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你不是现在的你,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人,有着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家境、环境、角色,你会反过来更珍惜如今的生活吗?这个蕴含着对自身生活重新审视的哲学命题,犹如庄周梦蝶一般,无解。但湖南卫视的生活类节目《变形计》却尝试着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人们开始探讨这个“生活在别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林晓妹 《新东方》2008,(10):11-16
一、倡导“主体参与式培训”的缘由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意志的自由性、人的理性和人的认识的自主性、对象性。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也可以把自己的自主思想也变成自己认识的对象,解释自我驾驭自我。基于这个规律,要使培训有成效,培训的主体必须是学员而非培训师。  相似文献   

3.
卖券     
调到市民政局正赶上局机关搞福利奖券销售,局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参加了。科长说:“你也参加吧!”于是。我穿上大衣,带上帽子,眼镜,拎起手袋,毅然决然地走向卖券场地。及至站在那“一’字排开的桌子后面,却难免有些放不开,人神地看着同事们“买卖兴隆”,浑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或许“经营不得法”罢,始终门前冷清。偶尔被个半熟人认出,“你怎么在这干这个?”那诧异的表情,惊讶的语气,还真让我有些不好意思。放眼卖券场地,人们拥来挤去,摩肩接踵,象社会的一个窗口:奖券的人,三教九汉,男女老幼,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很多…  相似文献   

4.
民主是我们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是个好东西”这个比喻、这个命题,我’是赞成的、接受的。但是拿它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说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相比,我就更赞成、更欣赏这样的比喻和命题了。民主是“生命”之于民主是“好东西”,实在是高得多、重的多。两者甚至无法比较:你怎么能拿“生命”和“东西”相比呢?因为“生命”是鲜活跳动的,最高贵的,必须倍加珍惜;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淘宝网上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创业理想之一,而这种通过网络创业实现就业也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如果你冷不丁地问:“你知道目前有多少人在网上开店吗?”即便是“深谙此道”的人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相似文献   

6.
清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做梦到了阎王殿,看到一个官员在阎王爷面前表白自己,说自己怎样当官不贪污,不要老百姓的钱财。阎王说:‘下贪不沾、不吃喝百姓的就是好官,那好,我在公堂上设一木偶,岂不是什么都不要,比你更好吗?”这个官员又说:“就算我没有功,但也没有过呀!”阎王说:“你只顾保全你自己,为避免嫌疑,怕把自己牵涉过去,对一些谋杀案件竟默不作声。该做的事,怕麻烦,就不去做,这岂不是负国负民吗?当官的没有功就是过。”这个官员哑口无言,挨了五十大板。这篇寓言虽然讥讽的是封建官吏,但在我们今天看来,仍…  相似文献   

7.
职场“红娘”:“千里姻缘一线牵” 刘墉先生曾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需要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的美丽,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卡耐基说:“每个人生命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它们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毁灭你,并将深深地改变你的一生。这两个重大决定是什么?第一,你将如何谋生;第二,你将选择谁做你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罗素说:“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职业生涯是贯穿于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有关的经历的组合。一个人可以选择一个职业终生从事,也可能一生不断转换职业。所以这个长达一生的过程就需要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卢仁江 《今日浙江》2012,(22):62-62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桑德尔上课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黑色的圆点,然后问学生:“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答:“一个黑点。”桑德尔说:“你们只说对了一部分,这其中最大的部分却是白的。这就好比我们看人,如果只看见这个黑点,就会把人看成是黑的;而如果在看到黑点的同时,看到其余部分是白的,看人就比较客观了。总盯着他人的黑点,就把他人的黑点放大了,就会使自己失去朋友。相反,你不盯着别人的黑点,别人的心门就会为你敞开,辅助你成就美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后代,1979年12月,我参加招工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殡仪馆从事收殓工作。18年来,我一心一意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学习、生活,在平凡、艰苦而又为许多人所不理解的劳动中,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实践着自己在党旗下立下的誓言。武鸣县殡仪馆于1979年底面向社会招工。当时我23岁,当我报名参加招工时,很多人劝我说:“干什么都行,为什么偏要去干这一行?”父母更是极力反对。他们说:“自古以来就没见过一个大姑娘抬死佬,如果你一定要去的话,那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亲戚们也纷纷来劝阻,说我…  相似文献   

