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正>随着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一个尘封已久却影响深远的事件——知青返城,重新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这里所说的"云南知青",仅限于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他们总计约10万人,在全国1700多万知青中,所占比例不足1%,但他们的影响却极大。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了王小波、钟阿城、陈凯歌、邓贤等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1978年底,由云南知青发轫的返城风暴,终结了长达10年的知青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2.
绝大部分知青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返回城市,其返城既是改革开放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由此来看,加强知青返城研究刻不容缓。如何开展知青返城研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至少有四条路径有助于开展知青返城研究:其一,制度史视野对知青返城研究具有统筹作用,能在前后左右的平衡中更好把握此问题。其二,知青返城与改革开放有着反复的互动关系,应进一步厘清这种上下左右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和知青返城。其三,知青大返城有着显著的时空差异,这种差异是地方特性所致,构成了当代中国地方史书写的重要内容。其四,知青返城后的研究是知青返城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在继续拓展史料的基础上,以知青为中心,做好相应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幸运者     
正经过八年的上山下乡,我又回到了家乡哈尔滨,并在哈尔滨日报社拥挤的办公室摆下一张自己的桌子,自然是一个幸运者。全国1700万知青的大返城,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云南的知青大罢工并派出上访团进北京,邓小平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然后一挥手说:"让这些孩子回城吧!"于是饱经苦难的我们回来了,政府为我们安置了工作;又有部分更幸运者在恢复高考中金榜题名,再次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4.
1968—1972年,江西大约安置了11.6万名上海知青。这些上海知青大体按照开发山区的原则安置,但其中也有一部分被安置在沿江沿河的平原地带;既有向人口稀疏地区重点倾斜的情况,也有全面铺开的态势,总体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事实上,在江西的上海知青人口并非一成不变,受返城滞留不归、升学、招工、婚姻等因素的影响,其数量一直在变化当中。围绕上海知青的安置、巩固、返城等问题,江西与上海进行了诸多互动,其中尤以上海对江西的经济援助最为突出。这些经济援助紧紧围绕上海知青的人口总数、分布等展开,既对江西安置上海知青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加强了沪赣两地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孙仲 《党建文汇》2011,(10):45-45
近两年涉及知青题材的影视剧并不鲜见,特别是一部被誉为“最纯美爱情”《山楂树之恋》,硬是要把那段历史描述成为美好的“黄金岁月”。但在《返城年代》里,梁晓声却写了这么一个片段:一群插队的知青姑娘,  相似文献   

6.
初春华 《世纪桥》2009,(18):140-141
曾经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生提前步入社会生活,使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狂热和迷惘,给那一代人的身心留下了深深地印记,他们无法忘怀、无法回避那段历史带给他们的影响。知青文化热、各种知青联谊活动等的出现正是这种“知青情结”的体现;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以及返城前后现实的差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形成这一种情结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给与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初春华 《世纪桥》2009,(17):140-141
曾经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生提前步入社会生活,使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狂热和迷惘,给那一代人的身心留下了深深地印记,他们无法忘怀、无法回避那段历史带给他们的影响。知青文化热、各种知青联谊活动等的出现正是这种“知青情结”的体现;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以及返城前后现实的差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形成这一种情结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给与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相似文献   

8.
城镇知青的上山下乡,曾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方向,全党重视,八方努力,成绩斐然。但教训也深刻,“文革”中更是问题成堆,为后来爆发知青返城浪潮埋下了种种隐患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高潮开始后,我国先后有1700万知识青年加入此行列。起初,因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各级政府都设有专  相似文献   

9.
刘益飞 《廉政瞭望》2010,(22):34-34
今年假期,我与妻子在兵团知青时期的好友、北京知青伺龙江夫妇盛邀我们结伴去尼泊尔旅游。行前,龙江夫人芳洁有几分调侃地对我说:“尼泊尔现在是共产党执政,你这个党建教授,说不定就会碰上尼共,就会和他们交流呢!”怎么也没想到,竞被她说中了。  相似文献   

