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群体共存”为基本追求,法律被看作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西方法文化则从“个体自由”出发,把法律看成保证社会活动公平、民主的行为规则。作者对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西方法文化从史源、法律观、价值观和法制传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旨在扬弃中国传统法文化,提取西方法文化中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益的成份,营造依法治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原创性”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民族性与现代性合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要求伸张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特质,现代性要求找出中国传统文论、美学与西方理论的契合点。二者合一,一方面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西方理论双峰并峙,另一方面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交流,形成互补。如今,在中国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日益走向强势的形势下,是该思考“原创性”建设的出路问题了。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在儒学讲求“无我”与“克己”的文化价值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限制了社会从所处的习俗与惯例阶段朝向法治阶段的演进,对我国历史制度的选择,以及法律制度的变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非正式约束的变迁所产生的路径依赖的程度,将最终决定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依托西方的范畴和体系框架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和阐释,宗白华则属于例外的情形。他一生最主要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对于从传统范畴出发建构现代性美学体系之可能性的探索。当然,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宗白华的这种探索就他本身来说,还基本处于开端状态,却毫无疑问,这种方向选择对此后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叶朗、汪裕雄、朱良志等学者有关中国美学的研究成果中,  相似文献   

7.
中西的美学理想范式虽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但总会有一种传统意义的相对恒定和普遍倾向。这一倾向主要是,在对待艺术审美经验一系列内在矛盾时,中国艺术更偏重于“执两用中”的中和之趣,西方艺术更偏重于“寓多于一”的和谐之美,这是中西美学理想的一大差异。但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既要寻找传统文化的合理支持,又要看到各种因素充分对立发展的必要基础。特别是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处的状态下,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但也不能放弃自己独有的特色,成为单向的受动者而被别的文化所遮蔽或消解。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和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分别从伦理角度和法律角度对传统中国的伦理形态、行为规范和精神特征作了深刻而精要的阐释,是人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逻辑的重要著述之一。相对而言,梁漱溟的“文化”具有一种宏观比较社会史的色彩,瞿同祖的“法制”则可归入一种相对微观的法律功能主义的叙事,无论是“纳国家于伦理,以教化代政治”,还是“法从礼出、以礼入法”,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所共同维护的统治秩序及其原理,从政治学上说,它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中国国家演进之路和反思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之变的有益的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9.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飞跃。以新的理论内涵、新的时代特质、新的民族形态、新的实现路径、新的话语表达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历史底蕴、悠久的文化基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哲学、审美、伦理等不同的维度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亦即:思辨之美;融通之美;伦常之美。思辨方明理,融通为至道,伦常乃大德。解读“和合”文化的审美质素,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接受“和合”文化,于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必定有着借鉴与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识民间文艺的美学主体性,是传统民间文艺的美学研究面临的一个经典性理论问题。经典美学通常把传统民间文艺视为朴陋、未成熟和不自觉的前美学形态,实际上否定了传统民间文艺在美学意义上的主体性,因此也就否定了民间文艺美学研究在美学学科意义上的正当性。对传统民间文艺的研究从"民间文艺学"走向"民间文艺美学",意味着民间文艺从作为对象的"客体化"通过"镜像"反身自觉转向"主体化"的美学自觉。在全球化到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冲突和"为承认而斗争"的主体间性背景下,这种主体化的实质是从主体自觉到主体间性文化分享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分享美学"是传统民间文艺美学建设的创新理论内涵,也是当代非遗保护的文化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从和合文化探析中国多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展了与周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集团的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的思想源自于传统的和合文化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特点都映射在中国多边外交思想中,从传统中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多边外交思想是对和合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3.
旅游美学是研究旅游美的创生、展开形态、物化、符号化等系列过程的应用学科。中国旅游美学学科的诞生与成长是旅游教学需求的结果,但旅游美学至今还是一门沉寂的学科,应重新构建做游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寻找旅游美学突破“沉寂”的新的学术线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命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能够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走向辩证融合。从内容维度切入,二者在社会理想、价值导向、内在特质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契合性,因此二者有结合的可能性。以现实维度观之,二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服务于中国实践的需要。从实践维度出发,新时代要在“固本培元”“和而不同”“古为今用”“扎根人民”中主动探寻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对新时代继续推动理论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和合”文化、“修身”文化和“善缘”文化三个方面。其中,“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既讲求同舟共济、和谐统一,又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从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从最初的学习普及转为对“中国道路”的思索。我们要深入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血脉相连,也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的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其五大特征深刻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富民”“中和”“天人合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价值理念。新征程上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需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领导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田广清国内首次从领导科学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学术会议──“中国传统文化与领导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6日至10日在辽宁省兴城市举行。这次学术活动是由中国领导科学学会筹委会、辽宁省领导科学学...  相似文献   

19.
儒家人性论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它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修正与发展及命运的转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揭示儒家人性论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有着千年之久的“法治”,语义纷呈。在近代,奠基于西方人文理性精神之上,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法治”理想深入人心,和宪政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法治在当今中国是最好的选择。中国的法治之路,必然深受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首先要扬弃传统文化中假“法治”行“人治”的工具论。要结合传统文化的有益部分,在借鉴吸收西方法治内涵和精髓,并努力营造“中国政体型法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