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价值诉求不仅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也反映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主要问题,即权力过分集中。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即规范和制衡公共权力的运行。而发展一种以公众参与和影响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等过程为核心价值的参与式民主,为规范和制衡公共权力运行提供了一种异体性力量,可以有效消解政治体制存在与伴生的问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使人们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和党执政几十年产生弊端的根源,众所周知是“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再也不能不解决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9页)  相似文献   

3.
郭学德 《唯实》2004,(3):56-60
现行政治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权力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仍然过分集中,且不受制约或很少受到有效制约;"权力--责任--利益"机制扭曲;"权力利益巨大化"和"权力责任虚空化"倾向严重;监督乏力,惩治被动,导致"腐败黑数"大量存在.要遏制和消除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为特征的"吏治腐败"现象,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政治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李贵贺 《世纪桥》2010,(21):58-60
回顾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可谓是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在创新中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通过30年的改革,我国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党政分开"和"精简机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现行政治体制中仍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民主化程度不高、公民政治权利得不到实现等问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工作也更加紧迫。通过对30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来探析改革前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多少年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与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和僵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一整套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的不太适合政治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层层束缚住企业的手脚,严重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推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变革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权利不宜过分集中”是邓小平关于领导体制改革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其核心内容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依法执政,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制。我党以往的传统政治方法是不能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的,只有加强对党执政活动的立法工作,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将党的执政活动纳入法律轨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政治“顽症”。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前反腐倡廉的深入,如何看待党政"一把手"权力的分权、限权以及如何制约党政"一把手"权力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党政"一把手"权力界限存在模糊地带。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是一个体制性问题,解决权力过分集中要靠民主集中制。不能简单地对党政"一把手"进行分权、限权,防止对党政"一把手"的分权、限权走入误区。限制党政"一把手"权力需做制度顶层设计,在限制党政"一把手"权力时,一定不能削弱行政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8.
关于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邓小平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权力不宜过分集中”的思想。权力过分集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权力过分集中于领导者个人又表现得尤为突出,致使我国政治生活中长期抹上了不应有的人治色彩。权力过分集中是由多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所造成的,沿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已无法解决这一深层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权力不宜过分集中”,这一论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邃的理论内容,其核心思想就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依法执政,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体制。…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省市县关系中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我国地方政府层级体制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现行的省数量比较少,幅员过大,省与省之间的规模悬殊,并且直辖市的数量偏少,分布也不均匀,这些都加剧了行政机构的膨胀,使行政管理体制呈现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在客观上造成了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导致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大大降低。作为基层地方行政建制单位的乡,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9,(5)
作为补构公共能量场理论缺失的公共话语场在解释我国乡村治理问题时更具说服力。情景、权力和秩序构成了乡村公共话语场的理论逻辑,其中,情景逻辑在于对抗性空间的营造,权力逻辑重视基础性权力建设,秩序逻辑强调理性化有序博弈。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思路,梳理不同时期我国乡村公共话语场的变迁轨迹,可以发现:虚置、真空和失范分别是帝制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乡政村治时期的具体表征,而基层政府的"话语霸权"和底层村民的"政治冷漠"是乡村公共话语场建构的结构性困境。基于此,应以乡村治理模式选择为切入点,在系统分析乡村柔性治理模式与乡村公共话语场耦合性的前提下,通过柔性治理结构的重塑,为乡村公共话语场的建构提供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治体制所以出现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元化”领导制度下形成的.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政治体制的历史特点是:①在革命进程中首先建立革命政党,由革命政党发动群众建立革命军队,党又领导军队夺取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企业,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整个国家显得生机勃勃。但是,在改革中我们却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障碍,其中主要是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机构重叠庞大等政治体制中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演进建基于明确的时代问题。在恢复和重建我国政治经济秩序的过程中,邓小平认识到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问题;在反思"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源时,发现了长期存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官僚主义等问题。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为突破口,他开启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阻碍日益凸显,政治体制改革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标准、内容等思想。  相似文献   

14.
“顶层设计”的内容和重点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层设计的内容分三个层次:从上层建筑领域开始,加快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建立—个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更加适应,民主体制与法律体制更加配套,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国企与民企、政府企业与老百姓之间更加和谐的框架,选准重大领域突破。重点的改革领域应该围绕公共权力的结构配置与公共资源的配置进行,真正地强调以人为本。在此情况下,首先解决党政关系  相似文献   

15.
预防腐败必须对权力进行制衡,防止权力过分集中。本文以历史时期为主要线索,通过梳理与分析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中分权制衡思想脉络,结合我国当下反腐倡廉的具体实践和公共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从完善监督体制、以权力制约权力、健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实现对权力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为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相连的.科学发展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政治体制改革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既要改善集中,又要发展民主.  相似文献   

17.
观点     
《先锋队》2013,(15):4-5
反腐败立法工作目标是构建制度铁笼子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指出,反腐败立法工作必须以"权力过分集中"这个"总病根"为原点,以权力结构改革为核心,构建防治消极腐败的制度铁笼子。一是加强反腐败的战略规划,确立权力结构改革原则。制度建设涉及党和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但核心是权力结构问题,即以权力结构为核心的党和国家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施雪华  张荆红 《探索》2005,(2):44-47
通过时欧美先发国家和亚非拉后发国家政府权力理性化进程的分析,认为,作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或首要标志的政府权力理性化,虽然主要体现为政府权力和权威的集中,但有了较集中的政府权力和权威,并不就等于政府权力理性化了,这里的关键是看集中的权力和权威是否为世俗理性和国家利益服务。政府权力理性化达成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改良,也可以是革命,或两者兼有,而其中政治思想家们的政治理性化理论和政治家们的政治理性化实践的互动,共同推进着整个政府权力理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政治体制的演变及其对党的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而政治生活中民主发展不够,又突出表现在原有政治体制中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弊端上。相反,政治体制中的弊端,又是使党的决策失误,党内民主受到破坏的根源。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20.
李勇军 《唯实》2007,(11):16-18
政策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主与集中的权衡过程,不同的权衡形式形成了不同的政策或政治体制。西方民主体制通过形式民主将政策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并强调通过权力的分立来限制这种集中。我国形成的"党委决策、政协协商、人大审议、政府执行"的政策过程模式,要求以坚持与完善民主集中制为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