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票据的流通性是票据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票据作为一种支付手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票据法以票据的无因性为基础构建了一套体系,并在基础上构建了票据抗辩制度和票据抗辩限制制度。但为了防止票据抗辩限制制度的滥用,票据抗辩限制也有其例外,本文试就票据抗辩限制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票据抗辩限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票据抗辩限制研究赵威相对于普通民法来说,票据法更注重强调保护票据债权人的利益,强调限制票据债务人的抗辩权。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票据法也是一部限制票据债务人抗辩权的法律。对票据抗辩限制的研究是票据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作者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票据抗辩限制的理...  相似文献   

3.
虞殿昌 《法制与社会》2010,(24):258-260
票据法对票据抗辩进行限制的理论基础建立于票据的流通性的要求、票据的无因性和独立性、以及票据的权利外观主义。本文在票据抗辩限制只限于人的抗辩前提下,对几种错误归类于物的抗辩中的情形进行了抗辩限制分析;最后分析了抗辩限制的两个例外,并分别提出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票据抗辩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票据抗辩及票据抗辩限制关系。票据作为无因证券,我国票据法规定了票据抗辩限制的基本制度,目的是保护票据债权人的票据权利和票据流通行为,但我国票据法规定模糊矛盾,本文对我国票据抗辩及票据抗辩限制制度修改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娟 《中国律师》2003,(6):57-58
一、票据抗辩限制 (一)票据抗辩的性质 票据法作为商法的组成部分,遵循商法的基本原理,同时,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票据法也与民事法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票据的抗辩与民法上的抗辩有许  相似文献   

6.
屠慧智 《法制与经济》2013,(8):37-38,40
票据在商事领域中具有高度的流通性,为保障其流通,票据法在制度设计上给予无因性,票据抗辩切断的保护措施。票据法保护持票人的信赖利益,在没有信赖利益可言的情况下,票据债务人可以抗辩之。文章就票据法抗辩制度与民法抗辩制度的区别来比较分析票据抗辩的特殊性,从间接恶意抗辩与知情抗辩的区别来比较分析适用票据抗辩的限制与例外。  相似文献   

7.
票据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票据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保护票据权利的安全性,促进票据流通,有学者曾谓“助长票据流通乃法律上对票据所采取之最高原则,票据法之一切制度,无不以此原则为出发点。”对票据范围的限定直接影响着票据流通性的强弱,欲促进票据流通,就应对票据债务人的抗辩予以严格限制。 一、对票据抗辩限制的具体情形 票据抗辩可分为对物的抗辩和对人的抗辩。在对物的抗辩中,票据债务人可对抗一切持票人,而在对人的抗辩中,票据债务人只能对抗特定的持票人,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的正式实施,使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票据纠纷案件的审理有法可依。但在票据抗辩问题上,由于法条规定较原则,审判实践中对于票据抗辩的保护、限制范围及有关问题把握不一。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一、票据抗辩的保护票据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提出某种合法事由。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票据纠纷主要是由于票据债务  相似文献   

9.
王刚 《律师世界》2001,(11):34-35
一、票据抗辩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票据抗辩是指票据的出票人、承兑人或保证人等票据义务人提出合法的事实或理由,以此拒绝持票人或其它票据权利人提出的要求或请求的一种行为。票据抗辩是为了防止不法行为,由票据法赋予票据债务人有效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防御方法,其目的是在票据权利人和票据债务人在票据法律关系中谋求一种平衡和制约。 票据抗辩的种类,我国票据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对此我国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以抗辩事由和抗辩标准不同,将票据抗辩分为对物的抗辩和对人的抗辩。物的抗辩是票据本身瑕疵的抗辩,无论票据转让到何…  相似文献   

