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可通神     
耕斋 《法制博览》2009,(9):20-20
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吏严戒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复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  相似文献   

2.
沈德潜的文字狱有点另类。一般的文字狱掀开其布幔,里头的内核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性”官司,沈德潜的文字狱却不同,他的这案子虽然表面上仍然是以文字构狱,以文字罪人,但与政治没太大的关系,或者说其起因并不因为政治原因,一言之,他的文字狱,是与乾隆打的是一场“著作权”官司。  相似文献   

3.
枕边风     
一个“风”字,中国的文字就能组合出许多花样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例如,按季节说,有春风,秋风;按方向说,有东风,西风;按力量说,有飓风,微风;按温度说,有寒风,热风;按性质说,有顺风,逆风;引申开去.还有阴风歪风耳边风,香风威风一阵风。甚至,在中国人的眼里,风还能分出公母来。在《风赋》中,宋玉就对楚襄王说:“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这不是把风的“男女性别”也辨析出来了吗?  相似文献   

4.
宋涵 《工会博览》2014,(32):46-46
一个人说的话,其“真理程度”是和他的名气成正比的,所以很快,爱丽丝-门罗的语录就传播开来了。且不论是否真的是真理,我喜欢她说的这一段:“我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20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这句话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羞辱着所有被时间追债的现代人。“我太忙了……”“我没有办法……”每一个说出这句话的人,都是在宣布,自己丧失了对时间的主权。  相似文献   

5.
沙皇和衬衫     
有个沙皇病了,他说:“谁能治好我的病,我就把一半国家分给他。” 所有的贤明之士都来了,研究怎样治好沙皇的病。谁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有一个聪明人说,他能治好沙皇的病。他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幸福的人,把他身上的衬衫脱下来给沙皇穿上,沙皇的病就能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仅作案”未必准确。当然也之士与之商榷。不过作史”的做法很值得赞赏“狱狱”想必还有吧为“巡按”们开道。之言,所知未必全面。“判“终审”效力,欢迎有识以主人翁精神权充“巡按御们经济活动的各种环节里,误。本刊愿提供版面。  相似文献   

7.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我们对某种行为及其后果的形象表达,说的是只要相对方乐意接受、不追究,行为人可不必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他人管不着。事实上,“他人同意”并不能免除行为人的所有法律责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  相似文献   

8.
徐世平 《法制博览》2008,(21):14-15
夜读方孝孺,心情是沉痛的,也是复杂的。几百年来,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我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  相似文献   

9.
观博海 《法制博览》2009,(17):21-21
在中国的幼学启蒙读物里,常会收录一个“凿壁偷光”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匡衡的孩子,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给大户人家打工,但是却从来不收工钱。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匡衡原因,匡衡说:“我知道您家里藏书很多,希望能够借阅您所有的书籍。”主人非常感动,就允许匡衡随便借阅自己的藏书。白天匡衡要干活,只有晚上才能看书,但他家实在太穷,连蜡烛也买不起,而邻居家虽然有蜡烛可烛光却透不来,匡衡就凿穿了墙壁,让烛光照过来,他借着这点微弱的光亮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0.
彭莉 《台湾研究》2011,(4):6-10,21
海峡两岸间的法律事务,究其实质是一个国家内两个不同法域间的特殊事务,其特殊性不仅表现为两岸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域”,实行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同时还表现为两岸关系中的法律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两岸既有的法律关系出现‘解冻’,有待处理;而新发生的法律问题,也带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11.
会做人     
蔡澜 《法制博览》2011,(7):79-79
我活在一个“会做人”的社会里。从小父母就教导:“有些话是不能当人家的面说的。”所以我不敢指着邻居那个胖八婆,大叫:“丑死人。”渐渐地,这些不能当人家面说的话,变成讨好人家的话,对着同一个八婆,我说:“阿姨,你一定整天吃好东西。”出来做事,更常在老板面前说:“这都是你有眼光。”看到又讨厌又可恶的孩子,我说:“真聪明,长大了不得了。”  相似文献   

