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发人口红利应对“未富先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行将弱化,如何延续人口红利,确保中国现代化顺利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加大人力资本积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应对“未富先老”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2.
《求贤》2012,(12):46-47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前行、中闺劳动力綦本工资年增长率的逐年递增,依靠低价格劳动力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时。中国企业正在从“成本逐利”向“人才逐利”的方式转变,人才资源口益成为氽业在竞争中的核心资本。以GE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和具有先天优势的圈有食业以及体制灵活的民营经济正在中国市场上演一场“人才争夺战”。  相似文献   

3.
认为越南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有着地理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充裕、制度改革的红利等四大优势,能够在2010年前实现越共中央制定的目标;但是要在2020年实现现代化则颇为困难,因为教育落后,改革难度加大,国际环境不确定等问题颇难解决,而如果不能如期完成现代化计划还将面对人口红利期结束等挑战。  相似文献   

4.
湖北进入新世纪以来,前10年为逆势奋进、实现弯道超越的"起飞10年",后10年是加快振兴崛起、构建战略支点的"黄金十年"。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黄金十年"必须充分释放已经和正在形成的发展红利,即"六大优势"。一、改革优势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和今后最大红利所在。国务院支持湖北加快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赋予我省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资源节  相似文献   

5.
王玉珍  金雁  王辉龙 《唯实》2013,(7):67-69
进入新世纪十年来,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人口规模呈迅速扩大之势。从辩证思维的角度衡量,人口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对经济发展、经济转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一定的阻滞作用。目前,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少子化带来的劳动力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提升以及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和负担。但是,劳动力供给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又可能是驱动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南京要收获未来的人口红利,人口投资是极其重要和基本的途径。适应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区域人口素质是解决南京人口问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门口,贵州"眼疾手快","做了一个世界级的战略定位",做了一系列艰苦而扎实有效的工作,大数据产业发展好戏连连。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南方数据中心落户贵安新区,让贵州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快人一步。携手北京、面向全国,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高端人才、布局产业发展,奠定了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叠加释放,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经济参考报》刊登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专访文章。蔡昉说,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都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我国人口转变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总规模已经从1.5亿~2亿减少到2000万~3000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总量优势趋于下降乃至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转变问题一直是这些年以来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人口的转变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现象消失等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也意味着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利契机,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即: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刘易斯"拐点开始在我国出现,人口红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减弱,"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着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求贤》2014,(12):F0002-F0002
2014年是人才工作硕果累累之年,其间人才工作新举措不断出台,中央领导作出多项重要批示。目前,我国已进入“人才回流”时代,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扎实转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整个中国从上到下人人畅所欲言谈人才、人人跃跃欲试成人才,一个成就各类人才、集聚社会所有栋梁之才的氛围正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时值岁末,《求贤》杂志走访大量人才工作单位,进行广泛社会调查,评选出2014年中国人才工作十大新闻,盘点2014年的收获,期冀2015年人才工作的春天。  相似文献   

10.
黄丙志 《求实》2008,(2):39-42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科学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实现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良性互动,强化劳动力比较优势发挥与升华的效应,进一步实现"公平与效率兼容"的效应.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为此,中国政府需要结合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扮演积极的角色,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挖掘和升华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1.
由于卓有成效地推行计划生育,我省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即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从而形成了一个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比较低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人口的负担较小,储蓄率较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这种由于劳动力人口增长较老年和少儿受抚养人口增长更快时所带来的人口结构效益,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类似的机遇也基本上只有一次。在2002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特别指出,“人…  相似文献   

12.
<正>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贵州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阶段。未来五年,责任是沉甸甸的。贵州既要"赶"又要"转"。"底线"要"守住","新路"要"启程",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责任的背后,贵州干部群众信心是满满的。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叠加释放,"四个全面"协调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这里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与此相联系,这里所说的比较优势是指劳动力费用低廉或劳动力成本低.但是,严格地说,权衡比较优势是不能只看成本的,还要看效率.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应当是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和劳动力资源的效率的综合体现.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伴随时间的推移,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资源的效率则呈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我国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学习导报》2013,(15):62-62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成思危、厉以宁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内容简介:本书以探讨、宣讲中国改革红利问题为主题,成思危、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高尚全、周小川、陈锡文等19位专家学者就如何通过重点领域的改革来释放改革红利这个主题谈设想、提建议,与读者共话改革。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导致中国经济效率不高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过去偏低的投资效率和偏低的资本利用率能够得到扭转。那么,我们并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一定是悲观的。相反,中国还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再增长10年左右。笔者以为,在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中能够挖掘的东西,可以总结为"三个红利、一个优势"。一、盘活国有资本,释放结构红利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中国高及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但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密集使用劳动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部门。资本积累、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均对中国高及中高技术制造业前向比较优势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自主创新和FDI带来的技术模仿均是中国比较优势实现动态转换的有效路径,但两者并没有相互促进反而相互抑制。因此,今后中国应在保持既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合理的技术发展战略,扩大FDI对制造业技术溢出中的前向关联效应,同时充分应用高及中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成果,以加强高及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力并促进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改变,劳动力市场将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将成为一个常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我国劳动力需求上升的速度不及供给上升的速度,但是供给压力正在逐步放缓.  相似文献   

18.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是一国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更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入世”以来,中国企业以其弱小的身躯,通过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迅速嵌入到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以“中国制造”赢得了竞争优势。但是,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舞台上,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压力,中国企业的规模劣势越来越凸显,已经成为提升竞争力的一个软肋。因此,做大规模,也就成为中囝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环球扫描     
《党课》2011,(10):14-19
美报告称印度发展将超中国 美国最新的一份报告预测,印度将在2050年超过中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事实上,早在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时,印度媒体就开始预测何时可以赶超中国。不过,尽管印度拥有人口红利和高储蓄率的优势,但其长期难以解决的通胀问题也对印度经济构成严重威胁。中国专家认为,由于目前印度GDP基数仍远远落后于中国,要想成为第一大国,印度必须保持数十年的经济增速快于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发挥国际比较优势,获得最大的比较利益呢?惟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文章分析了在现阶段我国资本仍然相对稀缺、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战略地位和比较优势,并提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