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内在的联系,社会转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现代化本身还可能成为社会转型的动力或者目的,当社会中的现代化因素遇到了制度因素所无法克服的阻力时,社会转型就成为了突破这种阻力的力量或过程。本文把俄罗斯的转型放在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考察,在现代化理论背景下对苏联解体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把俄罗斯的转型方向定位为后工业化,并分析了后工业化和饿罗斯经济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研究中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并回应时代的呼唤,是2022年中俄学界俄国史研究的重要特征。尽管受到新冠疫情流行和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但中俄学界的俄国史研究仍然稳步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在档案出版、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亮点纷呈,如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研究,对苏联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等,不仅为国内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俄国史知识,也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并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文坛论争比较尖锐。如何评价苏联文学是引起广泛争论的话题之一,与此相关的还有对整个俄罗斯文学功能的定位和价值评判的问题。关于大众文学和文化的讨论也是文坛的热门话题。90年代俄国出现了纯文学边缘化,大众读物走红市场的局面,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通民众对政治的淡漠和对功利文学原则的反叛。这种以世俗性为内涵,以消遣性为指归的文化与历来以精英文化为标识的俄罗斯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照。90年代俄国文坛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盛行、“回归文学”热的退潮、宗教热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等,也是引起文坛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转型实际上涉及原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民主化以及如何融入当代世界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全面现代化”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体现了俄罗斯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有益探索。“全面现代化”与以往俄罗斯的发展战略相比,其本质区别不在于经济现代化,而在于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政治垄断,实现政治上的多元竞争。这样做可能破坏现有稳定,但不实行政治现代化又很难解决阻碍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因此在俄罗斯执政集团内部存在不同意见。这种分歧已经对俄罗斯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俄罗斯政治现代化问题从本质上体现的是俄罗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何实现民主化与国情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对于俄罗斯而言,叶利钦时代与普京时代的转型既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但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体现出一定的断裂性。自上个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开始,俄罗斯改革的目标,至少在口头宣示上,与其说是从极权体制向民主制度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如说是要从叶利钦时代转型形成的制度陷阱——非效率制度均衡中脱离开来,试图通过增加国家能力的途径建立新的效率制度均衡。运用“第二次转型”的理论范畴有助于全面认识发生在俄罗斯的由传统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转化以及与此相伴的社会转型进程,能够对叶利钦时代俄罗斯之所以败、普京时代俄罗斯之所以兴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同时,这也表明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体制转型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是在苏联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毕露及苏联解体的特殊背景之下,以大体上和平方式推进的一次复杂而内容深刻的社会进程。俄罗斯体制转型以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为路径选择,从一个高度专制集中的体制,经过短短的几年,发展成为了一个民主自由的、有俄罗斯自身特点的新体制,给其他转轨国家的改革,包括中国的改革在内,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白晓红的新著《俄国斯拉夫主义》1。该书是一部研究俄罗斯传统文化、俄国思想史的专著,对于深入研究俄国历史和俄罗斯文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撰写该书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从选题、策划写作大纲、收集资料、着手写作,而后不断修改、补充,数易其稿,直至出版,历时7年。为撰写该书,作者博览群书,积极思考,与一个半世纪前俄罗斯的先哲接近,挖掘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并加以科学评述。作者耗费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才有今天的佳作问世。北京大学历史系刘祖熙教授为该书…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在俄国历史上历经三次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的冲击。20世纪末,伴随着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浪潮,俄罗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其“民族主义”问题再次凸显。因此,复活传统民族主义,重构民族精神以填补意识形态空白,增强民族认同成为俄罗斯在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俄国保守主义的关注和考察始于俄罗斯帝国后期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民主派,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俄国保守主义是俄罗斯帝国后期民族精英的主流政治思想和民间社会的主导政治理论,具有很强的沉淀性和穿透力,一直影响到现代俄罗斯人。俄国保守主义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以反对西方文明的普世性,坚持俄国历史进程的连续性以反对社会变革的断裂性,这种对俄罗斯民族特殊性和俄罗斯文化连续性的青睐是俄国保守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核。