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中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必然性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从内涵体系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生生不息的赓续性文明,是团结奋进的民族性文明,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文明,是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从路径选择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凸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主体;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文明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性、全局性、战略性高度,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体目标,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讲话高度总结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鲜明提出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对传统文明的创新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历史自信、在创新发展中重塑历史自信,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是激活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确证。开创文明自信的新篇章,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发扬先进文明,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中华文明开阔的世界意识。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相结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实践和文化成就,从不同维度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意蕴的文化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塑造党的文化话语的时代选择。话语权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话语逻辑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华文明历史中文化基因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实践中文化积淀的实践逻辑;其时代价值在于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撑,加强文化话语的政治认同,提升文化话语权;其建设路径要求坚持文化话语在学术化与政治化、精英化和大众化、世界化和民族化等三个层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在中国历史的文化繁荣、伦理秩序、民族和谐、信仰多元、生活多彩等层面均有体现,塑造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绚丽景象。包容性特点的形成,建立在传统文化对事物之多样性与同一性关系认知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的哲学基础上。通过对这一特性的历史梳理、结构把握和当代转化,能够对锻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效路径,筑牢了中国崛起的精神独立的思想根基。只有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第二个结合”的价值诉求以及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担当,才能充分理解中国崛起之于人类文明史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于世界史的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质文化意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不断解决各历史时期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性真理性的过程,更是中华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中国智慧被不断激活的过程。正如“第一个结合”中始终有着文化维度的隐而不彰,“第二个结合”中也始终有着中国具体实际的在场,“两个结合”的有效推进使我们党不断经由实践创新迈向理论创新。作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义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国崛起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提炼了和平性在内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学理基础和实践需求,其立足于深厚的民族基因、科学的价值指导、切实的实践基础以及现实发展需要;有着深刻的内涵要义,既是达到的一种和谐、和睦、和平的状态,也是中华文明其他特性久久之功和中华民族自身行事宗旨。其呈现状态主要体现为:相互尊重、和谐共存的共处状态,交流互鉴、求同存异的共通状态,命运与共、携手同建的共创状态,和衷共济、成果共享的共赢状态。切实推进中华文明和平性延续传承,需要坚定党的领导、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整体普惠共赢,走深特色文化道路、承担新文化使命,贯彻和平安全理念、创人类安全共同体,促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共护地球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入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的本质内容植根于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总结中国道理、中国经验、中国理论需要实现儒学的创新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达到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充分醒觉,以全球战略传播为重要抓手,实现不同文明之间“平等相互”视野下的交流、沟通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离不开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剖析与把握。具体而言,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应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特征的深层次逻辑,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信息:连续性蕴含着自主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性塑造着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统一性助推着多元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容性指向着包容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平性决定着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依托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积淀,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创新根基:连续性有助于破除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迷思;创新性有利于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框架局限;统一性有助于整合多元现代化主体的话语权;包容性能够帮助消解西方中心论的优越情结魔障;和平性则为挣脱零和博弈的现代化竞争思维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1.
<正>云南作为边疆多民族省份,尤其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整体上、全局上把中华文化和形象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形象展现出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厘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出各民族文化中的共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范畴和核心价值理念,内蕴着中国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脉络,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内核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共有价值追求的浓缩和凝练,以及中华民族包容性、创新性、时代性的文化表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一贯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与运用,并从中获取智慧、认识规律、把握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学研究工作,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可见,历史学研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史学研究工作者要继承并弘扬传统史学的宝贵遗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历史学研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成绩.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统战理念,拓展了统战工作的内涵,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使命,为新时代凝聚统战力量、激活统战资源、彰显统战担当、做出统战贡献提供了新的视野。在历史使命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民族复兴的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构建现代政治文明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逻辑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着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一致性与多样性、时空性与实践性等多重面向。在统战担当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涉及准确研判国际统战中的敌与友、重新定位统一战线的功能价值、持续优化统一战线的海外环境。在统战贡献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涉及文化认同及政治认同、宗教问题及文化出海、文明发展及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要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空间指向必须通过时间得以纵向延续,其时间指向则必须通过空间得以横向展开,两者的耦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空环境。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间轴”指向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克服文化惰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以更宏阔的历史纵深;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空间轴”指向在世界文明交融的语境下摆脱“学徒”状态,找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我定位,并明确自身文明的存在意义以及对世界的可能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的科学理论,也是指引和规范新时代文化强国理论创新和建设实践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确立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地位,具有十分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深厚的价值底蕴,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山东是中华文化长河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华文化版图的巍然高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征程上,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发挥山东“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力量。一、不断发挥齐鲁文化在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强调“结合”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作出了新的论断。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的滋养,马克思主义才得以扎根中国,同时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重新激活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2023年是屈原殉国2300周年,通过梳理“屈原精神”的核心内涵和他对湖湘文化的影响,我们能看到其蕴含的爱国精神、民本思想、求索精神、斗争奋进精神在新时代依旧具有历久弥新的重要价值,对于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以其"尚一统、求大同、重和谐、主生成"的有机整体主义和由此而生的"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的文化气质,铸就了多民族和合统一的中国格局。其中,"大一统"的逻辑起点所派生出来的诸多哲学理念和政治理念,如"天下一家、家国天下、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等,以一种不可触摸的精神形态辐射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根底,作为一种文化底质潜移默化于民族融合的整体进程,为新时期历史地看待民族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历史观提供了理论论证,并经由现代文明的合理转换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