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公众参与反腐积极性的日益高涨,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反腐揭露与监督的成效初显,具体表现为反腐渠道增多,反腐效率提高,反腐力量扩大。但是,自媒体时代公众反腐在心理层面上存在疑惑、畏难、怕打击报复、怕引火上身和漠然等多重心理问题。扫除公众反腐的心理障碍,应从加强公众参与反腐的制度设计、丰富公众参与反腐的形式、加大公众参与反腐的宣传、提升公众参与反腐的素质等方面完善公众参与反腐的具体策略与措施,更好地发挥好公众参与反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公众参与反腐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反腐揭露与监督的成效初显。分析自媒体时代公众反腐在思想层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着力从加强公众参与反腐的制度设计、丰富公众参与反腐的形式、加大公众参与反腐的宣传、提升公众参与反腐的素质等方面完善公众参与反腐的具体路径,可以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反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网络反腐实质是一种舆论监督,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有多种公众参与网络反腐的类型,并且具有不同的参与模式。公众参与网络反腐既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公民参与的期望的内在动力,也有网络反腐的互动性、匿名性、扁平化特点所决定的外在动因。这些直接影响网络反腐作用的发挥,完善公众参与网络反腐的制度支持,实现网络反腐和制度反腐的协作,是未来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发展使反腐进入了公众广泛参与的时代,网络反腐具有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信息反馈的快捷性及舆情影响的巨大性等优势,但也存在着信息的失真和非同等对待、舆论的非理性等局限性。完善相关制度应整合网络反腐信息资源,建立网络反腐互动机制,并完善举报人保护体制。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反腐,揭露与监督的局面日益形成并成效初显。本文将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从网民自身、网络发展及政府层面等方面分析自媒体时代公众反腐在操作层面和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随着公众参与反腐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着力从不断提升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网络媒体自身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法律制度规范、完善政府的应对处置机制等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与具体措施,更好地发挥好网络反腐作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以自下而上方式出现的网络反腐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这种公众通过网络以政治参与的形式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的方式,提升了公众参与反腐败行动的积极性,被证明是有效的权力监督新形式.网络反腐的优势与缺陷同在.为此,应当构建网络反腐模式的制度支持;建立网络反腐模式的法律机制;培育公民社会及公民精神,促进网络反腐;运用网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表明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释放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明确信号,为新形势下反腐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反腐机制仍然存在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法治反腐力度不足、纪检监察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社会参与反腐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强化权力制约机制、加强法治反腐、改革反腐机构、保障公众参与反腐等措施实现反腐的常态化、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党和国家始终将反腐倡廉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相适应的反腐体制机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体制机制仍然面临着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法治反腐力度不足、纪检监察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参与反腐力量薄弱等问题。新形势下亟待通过强化权力制约机制、提升反腐法治化程度、加快反腐组织机构改革、保障公众参与反腐等措施,从而实现反腐倡廉的常态化、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网络反腐为代表的民间反腐力量异军突起,其凭借网络平台,以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反腐当中,推进了全社会的廉政建设进程。网络反腐数量呈高增长态势,网络反腐"导火索"以伦理道德事件为主,网络反腐信息具有较高的调查价值。但在网络反腐发展历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举报平台信息管理无序,反腐爆料内容呈低俗化娱乐趋势,反腐事件涉及政府部门回应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应将网络反腐虚拟组织建设与政府机构技术外包相结合,推动民间与官方共建网络反腐大平台,以此突出网络反腐中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的引导、规范作用,改变政府在网络反腐中被动的地位,使其成为网络反腐"运动场"上规范汇聚网络反腐力量的"教练员"。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反腐作为我国制度反腐的重要补充,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近年来,随着公民权利和参与意识的觉醒,网络反腐舆情逐渐成为一颗"隐形炸弹"。科学应对网络反腐舆情、引导社会舆论,对检验政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本文以政府为主体,讨论了政府应对网络反腐舆情和远离"塔西佗陷阱"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文章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在网络反腐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深化舆情认知、转变政府工作方式、强化系统分工和优化聘任与问责等举措对重塑政府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远离"塔西佗陷阱"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再现反腐高潮,并有效推进了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特别是,以微博为主导的公众和公共舆论反腐成效显著. 但要从根本上治理腐败现象,就必须把反腐从公共舆论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用民主的制度依法反腐. 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经验证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社会民主的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表征.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既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性"的基本标准,也是一个社会秩序和"结构性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政策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国内的公众参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发展滞后现象。广东"集思公益"计划是国内首次大规模的公众参与实践,推动了公众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发现,社会组织的类型、动员力和地区发展水平,共同决定着公众参与的发展,公众参与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组织的行为。公众在参与过程中辨析了社会组织的性质和行为,提升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认知。  相似文献   

13.
