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大跃进”运动是在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和酝酿、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发动起来的。那么,1956年的冒进与反冒进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
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交织着冒进与反冒进的矛盾斗争。陈云在反冒进中参与、主持了许多重要决策,并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论断。反冒进既对此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同时也对陈云的个人政治生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胜利地开展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并从195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正当全国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的时候,毛泽东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同在中央一线主持经济工作的周恩来、陈云等人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发生了分歧,并引发了一场影响共和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争论。这就是1956初至1958年上半年,围绕着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和“二五”计划草案的制定而发生的反冒进和反“反冒进”的争论。作为主管全国…  相似文献   

4.
张肇俊 《湘潮》2006,(9):4-9
“我们还是靠这些人办事”1958年进行的反“反冒进”,是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发生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毛泽东与周恩来、李先念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19  相似文献   

5.
《党史天地》2009,(6):20-22
1958年进行的反“反冒进”。是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发生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李先念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重温1956年到1957年初反冒进的历程,总结历史留下的经验,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一1956年初,由于三大改造进展得出人意料的迅速和顺利,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于是,各部门纷纷修改1955年夏天国务院在北戴河会议上所确定的、接近实际的各项经济指标,争相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中央各部召开的专业会议,把远景规划中八至十二年实现的任务,纷纷提前到三至五年内,甚至一两年内完成.唯恐本部门、本单位犯右倾保守的错误.当时,主持日常经济工作的周恩来、陈云、李先念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及时提出要防止冒进,在一些会议上慎重要求干部不可盲目冒进.周总理强调:“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也就是“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不要搞那些不  相似文献   

7.
中共八大前经济发展潜伏的矛盾已经积压了3年之久,在强调主要反对右倾保守的号召下,1956年的急躁冒进情绪急剧增长。这样的经济形势走向与反倾向斗争的主调形成明显的反差。党中央一些领导人开始努力纠正急躁冒进的错误,试图扭转反错误倾向斗争的方向。中共八大提出“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具有重要意义,是党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正确决策,是反冒进中积累的认识成果。评价中共八大“综合平衡”方针,应该从客观事实和当时的条件出发。避免以事后判断对历史进行评说。  相似文献   

8.
1955年底到1957年初,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的领导人就经济建设的速度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主要表现为冒进与反冒进。本文就周恩来在1956年领导的经济建  相似文献   

9.
张肇俊  张驰 《世纪桥》2012,(14):28-32
1958年进行的反“反冒进”,是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而发生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毛泽东、周恩来、陈云以及李先念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就国民经济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正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是一段凯歌高奏的岁月:奇迹般地制止了危害人民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顺利实施……这个时候,中共中央高层在如何确定经济建设方针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意见。毛泽东号召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周恩来主张反对急躁冒进。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从1956年到1958年,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中央高层发生了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的激烈争论。其是非曲直早已被历史验证,但经验教训值得人们长远深思。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曾多次发生“经济过热”问题。第一次:1953年周恩来指出“1953年小冒了一下,今年(指1956年)就大冒了一下。”所谓“小冒”,就是指1953年经济工作中盲目冒进倾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与中共八大政治路线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6年八大召开前后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急躁冒进转向实事求是的过程 ,最终全党经过调查研究 ,制定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刘少奇在制定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的八大路线方面 ,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发动对反冒进的批判不仅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跃进”,而且包含着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 195 6年反冒进导致了 195 7年右派分子对我党的“猖狂进攻”,组织上搞“分散主义”,并且客观上动摇了他在党内外的个人威信 ,是一股从苏共二十大刮来的歪风。因此 ,他认为反冒进表面上是经济工作的“错误”,实质是政治性错误。本文主要从政治这个角度切入 ,考察毛泽东批判反冒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 1955年第四季度起,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大被动。为了坚持正确的经济建设路线,纠正冒进倾向,保证经济建设稳定、健康发展, 1956年初-- 1957年初,周恩来等人领导了一次反冒进运动。在反冒进实践中,周恩来既重视从实际出发,又着眼于长远目标,形成了较系统的反冒进的思想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指导了反冒进斗争的正确进行。虽然后来反冒进一度被视为错误,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但是,周恩来的反冒进思想和实践轨迹并没有失去它的光彩,在今天看来,它仍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5.
博览之窗     
柯庆施险些 取代周恩来 毛泽东在1958年曾有以上海市长柯庆施代替周恩来为总理之设想。 周恩来一个重要思想是:“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他看到,经过压缩的1956年的计划(草案)仍然是冒进的。他认为,只要摸清了实际情况,就要反对冒进,“要敢于抗大流”。他主持国务院常务会,研究制止经济形势恶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社论题目是《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冒进》(简称“反冒进”社论)。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1,(13):35-36
1956年秋冬,由于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完成,加上经济建设中出现冒进的影响未能完全消除,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突出出来。全国发生数十起罢工、请愿事件,农村也连续发生了“闹社”的风潮。有些人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以及干部作风上的问题提出批评,其中有不少尖锐意见,也有一些错误议论。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初至1957年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云、刘少奇等人对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进行了反冒进。毛泽东因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中发生的波匈事件和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上,对反冒进采取了保留态度。1957年下半年,毛泽东从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在一系列会议上对反冒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直持续到1958年初。在反冒进——反反冒进的事态进行过程中,周恩来、毛泽东无疑是主角。作为党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他的态度、作用怎样呢?他的态度对事件的发展、结局又起着什么作用呢?本文试作探析。探究这一事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和决策机制建设,仍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的时间。多年来在全国出版的许多党史教材中均称该方针是中共八大提出的。而在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甚至很权威的著作中,虽然否定了“八大提出”的说法,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一说是1956年6月4日提出的,另一说是1956年5月提出的。笔者认为,此问题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彭建华 《世纪桥》2005,(11):12-19
1955年底开始出现的反冒进,是围 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 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发生在中共中央高 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 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在探索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速 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