统地介绍各地区各民族的舞蹈。文章对“2012民族季”的相关节目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电视媒体传播中的特点及优势,供未来的电视舞蹈栏目作策划、创作参考,更好地发挥舞蹈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提出对“民族文化自觉与向心力”的研讨议题好得很。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解决好了,民族的向心力就会增强,民族的向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大。这符合本会的宗旨。今天,文化自觉这个问题,值得反思。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文化主心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精神传播世界各地区,许多华族、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都很自觉、自信、自强。尤其是新加坡的龙的传人,表现得尤其出色。台湾、香港也不错,合为“亚洲四小龙”的“三小龙”。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化差异而应采取的英汉互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工会论坛》2010,16(2):107-108
在翻译活动中,缺乏了对文化因素的考虑往往会导致翻译的失败。一个优秀的翻译者应该了解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知晓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英汉互译方法。只有在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这些翻译方法,才能译出效果最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英汉互译"零翻译"研究--兼谈"政法职业学院"校名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既要考虑译文忠实于原文,又必须避免译文与原文出现语义错位而产生误译,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学会从语言学等级体系里找准原文的“翻译单位”,即找到合适的语言层面作为翻译单位来对原文进行正确的、不引起误解的翻译。如果出现语义错位现象,可作“零翻译”处理。本文试图从“翻译单位”和“零翻译”的视角探讨“政法职业学院”的校名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的研究较多。关于复兴思潮兴起缘由,有“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刺激说、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说、“中国民族复兴”话语观念兴起说、历史根据发展说;关于民族复兴思潮内容,涉及中华民族复兴、抗战救亡、民族自信心、文化复兴、教育复兴、农村复兴的问题;另外,还有各党派关于民族复兴观的研究。深化“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的研究,需要把握宏观,细究微观;研究整体,分析个案;借鉴历史,思考现实。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如果处理不当,文化翻译就会“名存实亡”。本文将通过分析汉英翻译实例,深入探讨如何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并论证了文化翻译中的“对等”应是深层言内意义的对等,即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以避免语用失效。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走出去战略,首先是文化内在质量和蕴含的提升,必须在既有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特征,产生出值得走出去的优秀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是实现文化思想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流转,必须找准能够促使文化走出去的渠道;再次,要在科学认知和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形成先进的文化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文化和文化产品在创新创造、传播流转过程中成本最低、运行顺畅。  相似文献   

13.
成语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其意义不能只从该成语的字面上理解,而应该从其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层次上进行分析。对英汉成语在形式和出处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剖析,透视两种语言的文化渊源,才能更好地在翻译中理解和使用英汉成语,以减少或避免文化隔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因素与英汉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娜 《工会论坛》2008,14(3):151-152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文化是正确传递信息的保障,翻译活动面临的正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跨越障碍的前提是要熟知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否则便无法做到正确传递信息。根据中西文化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语言层面的因素之外,还要注重对文化因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译或误译,更准确合理地进行文化传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千年沉淀,“地”文化同样畅然不滞。“地”的翻译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词组、诗歌、习语三个方面可见一斑。因此,翻译应该本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之间“地”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是该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文化的作用,《易经》说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说能“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净精微,恭俭庄敬,属辞比事”;庄子则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作家冯骥才说,文化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  相似文献   

17.
藤井省三和吉田富夫为莫言作品的日本译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二者的译本在翻译策略、语言风格、以及细节构成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单就“注释”而论,藤井省三较多关注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的解释,吉田富夫则把重心放在了词汇本身,这种注释策略的差异也在日本读者中间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影响了各自译本的传播和接受。由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作品外译应该遵循“读者优先”原则,在挑选适当原本的基础上,平衡“异化”和“归化”的比例,加强中外译者的交流合作,采用贴近对象国读者的表述,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的精华;习语的翻泽是一种信息转换的过程,这种转换的过程处处体现了对等原则一内容相等,形式相等,格调相等。但是在翻译习语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要达到绝对相等是很难的。正如尤金·奈达在“功能对等”理论里提到的,翻译不应该只寻求两种语言在词、句子或语法方面的埘等,而应从交际和文化的角度寻求对等。本文试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探讨英语习语汉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中国武术的知名度,扩大中国武术在世界的影响力,弘扬武术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奥运会期间宣传中国武术的策略,应该结合中国武术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宣传技巧,多媒介、多层次、有重点地宣传。首先,以散打和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文化宣传的突破口;其次,“创造”和“包装”符合时尚文化潮流的武术形象,运用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制造名人效应,使武术时尚化。第三,运用大规模群体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从成分分析法对《孙子兵法》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学作品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