11.
神秘的明信片 从1998年5月以来,凯特琳一家一直为一件事情所困扰。他们连续收到一个名叫桑迪的人邮来的明信片。明信片中多次询问凯特琳家近况如何。当凯特琳第一次收到盖有智利瓦尔帕莱索市邮戳的明信片时,大为惊奇,她问自己的丈夫:“这个桑迪是谁,我不记得你在智利还有亲戚或者朋友啊?他为什么对我们的家庭这么了解?”她的丈夫凯特无所适从地耸耸肩说:“所有熟人都回忆过一遍了,没有这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下属对自己的犹太老板说:“讲到勤奋,你不如我;论成功我根本不敢和你比。这是为什么呢?”老板一脸的愕然:“我为什么比你更勤奋呢?为什么我非要比你勤奋才能赚钱呢?我从来没有想过钱是靠勤奋赚来的。尽管我也曾勤奋过,那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候,我替自己的老板工作。在那个年代我比你勤奋、刻苦得多,却没有你们现在挣得多。在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勤奋,但不是都能发财,靠勤奋发不了财。”  相似文献   

13.
性问题:充满魅力的困惑曲波子在古希腊德尔菲一座古老的神庙前,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这样几个令人震聋发聩的大字:“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命题,但其蕴义的深刻和繁芜却使人类在现实的苦痛和矛盾中挣扎了几千年,因而18世纪法国的启蒙...  相似文献   

14.
羡阔     
羡阔人大抵是爱阔的,昔日阿Q穷得只剩一顶癞头疮,见人还总爱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厂,你算什么东西?”牛怕别人小看了自己,把从前莫须有的阔拉出来眩耀一番。今日有些人本来就富得流油,能不实实在在地大摆其阔?于是,吃“黄金”,穿“名牌”,住“豪华”,用“...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一个看似非常普通,但也是两千多年以来、或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没能够解决的命题:“人应当如何生活?”可以说,自这个命题提出来以后,所有的人文科学都在围绕它而展开。人到底应当如何生活?当今之世,人类有能力分裂原子,有能力去寻找到夸克,有能力飞越太空、走上月球,可是人越来越对自己表现得无可奈何,人难以安身立命。所以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世纪之交产生一种非常奇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慈善快乐     
《中国残疾人》2009,(9):7-7
前几日,我去了一趟台湾,采访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在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看,然后来讲述我眼中的台湾。然而短短的9天,若谈人文、谈理念,对我是一个太心虚的命题。所以,在这个“稀有版面”,我还是老老实实记录下我在台湾接触的一些人、一些事。这些人和事,让“慈善”这个词在我眼前活脱脱地跳动,快乐,并充满教益。  相似文献   

17.
漫画与幽默     
哀求   一个人被判处了绞刑。他哀求把绞索系在手臂,千万不要系在脖子上。他说:   “我的脖子那儿特别怕痒,要是把绞索套在脖子上,我自己会笑死的。” 转告   在纽约的一座监狱里,几个囚犯打牌打得正高兴。看守来了,说道:   “ 303号囚犯!律师来见你了!”   正要赢牌的柯利说:   “看守先生,麻烦你告诉他:我刚出去,不在家!” 指引   “请问,去警察署的路怎么走?”一个行人停步问旁人。   “这个简单,你到对面肉店不付钱拿上几块肉排, 10分钟以后你就到了。” 抢劫   深夜,一个蒙面人在街上截住一个衣…  相似文献   

18.
伤害     
当你以恶语鞭挞一个“疏者”时,你有否摸一摸自己曾烙上被人损害的“伤疤”?当你用谗言中伤一位“对手”时,你有否掂一掂自己正患上嫉妒痼疾的“灵魂”?当你挟权势暗算一名“弱者”时,你有否扪一扪自己曾饱受淫威压抑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伤害是夹杂个人恩怨的阴风;伤害是发泄妒贤嫉能的利刃;  相似文献   

19.
自己的作品被别人冒充,是最令人痛恨的事,不但会给自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也会使自己的名誉受损。启功先生的作品就经常被人冒充,有两次还被启功先生当场抓到。有一回,启功去一家书画店,恰好遇到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作品的人在书画店销售赝品。当启功表明身份后,那个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不住地哀求启功高抬贵手。见此情形,启功宽厚地说:“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一句风趣的话把大家都说乐了。那个人借着启功给的这个台阶,千恩万谢地离去了。  相似文献   

20.
“理论信箱”编者: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两句话,曾引起过全国性的广泛议论。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又谈起了这个话题。事情是这样的:星期天有老友二人来聚。吃饭时,家人端上一盘菜,客人叫好,说不要太客气了。我随口说了声我们自己也要吃的。接着朋友甲便开玩笑地说:那也好,你们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不想这句玩笑话,却在饭后引起朋友甲、乙之间一场认真的讨论。我感到讨论的内容很有意思,下面便是我追忆的记录稿。   乙:你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吃饭时的事联系不上。   甲:我那是随便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