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参与权是公民具有的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公民参与权是实现行政民主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权可以从实体意义和程序意义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权利体系应该主要包括公民知情权、公民动议权、公民听证权、公民监督权、公民救济权五项权利.  相似文献   

2.
公民参与权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权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 ,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理论上 ,公民的参与权具有深刻的政治学、法理学和宪法基础。在实践上 ,公民参与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 ,只有不断完善其在立法领域、行政领域和司法领域的物化形式 ,才能实现这一权利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权及其保障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雅琴 《理论探索》2011,(6):117-119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人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具体表现为民主选举(选举权)、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政治自由)、民主监督(监督权)等。当前,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包括:参与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程度,政府作用的发挥程度,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政治参与的层次性状况,公民的参与意识。保障公民参与权,应当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行使权利的能力,完善已有的参与途径等。  相似文献   

4.
网络参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实现网民民主、监督公共权力的重要形式。我国网络参与的不同类型主体之间仍然矛盾重重,并且主体的参与理念及其思维方式都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导致网络参与权实现的效度受限。我国公民网络参与权实现的主体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参与主体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网络参与主体平等参与理念的困境;网络参与主体理性沟通和批判能力的缺乏。从司法与网络舆论的关系中,可以发现突破公民网络参与权实现的主体困境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长期以来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视,和谐理念更加关注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等问题,彰显了未来我国政府执政的民主与宪政蕴涵.为了切实地贯彻这些民主宪政理念,政府应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6.
参与权是民主和法制的精神赋予公民在政策合法化中的主体权力。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是克服政策腐败现象、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要不断探寻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和程序,形成系统的公民参与制度,保证广大公民能充分发挥对政策制定的积极制约和监督作用,保证政策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设问题凸显发展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必然离不开民主政治的发展。因而研究民生问题,不能就民生谈论民生,而要紧密地联系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来解决民生问题。在社会建设凸显的背景下,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和人的持续发展等社会权利的要求凸显了;在社会建设凸显的背景下,尊重和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包括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问题凸显了。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即时性等特征,使得通过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第一选择。这就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积极开展网络问政,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使人民"四权"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浙江温岭市从民主恳谈发展到民主预算,在全国开创了县市级试行参与式预算的先河,有许多创新之处,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基层公共政策参与的一种新形式。但也有一些制约因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利的最主要途径,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公民的个人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扩大与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人民参与权实现的直接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应不断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1.
乔新生 《理论视野》2008,(11):44-46
信息公开制度是保护人权的基本制度,它保护了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信息公开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需要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应当保护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权。同时,信息公开应当摆脱行政主导立法模式,建立完善的程序性规范,确保公民的选择权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2.
公民普遍而充分地享有网络信息知情权、网络政治参与权、网络权益表达权和网络舆论监督权等网络基本权利构成其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基础,而现实"数字鸿沟"的存在和加剧却造成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差距,制约影响其网络基本权利的实现。为此,要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民网络权益保障基础;扩大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保证公民网络信息知情权;加强公民网络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网络权益表达权;以权利保障为主、权利规制为辅维护公民网络舆论监督权,从而努力消除网络"数字鸿沟",保障和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权益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产物,网络反腐不仅是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权、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等的方式,也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手段。然而,要遏制公民权利行使过程中产生的负向效应,就必须对公民权利予以规范,而要弘扬公民权利行使过程中产生的正向效应,则要求国家对公民权利进行保障。因此,在规范网络公民参与行为的同时,还需使公权力机关承担相应的义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而将网络反腐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参与权是党员民主权利中较难实现的一项权利。目前,在党员参与权的实现方面,还存在着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不深、参与机会不多等问题。切实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必须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充分论证和征求意见制度、党内民主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党委会议决策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可以更充分地实现公民的参与权,更广泛地促进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更迅速地推动社会问题从公众议程转向政府议程,更有力地保证决策信息的充足和降低决策执行的难度。但与此同时,有可能影响决策的公平,危及政府自主性,降低参与的有效性,削弱决策的科学性。因此,优化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要缩小"数字鸿沟",推进参与机会均等化;加强网络治理,促进参与环境规范化;完善相关制度,实现参与行为常态化。  相似文献   

16.
农民土地征收参与权是农民参与征地行政程序,就涉及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阐述主张,从而影响行政主体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行政决定的程序性权利。农民土地征收参与权在实现农民与行政主体、集体经济组织相互间的力量均衡,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目的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然而,农民土地征收参与能力的缺乏、参与组织的欠缺以及农民土地征收参与制度的不足,限制了农民土地征收参与权作用的发挥。培育农民参与能力,完善农民征地参与的组织体制与制度机制是突破农民参与权实现困境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4)
创新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要以现实社会中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公民参与权的实践对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暴露出参与意识薄弱、整体素质不高,制度供给不足、参与渠道不畅,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对此,要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加强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独立的社会组织,形成组织化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06,(9):33-34
第六期(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___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___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___权、参与权、监督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  相似文献   

19.
李云军 《学理论》2013,(7):96-97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一步的普及、应用,行政机关及其他信息处理机构获取和保存了大量公民信息,但其在对公民信息收集、使用等环节都可能会造成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扭曲和不当使用,给公民隐私权和人身、财产权利带来潜在危害。因此,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呼声日益强烈和公民信息泄露事件频繁发生的社会背景下,从行政法角度分析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作为电子政务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阳光政府的内在要求。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调查,在分析其现状、总结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旨在更好地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决策质量,促进政府信息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