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撒切尔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证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还可以完成一些男人都无法做到的事。"这是很多国际媒体对撒切尔夫人的评价。但在英国人眼里,撒切尔夫人却令他们"爱恨交加"。2002年,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撒切尔夫人名列第十六位。然而仅仅一年后,英国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一次"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  相似文献   

2.
撒切尔政府奉行新自由主义的执政理念。为了治疗滞涨中的英国经济,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地推行工会改革,从法律上削弱工会的权利,放松对资本的限制,同时配合以私有化和福利制度改革。撒切尔革命取得的成效得到选民的认同,这个案例更多的启示在于对工会力量及其作用以及平衡劳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1982年9月2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小平同志同撒切尔夫人的第一次会见,成为中英就香港问题正面较量开始的标志。直到1984年9月双方达成协议,12月撒切尔夫人正式签字,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  相似文献   

4.
王翔宇 《学习导报》2011,(22):60-60
关于英国首相,有三件东西名气很大:一是丘吉尔的雪茄,二是张伯伦的雨伞,再就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手提包。从撒切尔夫人步入政坛开始,那个salvatore ferragamo手提包就成了她的象征。1982年9月,刚刚在马岛战争中大获全胜而意气风发的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就香港问题与中方进行谈判。  相似文献   

5.
张幼云投身外交界的10年间,曾给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过译员。她获得了包括伊丽莎白女王、撒切尔夫人、杰弗里·豪外交大臣在内的英国政要显贵的高度赞赏。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中,她终于脱颖而出,声名远播…… 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张幼云有幸目睹了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激烈交锋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在撒切尔夫人访华的那些日子里,张幼云每次都是提前  相似文献   

6.
撒切尔夫人访华和中英高峰会谈李后当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的领土争端中战胜阿根廷以后不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决定访华,同中国领导人商谈香港问题。1982年下半年,中英双方都在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进行准备。中国有关方面曾对即将开始的中英关于香...  相似文献   

7.
杨飞 《党课》2013,(4):69-71
撒切尔夫人全名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她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曾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纪录。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她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的精心教育.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中)成子请各国记者退出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大门被紧紧地关上了,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正式开始。双方参加会谈的人员可以说旗鼓相当。中方:邓小平、黄华(外交部长)、章文晋(副外长)、柯华(驻英大使);英方:撒切尔夫人、尤德(港督...  相似文献   

9.
1986年6月,我跟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问英国。中国驻英使馆参赞向胡耀邦总书记汇报,撒切尔夫人将会在欢迎晚宴的致辞稿中借推崇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而贬低马克思。撒切尔夫人的讲话稿大意是说,中国领导人访问英国的时间太短了,应该到亚当·斯密的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2,(1):59-60
邓聿文在第21期的《小康》上撰文指出:据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几年前曾说过一段令中国人很不爽的话,大意是:不用害怕中国,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以古证今,撒切尔夫人的这个话或许有些武断。不过,撒切尔夫人的“轻看”中国也说明,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下)□成子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会谈时间早已超过了,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大门仍然紧关着,这令等候在门外的各国记者们不免产生了一些猜测,但他们仍耐心地等待着。此时,谈判也已进入最后关头。针对撒切尔夫人的“不希望因为收回香港而影响贵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龙明 《党课》2012,(10):26-30
她是德国现任总理,被媒体称为“欧洲的管家”,也常被人拿来与英国前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相提并论。但她在35岁以前,竟然是一个与政治完全绝缘的物理学家,并把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11):119-119
“凡是有不和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凡是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凡是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用这段话开启了自己的首相生涯,英国也迎来了第一位女首相。站在唐宁街上,撒切尔夫人对面临的挑战踌躇满志。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2月17日,包玉刚应邀来到北京,他的身份是香港《联合声明》基本起草委员会成员,18日,他作为港澳一百零一人代表团团员,前往北京机场迎接前来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日,出席了签字仪式,邓小平当时对撒切尔夫人的讲话,包玉刚听得十分真切,他说:“我们两国的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为各自的国家和人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香港问题不解决,在我们两国之间人民之间总是存在着阴影,现在这个阴影消除了,我们两国之间的合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前景光明。”也就是在仪式结束时,包玉刚接到通知,…  相似文献   

15.
2013年4月8日,有"铁娘子"之誉的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因中风而离世,享年87岁。撒切尔夫人是首位访问中国的英国首相。作为香港回归谈判的英方总指挥,她曾经多次访华参与了核心谈判,最终代表英方和中国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1年9月底,叶剑英委员长宣布了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9条方针政策。对港政策虽然与对台政策有所不同,但在许多基本政策上是  相似文献   

16.
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她的回忆录《唐宁街的岁月》中,以一种失败者的无可奈何和依依不舍,追忆了中英谈判的全过程,表达了对邓小平等中国决策人的钦佩。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会谈。会谈开始后,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散切尔夫人提出:同意谈判,但谈判的题目就是一个,香港的归属问题。邓小平说:是三个议程。  相似文献   

17.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于4月8日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美国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进行悼念。《纽约时报》发表长文回顾了这位英国"铁娘子"的政治生涯和引人瞩目的"撒切尔主义",称撒切尔让英国走上了急剧保守的道路,让"个  相似文献   

18.
近期,不少媒体相继报道了一些地方官员"大接访"活动的正面效应,如突出强调了此举的积极作用,说官员们如何如何辛苦,处理了多少群众问题,群众是怎样地深受感动等等。然而,有识之士在看到这些报道时,心情异常沉重,认为官员"大接访"不值得推崇。主要理由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9.
"媒体框架"是传媒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选择和解释的一种结构,具有建构客观现实的意义,也是受众思考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在2006年、2007年、2008年5月至9月有关"80后"报道的分析,媒体对"80后"报道的框架存在普遍性的失衡.从主观上看,记者潜意识中存在着对"80"的偏见;从客观上看,"80后"的话语权和话语表达渠道失衡.由于媒体框架建构的不平衡,"80后"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错位.呼唤"80后"社会角色的回归应构建平衡的媒体框架,既要理性看待"80后"的表现,又要认识到"80后"是引领中国未来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07,(7):36-37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香港的顺利回归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顺利实施,确实要首先归功于邓小平的领导。1982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在北京会见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根据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