12.
西方某发达国家的一座城市有一条奇怪的法令:“禁止将狮子带入剧场中。”我猜测,也许是有人干过类似的勾当,该城才制定了这一禁令。一般说,法律都是为了约束偏离了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的个别人而产生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那些例外的个别人,也就没有法律。编罢这一期《都市咏叹调》,我发现,两类“咏叹”都涉及到一个如何立法管理的问题。是的,我们这个民族在向前迈进的时候总是挟带着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东西,久久不能丢掉。这种法律意识淡薄的行为终究还是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我们知道,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以庞大甚至于繁琐的法律体系为其骄傲的。而我们的大都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述会冒出许许多多无法可依的新问题,因此就有必要学学古人的抱铗长歌,咏叹一番——“两轮的士”归来兮,行无法; “泥水大军”归来兮,居无法……  相似文献   

13.
“官二代”犯罪现象不是一个伪命题,其蕴涵着机会不平等的重要社会问题。法律平等应当是在充分保障机会平等的原则基础上,实现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统一。基于此法律平等理念,应当确立以弱者倾斜保护为原则、兼顾利益平衡的法律准则。刑事司法也应当平等对待“官二代”犯罪,坚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以宽济严,宽严有度。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比较流行一个词语一“游戏规则”。个人有个人的游戏规则,单位有单位的游戏规则,国家有国家的游戏规则,社会有社会的游戏规则。最高的游戏规则是法律。人生在世,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四处碰壁,甚至被淘汰出局。  相似文献   

15.
“你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在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山大学法律系有一个班的学生80%的答案是“律师”。“为什么呢?”“时髦。”有学生说。“富有挑战性。”更多的学生补充道。“收入是一个谜。”也有学生嘀咕。“如果你当上了律师,将怎样开展工作?”“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学生们同声背诵起一句话。“事实——事实在哪里呢?”提问题的,是到该校进修的深圳市律师事务所的一位青年女律师。她告诉学生们:  相似文献   

16.
李维明 《法制博览》2008,(12):37-37
有一个笑话,讲四个外星人空投到中国的四个地方。第一个外星人来到北京,马上就有居委会的大妈拿起电话说:“公安局,有空投特务!”第二个外星人掉在上海,上海人挺高兴地说:“这个东西好好玩,应该送到动物园去卖门票,一张票可以卖50块。”第三个外星人掉到广东,广东人说:“没有吃过这个东西,拿来煲汤吧。”第四个外星人掉在成都.成都人说:“师兄,刚好三缺一,来来来,打麻将。”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两次遇到一群大学生,口头测试了同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他们的大哥哥韩寒同学。大表赞同的不少,不以为然的也很多。我特别注意后者的理由。有一位同学说,“他愤世嫉俗”,另一位说,“他偏激”。更普遍的说法是,他是一个“愤青”。  相似文献   

18.
陈思呈 《法制博览》2009,(18):74-74
神仙都是很寂寞的,七仙女见到董永就当个宝——随便一个男人她都会当个宝,田螺姑娘也这样,白蛇也这样,都修道得快成精了,一见到男人,神仙也不做了,毕生愿望便是“嫁人随人”。这些故事,或许有编故事的男人的意淫,但也确实因为神仙们太寂寞了,爱情太稀缺了,要不怎么说“宁羡鸳鸯不羡仙”。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终于实实在在地开始对自己的法律制度开刀了。 有些人说,入世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加入一个组织吗?但是在一个“搬张桌子都要流血”的国度里,突然打开国门,不仅自己要搬许多桌子,还要别人来搬,这就怎么高估它的意义都不为过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如此。许多人以前认为入世是贸易、经济方面的入世,  相似文献   

20.
老鬼 《法制博览》2009,(8):30-30
可以说,中国女人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女人相比,都是“裤腰带勒的最紧的”。古时候有行不露足,笑不露齿之说,“男女授受不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抱着走”。这虽然说是封建,是压在“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但应该承认,这其中也有我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过去中国妇女除了一张脸外,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让男人们随便看的,就是看脸也要有分寸,至于像西方妇女那样接吻、拥抱、拉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