10.
她,一位优秀党员,一名返城知青,一位名校长。她是一个一经接触,就让你难以忘记的人:走路风风火火,办事雷厉风行,谈吐简洁干练,待人坦诚热情。和蔼的面容,充满期待的双眼,还有时而发出的爽朗的笑声,总能让人感到她有一颗年轻而丰富的心。她就是湖北省孝感市玉泉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刘尚辉。  相似文献   

11.
《红岩春秋》2014,(1):74-76
现在的年轻人对李庆霖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是全国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以及他们的父母亲人至今仍难以忘记,当年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主席,陈述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哭诉他们“无米之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晓司 《支部生活》2005,(8):32-33
上世纪60到80年代,云南在全国有一个让许多人惦念的地方,那就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相似文献   

13.
《党员干部之友》2007,(8):47-47
▲当年的知青“探亲”来(一九九五年)。记忆中的知青岁月(一九六九年)。图存往事(十四)~~  相似文献   

14.
出身于高干家庭,作为将军的儿子,只要自己愿意,他生活和事业的机遇很多很多,可是廷·巴特尔(意:英雄)却选择了只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无怨无悔,一直走过去。1974年,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下乡知青一样,廷·巴特尔带着青春的热望和稚嫩的理想,告别呼和浩特,踏上锡林郭勒大草原,来到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雅嘎查(汉名月光大队)插队落户。光阴荏苒,岁月如诗。28年后的今天,当时嘎查的知青全部返城,只有廷·巴特尔不改初衷,在广袤的草原上圈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牢牢扎根于这块土地,把满腔的挚爱和赤诚奉献给牧民…  相似文献   

1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长达20余年,涉及人数几达2000万的运动。研究这场运动,应当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定宜庄的这部以1953至1968年为迄止时间的知青史研究专著,从严格学术研究的角度,以严肃客观的态度叙述了这段知青史的起因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文革”之前知青运动的全景。全书共12章,分别为:第一个回合、向荒地进军、不平常的夏天、一条崭新的就业道路、难忘一九五八、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知青群体的形成、走在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上、这条路能够走到底吗、第一次返城风、从红卫兵到知青。这本专著的分析重点,在于讨  相似文献   

16.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07,(1):23-24,25
30多年前,在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们,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毛泽东写过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吧?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的李庆霖。  相似文献   

17.
正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就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该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固然与其所讲述的主角密不可分,也与其选题、视角、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有特色、有创意相关。这部书讲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上半期习近平到延安延川县乡村插队的故事,以访谈稿——记者与当年那些与习近平一起吃住劳动、打过交道的乡亲、知青和干部等进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分别采用知青的视角、村民的视角、干部的视角,聚焦于"知青习近平"、"农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口述的实录,其中既有曾经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该书真实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插队的艰苦生活,为我们展现了从繁华都市到黄土高原的一个青年的成长历程,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难得教材。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党员干部的励志标杆。习近平坦承,"上  相似文献   

19.
傅淑丽,女,满族,中共党员,1953年生于北京市,现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云南市场经济学会理事。1969年从北京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西双版纳橄榄坝)当知青,197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经济学专业,1982年调云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工作,1985年获得讲师职称,1986年至198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2年评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傅淑丽教授从事党校教育事业21年来,认真贯彻党校教育的指导方针,以教学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1983年,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兵团人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困难条件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一张白纸上绘}H了今日兵团党校的绚丽图景。三十年建设历程所创造的骄人成就,使兵团党校的建设者们不能不为之自豪,因为它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对兵团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作用,从而得到了兵团党委和各有关部门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我们作为当年筹建党校的参加者,怀着对兵团党校非常热爱、对兵团党校更加辉煌的未来无限憧憬的心情,在党校i十年华诞的美好时刻,略抒感言,以表庆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