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0年5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一、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4月30日晚,世博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5月1日,上海世博会举行开园仪式。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在为期184天的会期内,有来自全球的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参展,预计将迎来7000万中外观众。  相似文献   

2.
虽说有着与奥运会齐名、甚至比奥运会早诞生半个世纪这一光环,但世博会对于大众来说,却远不如奥运会那样名声远播。其实,世博会带给大众的益处要比奥运会来得更多也更直接。“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著名的世博会口号,绝非廉价、夸张的溢美之辞,事实证明:无数改变人类进程的发明,最先始于世博会;  相似文献   

3.
世博会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了。1851年的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被公认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世博会。而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则是从那一年就开始了。追寻着历史的足迹,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个参与世博的彪炳人物,屡屡被人提起。  相似文献   

4.
华侨筹资25万美元建世博“中国村” 1939年,南京国民政府参加了最后~届世博会,由于二战,世博会中断了21年。1939年2月18日至10月29日,美国金门世博会在旧金山金银岛举行,太平洋沿岸国家悉数出席。金门世博会与纽约世博会同时举办,主题都是“建设明天的世界”。虽然纽约人曾向美国联邦政府提出,  相似文献   

5.
世博会历来是主办国展示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成就和发展前景的盛会。世博会也为人类所共同关心和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一种新的因素,正在改变这种经济低迷之势。  相似文献   

6.
世博夜景     
董书民 《海内与海外》2010,(9):F0003-F0003
本版摄影作者是著名的绿化老人单昭祥先生。他今年90岁了,刚刚从北京市绿化基金会会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前不久他去上海世博会,无比兴奋和喜悦,在六天中天天都去世博会参观,其中三天每天都参观十六、七个小时,爱好摄影的单老每天拍下很多世博会场景。本刊选取单老的几幅摄影照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黄浦江畔和谐欢歌。胜景无限:世博园区烟花璀璨,创意精彩。百年期盼,八年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终于拉开帷幕。在长达半年的会期中,来自全球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将通过创意独特的场馆展示、丰富多彩的科技成果、充满睿智的各种论坛以及引人入胜的文艺活动,倾力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本次世博会将打开未来城市的大门。引领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1904年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参加世博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是首次由中国人自行组团参加的世博会。中国政府抛开海关,派溥伦贝子成立专职委员会,花费12万美元修建了中国馆,也是历史上首次中国官员率领商民一并参加的世博会。国外媒体说:“中国政府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在2010年新年贺词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人民热忱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参加即将在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共襄盛举”。此次世搏会为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展出时间从5月1日至10月31日,届时将邀请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相似文献   

10.
《海内与海外》2009,(1):F0003-F0003
1月8日至10日,2009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如期举行,在这场出版盛会上,中国华侨出版社携部分重点新书,展现新时代华侨出版的文化先锋理想和出版实力。此次图书订货会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中国华侨出版社建社20年来参展规模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11.
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事,也是全球华人华侨的大事。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日渐升温,大量的海内外侨胞来到上海参观世博会。世博会历来被称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  相似文献   

12.
朱航 《亚非纵横》2010,(3):11-16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大众媒体、民意调查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等形式影响国外民众,扩大本国政府、公民与国外民众的对话,减少他国公众对本国的错误观念,提高本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世博会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盛大的平台,也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公共外交”新舞台。  相似文献   

13.
8月28日,第三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沈阳隆重开幕。本届东北文博会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为宗旨,以“文化、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推出品牌展示、产品交易、项目推介、文化活动四大板块,共设2个主会场和10个分会场,展览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展位数6500个,海内外参展企业近千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北亚共同体建设问题逐渐为中日韩等国所关注,我国学者主要从经济和安全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建设东北亚共同体的必要性。要建设东北亚地区共同体,首先应促进地区意识的逐步形成;其次是东北亚“核心国家”要进行密切的相互合作;第三要以非政治问题领域的合作和次区域一体化为重要突破口。中国在东北亚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应准确定位自身在建设东北亚共同体中的作用;二是在塑造共同的亚洲价值观的过程中应采取谨慎态度;同时还要认识到东北亚共同体的建设对中国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它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苏士澍金石书法捐赠展前不久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 主持人宣布,苏士澍先生将参展作品出售的全部所得200万人民币,捐献给国家文物局,用于抢救修复5.12汶川大地震损毁文物!会场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相似文献   

16.
韩国人的东亚意识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但这一时期尚未形成关于东亚的主体观念,也未将之付诸实践。随着韩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进入1990年代后,尤其是新旧世纪交替之际,韩国知识界展开了一场东亚论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民族原型中寻找文明共存之路;地缘文化的东亚和平论;超越中华主义和东洋主义的东亚均衡论;作为知性实验的东亚。另外,韩国一些学者还从地域性和民族国家两个方面反思和批判传统的东亚论。韩国的东亚论对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启示是:有必要在历史的脉络中考察中国的传统天下体系与民族国家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国研究需要“他者”的眼光。  相似文献   

17.
西方舆论认为朝鲜半岛未来统一对中国是一大威胁,因此中国对半岛统一的支持是口是心非。本文认为这纯属西方旧的地缘政治和国际战略思维方式的反映,并从半岛和平统一符合中国国家根本战略;将迫使美国调整其东亚战略;将有利于东北亚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台海两岸的统一;有利于中国与半岛经济的共同发展,并可以共同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抵制美国的强权政治等五个方面对西方舆论给予了批驳。如果说半岛统一有威胁的话,那只能是对美日的东北亚旧秩序和传统战略布署的威胁,对中国来说应该是有利无害。“半岛统一威胁论”应改为“半岛统一有益论”。  相似文献   

18.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中国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尤其是农村朝鲜族聚落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人口锐减,结构畸形;家庭解体,风气沉沦;教育荒废,贻误子孙;游手好闲,士气颓靡。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经济上的原因;二是民族心理与传统习性上的原因,从上述中国东北农村朝鲜族聚落发生变化的趋势看,估计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农村的朝鲜族聚落将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第二,在韩资较多的东南沿海城市将会出现新的朝鲜族社区;第三,韩国主要城市将会出现新的朝鲜族聚落。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旅游已经在我国许多省份自发地开展起来。东南亚诸国中医药应用历史悠久,华侨华人对中医药文化情有独钟,面向华侨华人市场做好中医药旅游工作大有必要;目前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用中医医术治病;二是发展中药材和中成药购物;三是增加保健按摩等产品;四是发挥医药博物馆和中药种植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海外军事存在是对前苏联海外驻军的合法继承。从俄罗斯海外军事存在的现状来看,其整体呈现收缩整合趋势。这与俄罗斯自身实力下降,美、北约军事存在的挤压以及“颜色革命”的消极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俄驻独联体各军事基地的前途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俄国实力恢复和增长的进度;二是俄美地区争夺的攻守态势;三是地区有关国家政权更迭的情况。但总体来看,俄罗斯海外军事存在萎缩的趋势将是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