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2021,(9)
正母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虽已退休赋闲多年,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她身上丝毫未变,对党组织依然一往情深。说起她的入党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一言难尽。母亲20世纪30年代生于一户普通农家,到了上学的年纪却一直未能上学读书,只是跟着我大舅认了点字。解放后,母亲看到村里一些小孩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非常羡慕,也想去上学,可外公外婆不同意,而我大舅却很支持,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大爱     
<正>我的父亲张立志,山东省莒县小店乡人,1919年出生。他1939年任抗日自卫队指导员,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没有令人仰慕的赫赫战功,也不是令人向往的大官,他是成千上万名为了革命事业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士兵中的一员。年少时,父亲对我们很严厉,在家中轻易不表态,但说出来,就掷地有声。1962年9月1日,我上学了。开学第一天,我斜背着书包,双手抱着一个小板凳,父亲推着自行车送我去学校,自行车的后座驮着写有我家住址和我名字的方凳。我第一次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母弟妹 我叫周群,今年79岁.祖父是道县兴桥人,是普通农民,有十几亩田,省吃俭用送我父亲上学.父亲周谟,抗日时期报名参加国民党青年军,上前线抗日.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宪兵科当科长. 我193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1949年,我已经13岁,这时,到处传说解放军要打过江来了,远方“隆隆”的炮声都听得见了.有一天,父亲突然神色慌张地从南京赶了回来,对我和母亲说:“共产党的军队要渡江了,政府乱作一团,我们得赶快跑.”  相似文献   

4.
正面前,摆放着一本飘散油墨香味的新书。打开《追风逐梦——中国人的高铁故事》,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跃然纸上:《背着母亲建高铁》——50多岁的职工刘建林奋战在京张高铁建设工地,对体弱多病的母亲一个人在四川生活不放心,就把她从老家接到长城脚下的工棚,一边紧张施工一边精心照料老人,工友们经常看到他背着母亲在工地生活区走动,他说"我离不开高铁,也离不开老娘"。《长大后也成了你》——张亚希是在抱怨和思念爸爸的日子里长大的,过生日时在铁路上工作  相似文献   

5.
林蔚 《瞭望》2006,(32)
理论上讲应该是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国孩子最开心的暑假,这些日子却让朋友上4年级的儿子很不开心,因为他没地儿玩去——学校离家远不说,也自放假以来就关门了;也没可一起玩的小伙伴——刚搬到新小区,既找不到同学,又不认识邻居;惟一可做的事就是打游戏,可妈妈每天只让他玩40分钟。他在电话里对我说:放假好无聊,还不如上学呢,上学起码有同学一块呵!  相似文献   

6.
《民主》2016,(11)
正16岁的陈欣然绑架并杀害了自己的母亲,是什么原因造成母女反目成仇?究竟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母亲其实是百分之百爱孩子的,孩子也不是真要置母亲于死地。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效沟通、真诚相待、科学引导。同学眼里笑点很低一笑会露出小虎牙的可爱姑娘,于父母怎么就横眉冷对?因为不理解、误解!她曾跟小姨说,陈××(父亲)跟我道歉了吗?他从没跟我真诚地道过歉。其实,早在6月15日  相似文献   

7.
袁淑琴 《慈善》2019,(1):38-39
我的父亲是铁匠,他只管打铁的事。平时话语不多,比较内向。年岁大了,他不再打铁,就专心种地。我在河北省滦南县长凝镇上小学,学费从母亲手里拿,对我学习之事,父亲很少过问。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乐亭二中,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考上就好.'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她赶紧为我打点上学的行李。中学是住校的,学校规定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下午不上课...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到一篇谈美国小学教育的文章。作者9岁的儿子在美国一所小学就读,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下午不到三点钟就放学回家。学校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最初作者大为不满:“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他问儿子对美国学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儿子笑着说:“自由!”一年之后,儿子放了学,常去图书馆,回来时背回一大书包的书,说是为了做作业。一次,老师出了个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国的文章。儿子用微机打出一本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14,(18):52-53
今天,我只说三个故事,不谈大道理,三个故事就好。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何串连在一起。我的亲生母亲当时是个研究生,年轻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强烈觉得应该让有大学毕业的人收养我,所以我出生时,她就准备让我被一对律师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妻到了最后一刻反悔了,  相似文献   