10.
票据属于流通证券,如果票据债务人任意以票据记载以外的事项作为抗辩的理由势必使票据权利人缺乏安全感,影响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为了使票据的流通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确保交易的安全,我国票据法对债务人可行使的抗辩加以限制,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为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该法同时又规定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另外,无对价取得票据的,不能享有优于前手的权利。由此可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票据抗辩权不受限制: 1持票人明知票据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  相似文献   

11.
重新仲裁是司法监督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先考察了重新仲裁制度在立法时可能考虑的因素,这种考虑在价值定位上的欠缺,随后分析了现行重新仲裁制度在法院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及其危害,最后探讨了重新仲裁中的新证据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深化诉讼时效效力问题的研究需要打通实体法和程序法。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本身只是产生当事人可以援引的效果,只有当事人对时效加以援引并且该援引得到法院的认可时才发生实体法上的效果,此时法院在程序上应该判决驳回诉讼请求为妥。我国实践中法院依职权援引时效的做法是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目前这些条件已不复存在,应予以改变。把时效援引权复归当事人后,还应从程序上解决当事人在不同审判阶段行使时效抗辩权和法官是否应对时效进行释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法学刊》2018,(1):88-98
新司改下,利用审前程序分流案件并实现案件的集中审理是应对案多人少的有利举措,但这有待于激活新举证时限制度。通过实例检视,司法解释确立的新举证时限制度已名存实亡。最高院规避司法责任的利己需求和顾虑是多余的,法官依法适用证据失权并不构成错案。为了实现集中审理,德、日、美皆将诉讼迟延作为适用证据失权的考量因素,通过增加证据失权的适用空间来践行适时提出主义,从而确保举证时限的震慑力。矫正并激活新举证时限制度应将诉讼迟延纳入证据失权的考量范围并细化罚款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16.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对于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即在我国有必要建立被告人有罪答辩制度.具体而言,应对现行简易程序进行改造完善,主要是建立被告人认罪从轻、减轻刑罚制度,并扩大案件适用范围.还有必要探索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建立中国式辩诉交易,应着重制度建设.应对适用案件范围、适用条件作出明确规定,还应建立严密的适用程序,保障制度以及司法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7.
著作权制度的目标是维持促进传播与激励创作的有效率均衡,著作权损害赔偿也应以此为目标。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方式。损害赔偿应当制止侵权、促进作品市场交易。要制止侵权,需使作品使用者的预期侵权成本高于预期市场成本。当作品交易成本过分偏高时,可能出现“效率侵权”,此时损害赔偿不再以制止侵权为目标,而以作品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作品交易成本的考量,对著作权损害赔偿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法律比较的基本方法对专利侵权诉讼中经常出现的“公知技术抗辩”进行了分析探讨。文章从该类抗辩的概念、法理内涵、适应范围以及相关问题诸方面 ,较为清楚 ,全面地阐释了该抗辩的原理与制度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作者自己的结论 ,即以专利申请日之前的公知技术进行抗辩是被控侵人当然享有的权利 ,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9.
对外反恐引来本土恐袭9·11事件以来,世界跟随美国进入了反恐时代。一向和平宁静的加拿大也不甘寂寞,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始终追随美国的脚步走在全球反恐的最前线,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外反恐战略中最为坚定的盟友之一。据渥太华里多研究院(Rideau Institute)一项统计指出,自9·11事件以来的10年中,加拿大政府在  相似文献   

20.
The proposed standards of 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and the National Advisory Commission on Criminal Justice Standards and Goals are expressed in an ideal perspective, compared with the reality of plea bargaining use by prosecutors. Fifty-five prosecuto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four countries in two states, and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subjects. The majority of the sample indicated an essential need for plea bargaining to administratively ensure justice in the criminal courts. 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maintains that administrative efficaciousness is a minute consideration in justifying plea bargaining as a legal institution. Standards proposed by the federal Task Force on Courts contend that plea bargaining is an unnecessary adjunct to the formal legal process. Either of the proposed standards would, if adopted, definitely activate participant roles in a formally operated leg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