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地楚 《湘潮》2005,(4):52-53
1944年,毛泽东决定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当作党风教材,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当前,重读甲申故事,不禁让人思索良久,感慨良多。感慨之一:以“甲申”为鉴,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甲申  相似文献   

2.
在甲中年再次来临之际,牢记《甲申三百年祭》所总结的历史教训,诚骄逸,顺民心,永葆党的本色,我们党才能长期执政,永不变色.  相似文献   

3.
距今350年的1644年,是农历甲申年;距今半个世纪的1944年,也是农历甲申年。两者间隔,整整300年。前一个甲申年,李自成指挥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摧枯拉朽,胜利攻进明朝都城北京,末代皇帝崇祯惊慌失措,在煤山的一株古槐上自缢而死,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时隔43天,革命农民在刀光剑影中创建的大顺政权功败垂成,京师得而复失,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之后,又忍痛率领南征北战的将士们撤出最后定鼎的北京。后一个甲申  相似文献   

4.
翟玉琢 《党史博采》2004,(10):45-46
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题为《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刊出,不久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此文之所以名为《甲申三百年祭》,是因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部攻进北京,灭亡明朝,是1644年,按古代干支纪年为甲申年,到郭沫若写这篇祭文的1944年,又逢甲申,整整过去了三百年。从《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年,再逢甲申,时光又过去了六十年,但重读这篇文章,感触颇深,觉得仍有很现实的意义。《甲申三百年祭》摘引了《明史》、《明史北略》、《甲申传信录》等许多史料,客观详尽地评介了李自成的成败和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  相似文献   

5.
2004年是甲申年,按天干地支排序,60年一个“甲子”轮回,从今年甲申上溯到6个轮回,是公元1644年。这个甲申年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是个悲剧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煤山自缢,崇祯在上吊的时候,死得悲悲切切,凄凄惨惨。农民起义军打进京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甲申三百年祭>和<为人民服务>两篇名著的主要观点,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对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出了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似流水,叫人感喟。按照中国农历干支纪年方法,弹指一挥间,今年又逢甲申年。甲申年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在60年前的甲申年即1944年,郭沫若撰写了纪念大明王朝和大顺王朝灭亡300周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宏文吸引了在延安领导抗战的毛泽东的眼光,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作关于学习和时局的报告时,对此文作了高度评价,并将它列入整风运动的文献,甲申年由此被赋予了特定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8.
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曾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为整风文件印发,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认真阅读。毛泽东说,这是为了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全国解放前期,毛泽东又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到了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和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再次表达了执政党坚决反腐败,永远不动摇的决心。60年前的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就是在这一年,郭沫若挥笔写就了一篇史论结合,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300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朱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对每一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05,(1)
冬至后十天,阳历过大年。 2005年,踏着喜兆丰年的瑞雪来了。甲申将归,乙酉欣至,人们不禁记起毛泽东在开国之初写下的名句:一唱雄鸡天下白。灵猴担双春,金鸡唱四喜。新的一年,对正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竭奋斗的中国人来说,是四喜沾春:一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得人心,执政能力这个党的根本建设将跨上新台阶;二喜,全党范围内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铺开,“立党为公,执政为  相似文献   

11.
斗转星移,又逢甲申.距离郭沫若同志60年前撰写<甲申三百年祭>正好又一个花甲轮回.忆及46年前,听到郭沫若同志亲自向我们谈及他的创作思想,并相互谈到<甲申三百年祭>的写作和学习的情况,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12.
党员要铭记两个“生死存亡”李爱萍,张全有党员要铭记两个"生死存亡",即: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经济建设更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要求全党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提醒全党同志:在革命胜利后要警惕领导层生活腐化...  相似文献   

13.
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没有过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郭沫若同志《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也是李自成进入北京360周年。郭老在文章一开始就说:“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那么,现在是甲申轮到它的第六个周期了。郭老的文章是1944年3月19—22日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的。文章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只隔了一天,在3月24日发表一篇气势汹汹的社论,题目叫《纠正一种思想》,指名道姓地写道:“在全中国的人民以血以泪以汗苦战七年,并且最后胜利业已在望的今日,却还有人出于一种反常心理,鼓吹败战主义和亡国思想。这便是最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  相似文献   

14.
博采之窗     
毛主席亲笔赞《甲申》 360年前的甲申年,1644年农历3月19日,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明王朝覆灭。但大顺政权在北京只存在了40天,李自成功败垂成,留下千古遗恨,令后人每每痛心疾首。60年前的甲申年的3月19日,即1944年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迅即引起广泛的关注。时在延安的毛泽东读到该文,非常赞赏,先后两次号召全党学习并把它作为延安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突出强调了戒骄与防腐。  相似文献   

15.
一毛泽东对历史的谙熟和偏爱,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是有口皆碑的,他尤其擅长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延安时期,史学大家郭沫若写过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分析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先胜后败的历史悲剧源于骄傲和腐败,隐喻即将取得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毛...  相似文献   

16.
今年,又是一个甲申年。 60年前,郭沫若同志的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抗日战争必将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之花必将在华夏大地盛开。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全党应该如何应对? 郭沫若同志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为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19日,是郭沫若大师发表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也是朱明王朝灭亡、李闯大顺政权攻占北京360周年。当年虽然有人对郭在“甲申史沦”中提及的往事不屑一顾,乃至大加鞭挞,但60年前的甲申,学政两界的民主进步人士还是不约而同地对之进行讨论与研究,引起一场重大的风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界又因此而引起风波;今  相似文献   

18.
正"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警世名言,尽人皆知。而"两个务必"思想与《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70年前,由大文豪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首发,由此引发朝野震动、国共交锋,进而启发了毛泽东,直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甲申三百年祭》的撰写和发表1943年3月,国民党抛出蒋介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并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国民阅读。该书堪  相似文献   

19.
用民主和法制打破“人亡政息”的周期率──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思考龚兴盛由今上溯350年──1644年,即农历甲申年,在我国历史上发生两件大事:一件是腐朽的明王朝覆灭,一件是新生的大顺政权夭折。这一事件,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集团因腐败而导致“人亡政息...  相似文献   

20.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发表了历史散文《甲申三百年祭》。选择这一天是意味深长的,因为正是在1644年3月19日,闯王李白成杀进了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立国276年的明朝灭亡了。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的注意,他将其列为整风文件,并多次号召全党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因此而扬名。恰逢建党90周年,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有了一点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