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力抓手,有利于促进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形成。系统分析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发现存在融合结构不平衡、融合发展不充分、融合支撑要素不完善和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以均衡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构、深化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的程度、强化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的支撑要素以及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优化路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县城成为城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点环节,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实施,推进县域城乡融合正当其时。公共产品一体化是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并具有先导作用。其中,社会公共产品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公共产品一体化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数字公共产品一体化促进城乡治理融合。县域公共产品一体化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县级财政能力、县域公共产品特性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板等因素挑战。需要统筹规划、构建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公共产品分类转型供给、全面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等,以公共产品一体化引领县域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尤其是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矛盾日渐突出。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为全面推动浙江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从生活优化、文化繁荣、治理增效、产业提质等方面入手,通过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开创不同地域城乡发展模式;分区分类分层次全面推进,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发挥“点-轴-网”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发村镇和城镇的发展动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长效机制,形成多元化动力主体和多样化作用渠道;转换思想观念,推动基层改革创新等多种方式来丰富城乡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相似文献   

4.
数字要素和信息技术为乡村产业、生活、治理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数字经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赋能;数字化服务促使乡村生活现代化;数字素养助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对数据要素社会和经济价值的低估与轻视限制了其作用的释放;农民数字素养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乡村数字治理的共建共享机制尚不成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数字乡村的建设。针对困境和不足要坚持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社会价值,以实现治理现代化;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型,以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数字化信息技术开始融入乡村社会,助力乡村发展,数字化乡村治理应运而生。通过对数字化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困境的考量,得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在当下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与不足之处。因此,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需培养、引进数字技术人才,助力乡村数字转型;需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需以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平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如何影响社会治理过程并推动治理共同体构建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数字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权责对等、激励机制、共识机制与共享机制等关键要素。在与社会治理的深度互动与融合发展中,数字技术形成了赋能工具、治理机制、价值标准与治理手段等治理属性,能够拓展社会治理网络、整合与优化社会治理资源、重塑社会治理公共价值以及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再生产。数字技术有望解决治理模式转型的稳定预期以及社会治理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但亦存在治理风险。国家要继续推动面向数字化的政府转型、构建面向数字化的规则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发挥数字技术更积极、更有效的治理动能。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由"政社合一"的一元管理到"乡政村治"的二元共治再到多元协同共治。新乡贤生成原因有选贤任能的历史渊源,城乡融合的发展态势,村民自治的政治制度,反哺农村的乡土情怀。其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包括参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实践中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返乡居住无保障,面临偏见与抵触,配套政策待完善等困境;应从科学合理定位角色,优化城乡融合环境,完善政策法律保障,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来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长期以来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因此,在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大力推动农村和城市的融合,要通过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来带动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以贵州省兴仁县新寨村为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难题主要体现在党建弱化、产业薄弱、人才凋零、生态破坏、乡俗变淡、生活贫困等方面,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党建引领,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培育新产业,保护生态环境,重振乡风文明,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城乡关系是影响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从“以乡支城”到“城乡互补”,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从“城乡管理”到“城乡治理”,并由此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新基层治理、多措并举推动城乡关系朝着共同繁荣的方向砥砺奋进,奋力谱写新时代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城乡产业关系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湘潭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湘潭要借助国家推进全域旅游的政策契机,全面和精准把握湘潭旅游资源及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加强战略谋划,找准发展路径,科学把握在全省旅游版图中的定位,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全域城镇化推动全域旅游,通过要素重组、产业融合,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以此强力推进红色旅游的转型升级,提升湘潭在全省旅游产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优化发展环境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乐山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支持政策、发展软件和硬件环境加快完善,但规划的协调衔接不够、部分政策落地落实难、融资和税费负担较重,环境资源和要素成本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多方面入手,加快完善产业规划,加强基础建设,强化财税支持,鼓励绿色发展,降低要素成本,加快完善精准支持核心产业和关键环节重点项目的相关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政务服务。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已经纳入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这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和政策指向,为统筹城乡与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我们需要认真把握,坚持按比较优势原则提升县域要素禀赋,积极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改革公共财政,创新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发展为龙江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面对文旅市场竞争主体较弱,产品单一,缺乏数字化宣传意识,开发层次较低,数字化建设亟待提高,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的行业整合度低,数字化思维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应积极推动数字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一要优化文旅产业资源布局,打破传统运营协作模式,整合跨行业部门资源,构建智能化文旅产业服务管理平台新模式;二要建设高质量数字化文旅产业人才队伍,主动迎合消费者市场需求变化,联合打造文旅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建共赢新模式;三要依托数字技术,丰富数字化文旅产品供给,加快数字化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开发线上线下多元融合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时代,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数据要素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数据的融合创新不断催生出新的业务形态和产品服务,推动了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两化融合、数字化规模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给产业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但是数字经济在制造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在构建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理论模型时,以改进生产方式、优化管理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依托技术、资本、人才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从技术融合、产品和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等角度讨论产业融合路径,并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跨界复合型人才队伍、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融合发展生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了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所带来的影响,认识到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固有顽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促进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隔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列宁和斯大林承接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合作社的方式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成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可是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步入了歧路,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城乡的生产力。但由于受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城乡关系逐步失调,即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新时代,中国社会在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等层面出现了众多利于城乡融合的积极因素,利于我国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实现机制,能够使中国城市和乡村在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本质上看是要实现乡村治理的系统集成,以确保“三农”工作平稳转型、整体优化。实现两者有效衔接,不仅具备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存在不同治理体系之间的转换、不同群体的诉求难以兼顾等难点。从实践来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产业升级困难重重,内生动力难以激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实现从扶贫扶弱到扶农助农的政策集成、从小农生产到市场主体的机制集成、从城乡二元到城乡融合的功能集成。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贵州立足城乡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呈现智能化、立体化和网格化趋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但基于城乡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和服务需要,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也还存在城市流动性引致的动态复杂、乡村空心化伴随的治理困境、二元疏离潜在的相对剥夺感以及自发秩序总体不足等问题,城乡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新时代背景下,贵州亟须围绕包容型城市打造、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大数据战略行动等方面统筹发展,以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