10.
冰心的幽默     
周明 《党政论坛》2012,(18):56-56
“你如再不来,就只有瞻仰遗容了”我常常去西郊看望冰心老人,或向她约稿,或向她讨教,或陪友人造访,或麻烦她给人家题词题字,或送书送什么刊物去……总之经常去,然而有时工作一畦,就好久没去,加之老人住地远在北京西郊,去—趟也真不易。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7,(11)
正妈妈走了,整整一年了。就在去年的1月9日上午,我接到母亲所在的社区主任打来的电话:"你母亲出事了,快过来看看吧!"我急忙开车来到位于沈阳市兴隆堡的美国郡……只见妈妈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周围围着很多邻居。邻居对我说,你母亲走了三四天了,可能是心梗。因为平日里你母亲没有什么爱好,也不愿意跟谁接触,只是每天到广场上跳跳舞,邻居们发现有三四天没见到你妈妈了,而且你妈妈屋内的小狗每天叫个不停,大家都觉得奇怪,就到  相似文献   

12.
雨一直下     
《民主》2017,(10)
<正>暮晚的天空在雨幕遮挡下黑沉得令人心都阴郁,换下工装,我拿了瓶酸奶就往学生家赶。为了养脑萎的母亲和换肾后的弟弟我常常找些不太占时的兼职,这次我将去的是个休学孩子的家,她的母亲让我往菜场的方向走,说她会到路口接我。才到菜场附近,就看到一个矮小的女人在雨幕里飞奔着朝我的方向赶。随女人走进菜市场,地面湿滑,各种异味扑鼻,经过禽类屠宰场时,那些皮毛和丢弃的内脏在长时间发酵下散发出让人作呕的怪味,我皱了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16,(5)
正母亲一生饱受磨难,但她热爱生活,喜欢种植树木花草,她到哪里,哪里就是鲜花盛开。母亲来我家住时,看到阳台上什么也没有,便对我说她要种些花草,开始我坚决反对,因为她为工作操劳、为儿女操心,辛苦了大半辈子,身体也不太好,退休了就应该好好休息,不能再劳累了。可母亲说种花草能活动筋骨,有益身心健康,她要把从书上看到的有关花草的  相似文献   

14.
冯远理 《各界》2011,(1):32-33
1959—1961年,那是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遗忘的年代。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有无数同胞坐下、睡倒后就永远也站不起来了。我就出生在1961年的9月。说到那个时代,母亲总是辛酸地说,  相似文献   

15.
1970年,我们布朗山山寨征兵,刚读完中学的我很想参军。可我是“独生子”,母亲强烈反对,于是只好呆在家里。青年人正长身体,由于缺粮,食量可观的我饿瘦了一圈。 第二年征兵时,母亲主动让我去报名,她说:“我不忍心看你在家挨饿,你就去吧……”五年的军队生活,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  相似文献   

16.
黄河滩区移民陈瑞平的新家,位于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政府所在地.几年前,她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从家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工作的地点——一家电器公司."不仅每月有近3000 元的收入,我还可以照顾80岁的婆婆.两个孩子也在社区的学校上学,接送很方便."陈瑞平说.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脱贫...  相似文献   

17.
正喜欢用文字传递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却从来没有用文字为自己的母亲写过点什么。今日,我想用最平凡的文字,来表达对半年前离世母亲的怀念之情。母亲姓吴,名云珍,出生在山东的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家族。我的外公非常注重文化传承,民国时期就将三个舅舅一个姨培养至大学毕业,值得一提的是五姨。五姨叫吴雪珍,医学院毕业后,1947年跟随当时援助中国的英国医生去了英国,五姨夫妇二人医术精湛,治好了许多英国政要的病,在当地很有名望。改革开放后,五姨阔别家乡33年才得以回国探亲,她跟母亲诉了很多离别之情。从那时起,母亲就有了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  相似文献   

18.
有很多的年轻入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9.
新春宿愿     
宿愿就是老话。当前人民最关心的主要是些什么问题,我并不是一无所知,奈何很难说,因此就不说。说点什么呢?就说点似乎同眼前不那么紧迫相关的问题吧。 一曰去腐恶。当前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可说就是这件头等大事的一部分。如能真做彻  相似文献   

20.
袁岳 《党政论坛》2011,(16):50-51
我说的玩,有五个层次。一是孩子的玩。孩子就是会玩的人,而家长与老师就是想让孩子变成不玩的乖孩子,~个孩子会玩还能在正规教育里面马虎过得去是最好的,而只会守大人的规矩而不会玩的孩子就成了废孩予,因为玩才是孩子的本质、天分、快乐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