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熊明良 《求贤》2007,(1):15-17
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这场变革要求改革当前政府的职能范围和运行机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重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这场变革无论在价值取向、模式设计还是制度创新上,都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改造。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工作改革的重中之重了。  相似文献   

2.
李灯强  廖松  周戎 《学习月刊》2014,(19):32-33
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上,各国几乎都以预算改革作为突破口,建立预算国家,实现治理转型。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是在一个较为紧迫的财政经济形势下进行,主要是规范了中央财政与省一级财政的分配关系,对于省以下财政体制尤其是预算体制着力不多或者说无暇顾及。  相似文献   

3.
刘尚希 《前线》2013,(12):52-55
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并为中国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过去35年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他改革都与此相配套;而这次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双轨制是中国政府在"增量改革"阶段为改革价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定价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传统的计划定价方式逐步过渡到市场定价方式上去.对于这种极易产生寻租空间的体制设计,经济学家和普通群众对它的认识是不同的.经济学家较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通过衡量一项制度的成本与收益来分析双轨制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普通群众更容易看到的是它消极的一面.双轨制的形成是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是调和多方利益后博弈的均衡结果,对其作用的认识更应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治理融合已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基本特征。技术并非简单植入治理场景并必然产生治理绩效,其赋能、赋权效应存在不确定性。技术运用的适配性是技术能否从工具转换成范式,变革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技术适配张力和各种适配性偏差,是导致“技术反治理”现象的主因。从“工具—体系—行动”维度,通过适配性视角考察技术与治理互融互促的结构性、本源性逻辑,基层数字化改革应依赖技术嵌入、结构吸纳与社会协同的并进,达成“技术—价值—结构—生态”的多向度适配,实现系统性治理形态升级。技术与治理形成价值层、结构层、生态层互适融合,从治理工具、治理体系、治理行动全面驱动数字化变革。技术治理最终应走向系统性、适配化的整体治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本质、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六个方面对改革的性质进行了再认识,而不是仅从改革是体制的变革而不是制度的变革说明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认为改革既是体制的改革,又是制度的改革,但不是根本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曹岚 《唯实》2005,(8):57-59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与我国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关,目前矛盾之所以未得到有效缓解,主要也在于体制性障碍.因此,深化城乡改革,建立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消融城乡二元结构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曹岚 《唯实》2005,(9):57-59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与我国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关,目前矛盾之所以未得到有效缓解,主要也在于体制性障碍.因此,深化城乡改革,建立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消融城乡二元结构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种全新尝试,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有益探索,是推进政府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辽阳从本市的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局模式改革,打造行政审批的"辽阳模式",实现了改进政府公共治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以及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政府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能全  房国宾 《探索》2011,(4):179-182
理性认知检察活动的客观规律是确保其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对待我国检察制度的特殊性是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必要冬件。应当持续深化我国检察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改革,确保检察制度的科学发展和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1.
政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从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向现代社会治理体制转型中,存在社会治理主体行政化、治理工具单一化、治理力量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组织结构、优化运行机制等五个方面的系统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高校共青团改革是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对于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践履共青团的使命担当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的总设计师,他不仅指出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明确地确定了我国改革的性质、方向、目的、对象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改革的理论和具体方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变革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具体体制、运行机制,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制度优势仍需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我国国家治理经过了治理实践探索的"中国之治"到制度建设的"中国之制"再回到治理效能转换的"中国之治"的演变,体现的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逻辑。"放管服"改革是推动政府体制转型与营商环境优化的主要"抓手",是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通过"放管服"改革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制度向效能的转变,克服运行机制层面的功能性梗阻、联结性梗阻以及信息性梗阻,并在理念深化、机制联动、技术变革、法治保障层面不断改革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5.
行政审批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审批,政府实现对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现实,原有审批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每一场大的变革,总是伴随着观念的变革。没有观念的变革,改革的实践就会显得困难重重,步履维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其顺利开展、稳步推进,必须在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首先统一思想认识,更新观念。这…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用社在中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间进行了较为频繁的体制变革,但正如"功能论者"所言,仅仅进行"机构"的变革而忽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和机构效率的提升是难以真正推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事实也证明,金融越来越成为"三农"发展中的瓶颈。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和体制创新等已成为这一轮改革的主要方向,其效果如何仍  相似文献   

17.
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然而1998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启动作用不大。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策效应的发挥往往离不开体制上的相应变革,因为体制的不完善会放大负效应而抑制正效应。因此要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考察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和应用,防止政策和体制的相互扭曲。要始终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通过制度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求得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从农村开始"论在1984年前后逐步流传开。从事实层面来讨论改革是否从农村开始,很难说得清楚,它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的极而言之。更值得探讨的是,"改革从农村开始"论为什么会被广为接受和流传。这大致可从社会体制结构、农村改革效应以及政治舆论宣导方面找寻到缘由。反之,这一论述的流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体制、历史和政治方面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2,(8):49-49
根据一般的政治哲学常识,社会的公共资源与价值的公正分配,是基于“公共权力”的合理性这一根本前提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共权力的合理性的根本保证是人民民主,是人民在权力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要消除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实现以“社会公正”为旨归的价值理念,就要在未来改革过程中,大力推进政治行政体制或政府改革。  相似文献   

20.
美国政治制度一直是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重点,但相对于美国联邦政府,对州与地方政府及其在维系美国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实际上,地方政府与美国民众的紧密性要远胜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及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问题引起了美国学者广泛的关注,其焦点又都与大城市区的治理模式有关.本文在介绍美国大城市区及对其治理模式不同争论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不同群体在这一模式中的利益得失,认为:成立大城市区政府的改革建议之所以流于失败,主要是因为它虽强调效率,却忽视了参与的价值,改革的建议多是基于理性的分析而非实证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