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服饰文化的基本特性,目的是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体育服饰,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体育运动,更好地满足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背景下侗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梦宇 《前沿》2011,(22):128-130
以"鼓楼、大歌、风雨桥"为文化标志的侗族,拥有300万人口,是我国人口数居第十二位的民族。侗族文化是我国原生性保存较好的文化之一,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时俱进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着手,政府、民间、传承人多方面努力,侗族文化将能够得以良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胡艳丽  曾梦宇 《前沿》2010,(23):151-153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分布集中的民族之一,其以原生态"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建立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普查机制、展示机制、传承机制、研究机制、发展机制等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转,将为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侗族传统文化具有女性思维偏向,这种特点是在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土壤所构成的发展空间中形成的,表现为重视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文化”观,喜欢宁静、向往团圆的“月亮文化”观和“前喻文化”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取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侗族建筑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风貌,步入文化现代化、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国际化的运作轨道;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以及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层面上,来分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白杨 《桂海论丛》2007,23(2):35-38
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给我们关于文化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并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当前包括侗族民间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失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侗族的音乐戏曲到建筑、服饰、日常工艺品等各个方面来看,侗族均是一个重视质量并将其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民族。从侗族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入手,探讨其精神内涵及文化基础,进而提出发扬光大这种精神的举措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3日晚,一台充满侗族风情的原生态歌舞诗、新版《坐夜》隆重上演,向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献礼。来自全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宾客观看了演出,无不被其绚丽多姿的舞台魅力折服。《坐夜》堪称一台侗族文化的视听盛宴。《坐夜》是三江侗族自治县重点推出的一台大型"室内实景演出",意欲打造成  相似文献   

9.
根据符号学理论,音乐是一种特定社会以及文化的符号,音乐符号形式成为人类认知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向。侗族大歌作为音乐形式是一种原声态符号,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它不仅是音乐、语言和生态环境符号的结合体,也是侗族文化、历史、生态、社会规约、道德准则等的载体,是侗族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民族符号。  相似文献   

10.
叙述侗族民主革命将领王天培参加武昌起义,投身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参加北伐 战争等“讲武振国”的人生历程。认为王天培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志士,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 建统治,消灭北洋军阀,贡献了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侗族在建房过程中要举行两大仪式:其一是新房落成庆典;二是开财门仪式。过去由于人们对这两大仪式的文化涵义理解不够,所以对产生于两大仪式中的仪式歌未予以重视。为帮助人们理解侗族两大建房仪式与仪式歌的关系,本文将从分析侗族两大建房仪式的文化涵义入手,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侗族鼓楼     
李江 《今日民族》2003,(3):46-47
走进侗乡,最明显的建筑标志便是高耸于侗寨之中的鼓楼.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它巍然挺立,气势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十分好看.据不完全统计,仅贵州省就有300多座鼓楼.鼓楼有高有矮,矮的只有3层,而高的却有十来层,甚至21层.过去,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侗寨鼓楼高达20余米,13层,算是侗寨中较高的鼓楼之一了.  相似文献   

13.
14.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符号载体,它以具象的外在形式表达了深层的文化意义。从文化渊源上看,侗族的神话传说、原始信仰、根祖血亲观念等是建构鼓楼符号系统的文化来源。当前符号经济下,运用符号体系阐释鼓楼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不仅有利于提炼和打造鼓楼符号以实现文化创意,还可以为其他民族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5.
湖北侗族是一个散杂居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远离侗族中心分布区的一个族群.200多年前他们从湖南和贵州侗族聚居区来到这里,他们在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汉族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在保持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主动适应当地的文化.这种适应性的选择,一方面使民族群体在异地得到了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50年代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的概念后,学界对文化生态以及艺术文化生态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侗族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及相关的文化生态问题显得引人注目,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侗族音乐文化生态的研究尚显不足,还需进一步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现代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侗族以万物有灵的宗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为主要内 容的原始宗教形态。指出侗族的原始宗教是其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作为传统文化的原始宗教 具有历史的制约性和现实的直接性。在建设新文化的今天要重视传统,又必须走出传统,要吸收 外来文化,又不能盲目全盘接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侗族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提出应把人、环境、地域文化作为当代建筑设计应该尊重和吸收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侗族的传统古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民间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等方面。侗族的古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保习俗,体现了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大智慧。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的生态保护。探析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从更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态安全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术界对生态安全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为了对生态安全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笔者在侗族社区长达15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中,注意到最理想的生态安全状况,应当是已有的各种生态系统都能得到长期的并行稳态延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在该生态位上,特定的文化在应对其生态环境时,呈现出高度的适应性,由此而实现了该区域的生态安全,也正是各个区域的生态获得了安全保障.人类的生态安全才能够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