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居 《法制博览》2023,(24):109-111
党的二十大指出,需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频发,归根结底是因个人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倒卖,检察机关通过提起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能够有效遏制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也为检察机关提起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个人信息检察公益诉讼保护仍然面临许多障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个人信息检察公益保护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公民个人信息检察公益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郭一帆 《法制博览》2023,(18):24-26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权被侵犯的案例时有发生,这样的侵权案件往往具有隐蔽性、单方性、普遍性以及较为严重的危害性。然而,作为维权主体,公民在私益救济及公权力救济领域都存在困难,因此,由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的方式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成为救济主要途径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检察机关通过明确诉讼条件、明确诉讼请求、明确举证责任以及引入专家辅助制度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以此破除个人信息保护困境,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安定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资源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随之公民的环境权益也遭受到严重威胁。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公益诉讼作为环境法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保护公民合法环境权益扮演着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4.
袁峰 《法制博览》2023,(15):163-165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现代生产生活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诊断、智慧教育、金融投资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带来高效率和便捷之时,个人信息侵权问题越发严峻。由于智能机器需要巨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喂养训练”,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泄露、滥用等侵权案件刺痛大众敏感神经。实践中由于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宽泛、公民个人诉讼举证难、侵权主体难确定、企业数据合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通过明确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范围、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适用规则、探索个人信息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立法为主企业合规为辅协同治理,探索强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新措施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祎  石文菲 《法制博览》2023,(15):70-72
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二者进行区分,分析了在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在对相关利益进行权衡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同时还提出,要重视对公民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由,完全忽视对公民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应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6.
刘昕悦 《法制博览》2023,(11):39-41
信息的交互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安全遭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路径。而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持续推进过程中,如何确保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并对违法犯罪分子实施应有的处罚就成为了务必要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展开具体研究,分析如何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力度,以期更好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的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在网络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个人信息不仅被广泛地收集和利用,也面临着泄露、滥用和侵犯的风险。因此,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变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将探讨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问题及对策。首先回顾当前的法律框架,并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其次探讨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对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危害,并着重讨论刑法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最后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以加强对个人信息的刑事保护。  相似文献   

8.
孙建行 《法制博览》2023,(36):34-36
社会组织参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重要的公民参与机制,能够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公共利益。然而,社会组织参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文章通过对现行法律规定的详细分析和案例研究,试论社会组织参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学者们的呼吁。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是解决社会性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开展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今,各国的公益诉讼立法趋势是不断扩大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而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仍然将公民个人排除在公益诉讼原告之外,使得许多公益诉讼因资格不合而无法正常启动。个人提起公益诉讼虽然会有滥诉、浪费司法资源等弊端,但从我国公益诉讼的实践来看,赋予公民个人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是大势所趋。本文将从公民作为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当事人适格、法理学依据、社会客观需求和司法实践等几个方面作简要浅析。  相似文献   

10.
郑淦元 《法制博览》2015,(4):198+185
公民诉讼起源于美国,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接近四十年,美国的公民诉讼判例对该制度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制度对于环境法律的全面实施,公民积极参见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深入理解美国公民诉讼制度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国外的环境公益诉讼及对我国公益诉讼的改善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颖 《法制博览》2023,(15):36-38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人类信息实现高度共享,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看病就医都需要采集个人信息,大量的个人信息被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机构所掌握,致使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一些个人信息在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违法分子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因此,为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国家应落实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公民个人也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本文针对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对如何突破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困境进行探讨,以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促进数字经济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昊 《法制博览》2015,(6):102-103
公益诉讼,从字意上理解而言就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民事公益诉讼主要是指相关的国家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而提出的司法诉讼。笔者基于《民事诉讼法》关于公益诉讼的原则以及实施框架,分析公益诉讼的制度规定,并深入了解民事公益诉讼的实施情况,并围绕民事公益诉讼的客观范围、诉讼类型以及诉讼原则、诉讼范围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如何构建完善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及实施流程,从而加强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肖峰 《法制博览》2022,(13):74-76
近年来,人们加强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我国行政机关更是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是一种特色的行政诉讼,是促进依法行政、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执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基于此,本文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概念出发,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概念以及其执行特性进行了阐述,对当前我国环境行...  相似文献   

14.
许尊琪 《法制博览》2022,(9):108-111
实践中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违法作为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其他主体无法通过诉讼保护自身权益.鉴于此,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实践中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还存在受案范围狭窄、案件线索来源单一、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规定不完善、检察建议制度规定不完善、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衔接不畅...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两者的确立需求、意义、创新点及制约因素的研究,使公民能够清楚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及原因,更好地防止信息的泄露.同时呼吁公民勇于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使公民树立和增强维权意识,清楚个人信息泄...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保障公共利益的诉讼,虽然近年来在公益保护领域展现出强大活力,但随着制度推进、实践深入,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理论和实务界对此讨论不断,其中较为凸显的是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其原告主体资格应当趋向多元,以保证更多人能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当前我国法律对于行政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规范较为单一,社会组织要成为公益诉讼原告困难重重,而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权利与义务又存在一定的冲突,而公民要想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更为困难,亟需推行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罗忻昕  郭祺 《法制博览》2024,(4):138-140
未成年人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项新的研究领域,相关受案范围、审理程序规定均不明确,以至于未成年人保护行政公益诉讼相关的诉讼和审理均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引,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利。本文拟从建立未成年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出发,结合该制度目前面临的困扰,探索该项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索从加强立法、受案范围、原告主体资格、前置程序等方面对该制度进行构建,最终实现司法与执法之间的监督和配合,合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各方权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8.
张琳 《法制博览》2022,(2):57-59
个人信息权益的性质一直存在比较明显的争议,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当中并没有使用"个人信息权"的表述.依据《民法典》中的相关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可以明确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是作为民事权益的人格权益,其并不属于公法的权利.自然人个人的信息权益可以涵盖以及保护其所享有的人格利益以及经济利益,对于作...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对诉讼主体的规定有所突破,但此规定过于模糊,且将公民个人这一重要主体摒除在公益诉讼主体之外,不利于公益诉讼的运行,而且对于提起诉讼的主体应符合什么要求、受案范围以及举证责任等问题均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环境公益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操作,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存在严重的缺陷。本文将对其存在的上述问题,对其构建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金光辉 《法制博览》2022,(15):117-119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依法高效打击涉公民个人信息相关犯罪活动,"两高"出台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但对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如何认定,依然存在分歧.本文从公民个人信息在刑法层面的保护、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罪的认定难点、司法工作人员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