近日,互联网反腐败案件陡然增多,"天价香烟""表哥""房叔""不雅视频"案件的频频曝光说明网络反腐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改变中国,十八大把反腐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反腐问计专家。这些信号让公众对推进反腐倡廉充满期待。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网络反腐的发展概况、兴盛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措施几方面加以展开阐述,相信只要网络反腐运用得当,不断释放其正能量,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反腐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嘉兴市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平安建设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平安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分析当前平安建设中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舆论氛围;把握关键要素,进一步突破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瓶颈限制;创新组织发动,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关键作用;创新组织机构,进一步发展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社会组织;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落实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权利保障等举措,不断加强公众参与平安建设力度,建设一个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嘉兴"。  相似文献   

15.
网络反腐是公民以网络的形式进行政治参与,进而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网络反腐提升了公民参与反腐的积极性,从2012年的网络反腐的成功案例来看,网络反腐是一种有效的权力监督的新手段。由于网络反腐的局限性致使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弊端。为此应该推行网络举报实名制;提高公民伦理学素养;建立有效地网络反腐法律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16.
《奥胡斯公约》是目前为止对公众参与权保护最完善的国际公约,公约全面涉及了有关公众获得环境信息权、参与决策权以及诉诸法律的权利等内容。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规定了公众参与机制,但其对公众参与的主体、方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借鉴《奥胡斯公约》所确立的机制,我们应当明确"公众"的范围,确立NGOs的法律地位,充分保障公众参与权和环境知情权,赋予公众诉诸法律的权利,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2013-2016年间教育反腐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试图研究十八大以来教育反腐传播的效果.研究显示:2013-2016年度教育反腐工作与中央保持步调一致,教育反腐舆情压力呈逐年上升趋势;高等教育领域反腐事件易引发公众关注,教育反腐政策法规引发公众关注有限;教育反腐政策法规突破传统传播模式,商业性综合网站成为新的推手;教育反腐舆情事件扩散体现了一般传播规律,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泛化倾向.政策建议为:在教育反腐的内容方面,既要重视对高等教育领域反腐热点事件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又要强调教育反腐法规正能量的传播.在教育反腐的传播渠道方面,既要发挥传统媒体固有的优势,又要发挥新媒体的快速特点.在教育反腐的舆情应对方面,政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努力做到:及时反应,积极应对;有效介入,适时干预;持续追踪,化解质疑.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是推动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但是在5·16邻水县事件中,政府作出重大行政决策未遵循公众参与原则,公众表达诉求脱离了理性的轨道。5·16邻水县事件反映出重大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缺少公众参与、对话能力失衡、信息公开滞后。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重大行政决策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提升公众对话能力;同时,面对不同的利益诉求,不能被舆论"挟持"。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让公众的参与行为利于公共政策质量的提升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热点议题之一。笔者认为,在探讨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质量之间的关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关注"谁来参与"的问题,因为在政策制定实践中已然出现了诸多由于公众"参与者困境"造成的政策质量低下的现象。鉴于该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现有研究的缺憾,本文聚焦如何解决"参与者困境"的问题,从知识视角重新审视政策制定过程及界定公众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并对S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者进行分析,发现在确定进入政策制定过程的公众参与者时可以结合参与者的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和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来进行考量,从而减少或避免"参与者困境"的发生,为政策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公众参与制度的研究存在"重程序而轻实体"现象,普遍认为公众参与强调的是程序的改变而非问题的解决,公众参与的相关实体问题并未得到理论上的重视和探讨。公众参与之所以必要,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实体目标,更是确定该公共利益目标具体内容的需要。而谁来参与(参与资格和主体范围)、参与什么(参与的事项、内容)、参与者是否具备可行能力、不同参与者的意见影响力,等等,是公众参与制度必须认真对待的实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