当前,俄国保守主义研究由分散性考察向整体性研究缓慢过渡,跨学科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成为考察俄国保守主义的一个发展趋势。但俄国保守主义理论内核的模糊性、俄国保守主义主要思想家和经典作品研究的片面性、俄国保守主义研究的断裂性以及学术界对某些重要主题关注的缺失等,是当代俄国保守主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社会转型问题是冷战后日本俄苏学者较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拟以日本的俄罗斯社会文化研究权威机构——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为代表,对其会刊《斯拉夫研究》刊载的论文进行分类汇总,再做归纳分析,尽量如实反映日本学者对俄罗斯社会转型问题的关注方向;同时,对日本俄苏研究的第二大学会俄罗斯·东欧学会(第一大学会是俄罗斯文学会)的会刊《俄罗斯·东欧学会年报》以及比较经济体制学会会刊《比较经济研究》刊载的有关论文以及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困难重重相当部分原因来自本身的经济,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私有化经济在俄国运行都很不顺利。这种经济上的困境严重影响了俄国现代化质量。而经济问题难以解决并不在于具体经济策略,而是根源于俄国人的经济理念是反现代化的:俄国现代化困境远不只是政治体制所为,而是俄国文化本质所在并通过扭曲的经济结构反映在各个时代生活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俄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构失衡造成的系统性危机,是导致俄国革命的客观前提。第一次革命迫使沙皇政权进行改革,但斯托雷平体制的失败造成了危机加剧的形势,酝酿了新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与此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把俄国弓l向1917年革命。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反垄断政策》一书于2010年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其经济原来具有垄断程度高的特点,在经历了近20年的经济转型,仍是高度垄断的经济,并由此产生很多社会经济问题。如何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推行反垄断政策,成为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福川研究员在大量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该书系统、全面和详尽分析了俄罗斯反垄断政策的法律基础、政策措施、实施方法和效果,并以俄罗斯为例,论证了转型国家建立有效反垄断制度的必要性。应该说,这一成果对人们客观认识俄罗斯经济的制度模式和调节方法是十分有益的。纵观全书,对以下一些问题作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并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俄国1917年革命开辟了一条由农民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之路,它引起了俄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俄国学者虽然积累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对“农民俄罗斯走向斯大林之路”得出清晰的认识。西方关于苏联农民史的研究比苏国内更为多元化,但他们研究方法缺乏变革中社会人们所具有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俄罗斯在渐进改革阶段的主要产物,"普京主义"适时应对了叶利钦末期上演的经济转型危机与社会转型危机,逐步建构起大众支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使国家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政治能力有所增强,同时致力于实现安全稳定、运行秩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转型目标。借助国家治理的理论视角,有助于超越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固有争论,化解俄罗斯转型时期难以回避的威权色彩与民主因素之间的内在张力。在普京当选俄罗斯新一届总统之后,"普京主义"继续折射出多种国家治理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处于渐进改革时期的俄罗斯必须寻求一种基于传统政治文化价值与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均衡。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党的土地社会化纲领,是社会革命党对传统民粹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从农民经济角度对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理论尝试与探索。它的提出使俄国民粹主义运动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为社会革命党适应变化了的革命形势,赢得农民的支持与拥护,为该党发展成为俄国第一大政治党派作了准备。自该纲领出台以来,俄国社会革命党人为了它的实现不断奋斗,但终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得以具体落实。虽然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最终并未真正实现,但其所包涵的积极意义和合理性因素不可抹杀,它们对俄国乃至世界其它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的中、日、俄 3国文化 ,代表了东北亚国家文化现代化的 3种类型 ,也代表了东北亚国家现代化的 3种类型。日本文化的近代转型是 3国中比较全面、比较彻底的。同日本相比 ,俄罗斯的近代文化转型受俄国旧传统的制约只是半转型 ,而中国的文化转型虽然与俄罗斯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却比俄罗斯的上层文化转型更为狭窄。这正是 2 0世纪前半期在文化上 ,中国先学日本、后学俄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俄罗斯科学出版社推出了由俄罗斯知名学者、史学博士IO.A.吉洪诺夫研究员著的<17-18世纪俄国贵族领地与农舍:共处和对立>一书.该书解析俄国农奴制建立和巩固时期的农村社会结构,探讨农村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进而考究农村社会矛盾是如何动摇农奴制度的,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史学力作.  相似文献   

19.
在俄罗斯转轨过程中,国内学术界对俄罗斯宪政问题一直比较关注,相关的论文与著作也比较多.由杨昌字和陈福胜两位博士共同撰写的<俄罗斯社会转型与宪政之路--文化哲学的视角>①(以下简称<宪政之路>,从宏观的大文化视角对俄罗斯宪政给予一种整体性的关注,拓展了研究的视野,特别是在研究范式和基本观点上较以往的学术研究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欧亚主义者首先把俄国历史置于欧亚洲的历史框架下去审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活动不仅与欧亚洲一体化进程在时间上吻合,而且推动了这一进程;1917年建立的苏维埃国家是俄罗斯帝国国家传统的延续,同样具有"军事帝国"的特点。欧亚主义者对蒙古统治的评价有别于其他思想流派。他们肯定蒙古统治的重要意义和东方在俄国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影响,认为蒙古统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同时"铸就"了俄罗斯精神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