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贫困群体的测定和规模   我国确定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常也是当地的贫困标准),一般是采用基本需求法确定的,即首先确定城镇居民生活必须消费的项目以及最低需求量,然后计算出价格之和就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实际执行中,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烧费用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来确定,各地还考虑了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把它提到讲政治的高度,作为一件事关全局、事关稳定的大事来抓。本文就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把握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一、关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为了把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确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一是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二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之三是当地物价水平;四是农民自我保障能力。保障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活包…  相似文献   

3.
按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机制,切实使这项制度起到“扶真贫、真扶贫”的效果。山东省沂水县在选择保障对象和救助办法的主要经验是 科学核定收入水平,正确选择保障对象 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可以享受补助,补助数额可用公式表示:补助数额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家庭人均收入)x家庭人口数 “家庭人均收入”的确定,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采取“排除法”确定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成员的职业、职务等情况,确定其收入水平,将一部分家庭排…  相似文献   

4.
词典     
《时事资料手册》2005,(6):80-81
国际消除贫困日 1992年12月,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年10月17日是第1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1995年12月,联大又将1997年-2006年确定为第1个“国际消除贫困十年”。目前全球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  相似文献   

5.
建立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定保障线标准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保障标准与多种因素相联系,不能太低,也不能有意拔高。一、低保标准要符合”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在吃的方面,只要求吃饱,不能追求吃好;在穿的方面,只要求这体避寒,不能追求美观新潮:在住的方面,只要求遮风挡雨,不能追求豪华舒适z在医疗方面,只能负担小病小医费,不能承担住院费、手术费等大笔开支。满足了吃、穿、住、医方面的最低需求,也就达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的目的。二、低保标准要与其它保障标准相适应。最低生活保障是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保障措施之后的“兜…  相似文献   

6.
柯子实 《政策》2003,(2):32-32
贫困方面的指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贫困线即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另一个是贫困差别(程度)。我国有关贫困方面的研究,多数文章只涉及贫困线的确定方法。现阶段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社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2000年底,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也有近2000万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同时,大城市和县城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全国2073  相似文献   

7.
一、明确“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内涵“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是行国家为保障城市居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而制定的一种讨会救济标准。村干最低生活水平,应该从两个层次去把握:其一是“绝村贫困”即指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饮食、穿戴和居住条件:其二是“用对贫困”,是指享有和当地生产力则适应的数量最少的消费资料和服务,它并非指缺衣少食而是种相对于其他居民才有的“贫困”之感,目前,全国各地制定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基本上以“绝村贫困”为主,适当兼顾“相对贫,困”。在制定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时,应遵循公正和…  相似文献   

8.
朱蓉先 《北京观察》2003,(10):12-13
对我国而言,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仍然是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内,根据北京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们还将遇到更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在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初期,设计发展的总体方向,建立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使其逐步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能力。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应在参数设定、运行动力、发展方向、机制完善等方面加以考虑。参数设定:要尽可能科学地确定低保线在社会救助体系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是社会救助体系的支点。低保线或者贫困线的设置标准和调整将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运行。根据业洲发展银行的测算,假设贫困线是1,贫困比率是4.73%;把贫困线调高15个百分点,贫困比率就几乎要翻一番,达到8.17%;如果把贫困线调高  相似文献   

9.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难题在于:如何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该文在参考国外学者测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探寻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测算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方法,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0.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以下内容: (一) 社会救济制度 (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保障标准根据当地农村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来确定和调整,并由当地政府公布实施。保障资金由当地各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区委、区政府最近下发了《关于在全区认真组织实施社会救助“温暖工程”的意卿,决定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区全面实施城乡社会救助“温暖工程”,使全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特困群众达到生活有保障、致富有路子,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将贫困拒于对世纪的大门之地全面落实城乡天低生活保障制度。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的经费,由区里承担的部分,区财政要优先予以保障;乡镇(街道)、村级承担的部分,必须按时足额到化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全区农民在吃、空、住、医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政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已在许多城市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要不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际操作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明确。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质上是政府为农村社会成员中的低收入者所制定的一种社会救济标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农村地区最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重大改革,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湖南省临县试点的实践,就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度作些探讨。一、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定在什么水平上是个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总的要求是因地制宜,适当适度,既要达到保障农村贫困对象基本生活的目的,又要不养懒汉。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时,主要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农村村民基本生活的实际需求;二是本地物价水平;三是本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承受…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于1996年3月1日正式实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与时机也已成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究竟应当怎样建立?它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哪些异同?它应把握哪些原则,注意哪些问题?笔者结合武汉农村情况谈谈一孔之见。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异城市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其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救济制度而言,它们在本质特征、主管部门等方面都是相同的,但也存在以下差异:l、保障对象之间的差异。首先,城市居民与农民对主产业的依存度不同。城市居民以企事业单位职工为主,农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传统的城市社会救济制度,出现了救济范围窄、救济标准低、救济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等不足与缺陷,改革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迫在眉睫。第十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以来的八年,是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八年,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全面建立的八年。这项制度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建立的一道“社会安全网”,又是新时期民政工作中最富有创建性的一项制度建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内容,这一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的救济制度在救济范围、救济标准、救济资金、救济程度、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我国政府重视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表现,这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本溪市着眼于建立独立于全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试验,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以标准定补、特殊救济、政策扶持、社会互助为内容的“四位一位”城市社会救助工作体系,为保障困难居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标准定补──做到应保尽保 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1月,本溪市政府发布实施了关于在全市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全国首批建立这项制度的七个城市之一。1997年9月,…  相似文献   

17.
低保普惠浙江农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白红义 《小康》2005,(12):65-6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对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不是个陌生的词汇。从1993年6月上海市首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算起,这一制度在城市中已经施行了十三年,为保护贫弱群体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业已开始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不再是城市居民的“特权”。所谓低保制度是指“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水平的消费需求设立一个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政府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相似文献   

18.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是政府对城镇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进行差额补助的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城镇居民的最后一道安全网。1993年5月7日上海市下发《关于建立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这份编号为沪民救(1993)第17号文件的出台,敲响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开场锣,标志着这项制度在我国从此成为现实。之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各地纷纷建立。经过7年多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覆盖了全体城镇居民,成为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的覆盖范围扩大。从传统的“三无人员”,即:无  相似文献   

19.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线”。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制度改革逐步深入的情况下,建立依据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救济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工程,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九五”期间要“逐步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帮助城市贫困人口解决生活困难”。一年来,这一工作进展如何?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民政部范宝俊副部…  相似文献   

20.
我省有143万残疾人,这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一系列保障工作的落实,加之残疾人自身努力,生产、生活状况有明显改善。但是,全省仍有近30万残疾人生活比较贫困,其中特困人口约2万人,这部分残疾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仍然是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这与国家“八五”计划提出的“初步解决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和我省确定的“登台阶、奔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