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次峰会后看二十国集团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舒  宫玉萍 《当代世界》2009,(11):51-53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二十国集团(G20)成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以平等姿态与发达国家共同参与全球治理,意义深远。G20占世界人口的2/3和全球经济总量的90%、世界贸易总额的80%,具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G20迄今为止已经分别在华盛顿、伦敦和匹兹堡召开了三次峰会,在推动世界经济逐步走出危机泥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匹兹堡峰会更是将G20确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并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峰会,  相似文献   

2.
从G20峰会看世界经济秩序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翔 《当代世界》2009,(5):53-55
2009年4月2日举行的G20伦敦峰会是20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之后,世界主要国家第一次就全球性问题全面、耐心和细致地共同寻求应对之策。峰会对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探索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于2016年9月4—5日在杭州主办G20峰会,倡议世界各国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中国提出创新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和倡议,引领与会国家和集团达成诸多共识,共签署28份具体成果文件。G20杭州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第一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三个第一次充分展现了中国寻求在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责任担当。此外,在推动经济发展之外,中国还在峰会期间与美国一道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中国和美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这反映了中美两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作为东道主,中国坚持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心和勇气,也为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论坛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中国主办G20杭州峰会所做出的贡献,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评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G20杭州峰会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峰会议程全力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峰会将于2016年9月4—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G20峰会被称为"全球最具决策力的首脑级峰会",在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G20峰会在中国的首次举行能否推动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它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灿荣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5.
正自2009年二十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将G20确定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以来,G20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尽管如此,受七国集团(G7)阻挠等因素影响,G20在治理内容、合法性及应对全球化危机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作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主席国,中国应积极推动G20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G20机制化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了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框架的缺陷,二十国集团峰会为全球合作共抗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协调平台,G20的机制化则使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找到了新的起点和路径。但是,对机制化后G20的前景不宜过于乐观,因为迄今为止其仅仅是对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框架的一种技术性修正。不过,G20机制化所代表的改革方向却是我们应当坚持的,即在全球经济治理框架中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的权重。在通过G20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既要态度积极,又要坚持改革的渐进性和在原有框架内进行的原则,谨慎看待中国的作用与责任,以妥善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7.
G20目前处于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的转型中,正在发展"G20+"的国际机制间合作治理模式。其中,G20承担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设定议程和建立共识的政治引领功能,其他国际机制提供全球经济治理的技术支持和执行方案。在这种合作治理的新模式中,新兴经济体能否以平等身份参与,维护G20开创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治理全球经济的时代精神,是决定G20机制能否成功转型的重要条件。在G20/OECD反避税治理的案例中,G20较好地体现了上述主张和诉求,推动达成了"税收与实质性经济活动相匹配"以及"税收情报自动交换"的治理原则和政治共识,而OECD也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实施纲领,从而实现了G20的"政治优势"与OECD"技术优势"的相互补充,推动全球反避税治理进程取得良好进展。  相似文献   

8.
刘宗义 《国际展望》2010,(2):98-103
<正>2010年2月4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50周年院庆系列会议之一——"G20机制化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财政部国际司、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香港金融管理局研究部、上海金融办公室、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浦东美国研究中心、天大研究院(香港)、中国银行(澳大利亚)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围绕G20机制化与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新趋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二十国集团的演变历程可以观察到国际秩序重构的多重意蕴,特别是2008年之后,G20峰会代替八国集团峰会,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国际秩序重构的动力源头在中国,G20峰会为中国发挥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治理秩序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G20峰会的表征性意义更为明显,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际秩序重构的渐进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10.
叶玉 《国际展望》2011,(4):142-147
2011年5月19至20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了题为"G20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国际研讨会,邀请来自国内外智库、大学、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媒体的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11.
也谈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兼评美国学者科兹的几个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及其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美国学者科兹看到是这个特权阶层搞跨了苏共和苏联,却不懂得它产生的真正原因,而是把它归之于改革,进而得出了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错误结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不改革、不正确地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96年,您就在<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出:"政党政治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政党现代化"这个问题,但在那时人们对"政党现代化"这个词还相当陌生,所以您的提法应该说十分"前卫".那么,您当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谋生,由于户籍制度等社会原因,他们下一代的问题日趋突现。根据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笔者从我国“外来人员第二代”的现实境遇出发,提出了对这个群体犯罪问题的预防与治理对策,以供社会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克里姆林宫易帜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之亡,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那一代苏共领导人有不可回避的重大历史责任,但根源在于其制度基因和历史演变."斯大林模式"不过是斯大林主义的乌托邦,并非社会主义的合适的社会模式;大俄罗斯主义的单一制国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核军备竞赛、国民经济军事化都是导致苏联衰败的原因;极权官僚制度及其必然的腐败最终葬送了党和国家,苏联是"自杀自灭",亡于"脑坏死".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潮流的新认识.认清时代潮流,有助于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概括为历史潮流.70年代以后,兴起了新的时代潮流,江泽民同志将其概括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不仅对于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政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正确判断世界大事中的是非.  相似文献   

17.
苏共败亡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说明我们党不仅善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而且善于借鉴和吸取其他政党成败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欧洲左翼政党大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5月8-9日,欧洲左翼党成立大会在罗马召开,300多位来自欧盟部分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德国民社党、意大利重建共、西班牙联合左翼、希腊左联党等欧盟12国的14个共产党与左翼政党成为该党首批成员.法共和捷克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共产党虽出席了成立大会,但由于党内有不同意见或对建党呼吁书内容持有异议,决定暂不正式参加新党.大会一致选举意大利重建共全国书记法乌斯托·贝尔蒂诺蒂为该党主席.另外,葡共、德国的共、北欧绿党左翼联盟、古巴共、巴西共、日共等22个来自欧、亚、拉美的左翼政党和组织应邀派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国民党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六次重大历史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对自身建设进行的一次深刻调整。研究它的历史演变 ,关注其现状与未来走向 ,对于研究政党政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