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恩元 《学理论》2010,(17):216-218
大学生逃课的性质,一违反学校纪律,二破坏理论学习的课堂基础,三降低学生评教的科学性。因此,任何逃课的原因都不能成为逃课的理由,但是要区别对待积极逃课与消极逃课而采取不同的治理办法。根据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呈反比关系的管理学原理,作为大学生活的最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对大学生的管理幅度最小,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最直接,因此是治理大学生逃课的最直接主体。基于大学生逃课的性质,班级治理的取向是以激励为基础而以约束为主;基于班级的地位,班级治理以针对学生自身原因与行为为主,主要包括谈话—约定机制、学生—老师直接交流机制、预告性考试—促进听课机制、直接向任课教师请假机制。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3)
大学生逃课已然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不和谐"的风景,大学生逃课盛行,甚至在学生中产生逃课是一种"时尚",不逃课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的观念。近年来,学校老师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便各出奇招,抑制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如下:校方加强软性手段遏制隐性逃课;激发大学生的听课兴趣;提升大学生的听课动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逃课已由一种简单的教育现象发展为一种严重的教育问题。目前大学课堂逃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显性逃课凸显.隐性逃课普遍。重在思考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愈演愈烈,如何减少大学生逃课行为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理性逃课"这一现象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文章基于大学生逃课现状,以福建省三所高水平大学为例,通过538份问卷调查、54个师生访谈案例,运用描述统计分析,针对大学生理性逃课现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常柏 《学理论》2011,(33):235-237
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着许多误区,人们常常把"两课"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两课"课堂枯燥无味,教学内容成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版;学生不仅随意逃课,即使上课也常常不听讲。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国家需要与学生需要、中国通用公民与世界通用中国公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科研、教与学等六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大学生"逃课现象"屡禁不止.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学习现状着实令人焦虑.大学生"选课现象"已不可避免地摆在高校各级管理者及任课老师面前.因此,开展对"逃课现象"的分析,分析大学生选课的原因,如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使大学生主动回归课堂,提出一些矫治的方法,已成为高校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高房价经济现象实质反映的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三者之间的权利、利益的不均衡及三者各自的权利与利益的不对等,高房价经济现象背后蕴藏着金融危机与政治社会危机。通过对学界认为导致房地产市场高房价的原因如"供求说"、"成本说"、"体制说"、"利益集团间力量不平衡说"等四因素说展开制度分析,认为,从制度经济学视野看,对制度、规则供给过程中民众权利缺失是维持高房价的"四因素说"持续存在的制度成因。  相似文献   

8.
唐春翔 《侨园》2014,(7):53-53
那一日。我与一位人类史学者"不期而遇"。我:"人类是两条腿的高级动物,为什么有时候习惯于爬行?"学者:"大抵是因为人还不习惯做人吧。"我:"人,即人自身,怎么不习惯做人?"学者:"由于生存等诸多原因,人类常常怀念自己的祖先;这种怀念有时就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类的灵魂,于是人类就学起了祖先曾经爬行的模样。"  相似文献   

9.
丁刚 《求知》2012,(3):44-44
从去年以来,埃及、突尼斯先后发生动乱,其中的原因固然有民主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主要原因并不是所谓的民主问题,而是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北非出现这样的问题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紧密相关。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这两个事件时,不停地使用"民主"、"自由"等词汇,而有些中国媒体也跟着西方设置的民主议题,在民主问题上绕来绕去,好像离开民主就扯不清埃及和突尼斯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季立功 《学理论》2010,(22):238-239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刘立荣 《学理论》2009,(25):171-172
天津南市在旧社会曾被称为"三不管",从南市初具规模到20世纪4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只有1.21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曾先后存在过四十余家报纸。这四十余家报纸鱼龙混杂,既有格调不高的小报,也有宣传进步思想的报刊,本文将从南市的由来、南市报纸聚集的原因、南市报纸的特点等方面回顾天津那一时期独特的"南市报纸"现象、分析天津南市与报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1)
目前,高校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重视讲授专业知识,而轻视学生能力培养;考试由学习手段异化为学习目的,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终目标;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教师教学改革创新主动性缺失;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逃课和考试抄袭现象严重;毕业生无法适应和满足市场需要,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互动教学策略必须遵循的原则如下:平等合作,共同参与;尊重多元,形式多样;利用已有经验,主动构建知识;重视过程,促成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徐鹏彬 《学理论》2010,(25):280-281
学生干部在"学生"和"干部"转换之间犹如水的三种境界"冰、水、雾",工作中表现为坚强,犹如"冰"之坚硬,服务同学中表现为无私,犹如"水"之给予,参与中表现为融入,犹如"雾"之宽容。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学生干部,学习优秀和工作能力两者才能相得益彰的,并在角色转化中锻炼自我、服务同学,做学习上的精英,工作中的能手,切实践行和发挥好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作为特殊的阅读活动,因为有了特定的读者——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其实也走过了一个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教师中心最后是学生中心的变化过程。我们一直以来就没有停息过的"课堂中心"和"课堂主人"之争实质上就是"读者中心"与"文本中心"在教学活动中的思想交锋。事实是,在我们新的课程理念中,传统的解释学理论与新锐的解释学理论共存交织,纠缠不清。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段表述,我们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对话理论的影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另外,旧的阅读理论也阴魂不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说:"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知人论世不正是中国最古老的作者中心论吗?不同的阅读理论混杂在一起,其必然结果是阅读教学莫衷一是,不知所措。于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乔娜  任龙 《学理论》2009,(25):173-174
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之际与儒家思想并称为当时的"显学"。墨子提出的"兼爱"、"修身"、"三表"等思想对当代领导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所谓"兼爱"是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所谓"修身"是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所谓"三表"是指"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这些思想都对于当今领导者的为人、为官、决策等工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红 《学理论》2013,(11):229-230
许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学时都是学习尖子、优秀学生,是班干部,在学校是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家是全家关注的焦点,进入大学后,发现一切和以前都不一样了,接触面广了,自己也变得不起眼了,不再是老师经常关注的对象,家人也不在身边,由此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心理上的失衡,导致厌学的情绪,严重者经常逃课、上网逃避现实,最后发展到不得不休学或退学的地步。基于这一现象,试图从霍桑效应理论得出的结果来讨论如何应对大学新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7)
学风建设一直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点内容,也是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容。近年来,从重点高校到民办高校,学风下滑现象日渐突出,突出的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听课率低、逃课率高等方面。这种现象在独立的民办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难点是创建历史短,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层次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投入先天不足,办学经费紧张[1]。独立院校的学风建设存在体制及管理方面等问题。本文以文华学院城建学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类学风数据的分析,探究学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试图探索独立院校学风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辛琦  王存记 《学理论》2009,(28):111-112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后勤与教学一线之间;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我们重点从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问题、学科间的和谐发展问题、"五育"的和谐发展问题、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等五个方面对构建和谐校园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19.
国学赏析     
《侨园》2014,(11):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清风慕竹 《各界》2013,(10):49-51
范纯仁的父亲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老人家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耀千古,以致范氏子孙在他的星光下显得十分黯淡.其实范纯仁官职不比他老爸低,社会影响比他老爸还要大,在个性特点和行为作派上,更是别有一番名士味道.放着"官二代"不做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出生于1027年.作为"官二代",范纯仁17岁时就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