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个人或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按国际贫困标准,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目前约折合2.5元人民币),大体相当于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900元人民币的水平,我国乡村目前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因此,做好农村低保工作,保障农村特困户家庭的基本生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按1196元的贫困标准测算,截至2009年底,我国尚有农村贫困人13359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1%。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确定的每日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贫困线,我国的贫困人口将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3.
此次扶贫标准的大幅提高,也反映了政府扶贫理念的跃升。众所周知,中国对贫困人口标准的确定,既不是国际通行标准,也不是相对贫困标准,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即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存的绝对贫困标准。此标准是国家统计局从1986年开始确定的,当年的贫困线是206元。  相似文献   

4.
半月大事     
《共产党人》2012,(4):34
宁夏:提高农村扶贫标准记者从自治区政府第110次常务会议上了解到,宁夏农村扶贫标准由现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调整为2300元,与国家扶贫标准一致。按照贫困程度,宁夏将贫困类型划分为生存型、温饱型和发展型三种。调整后的扶贫标准高于温饱型贫困线,既考虑到基本生存的需要,又考虑到部分发展的需要,与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一致。据了解,宁夏现行的扶贫标准是2008年确定的1350元,新扶贫标准的确定将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享受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来威宁自治县广大干部、群众"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扶贫之力、摘贫困之帽",把扶贫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最大的民生,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成功地闯出了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新路子。从2009年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53元增加到486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735元增加到17910元;按扶贫老标准24.3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按扶贫新标准47.42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减贫9.12万人。但横向比,全县发展基础差、欠账大,目前小康目标实现程度仅为63.9%;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12年人均GDP仅为1100美元左右;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一)贫困范围广泛,贫困标准不明确,缺乏基础数据按照2011年新扶贫标准,就是每天l美元即年收人2300元计算(世界银行的贫闲标准是1.25美元),估计贫困人数占农村人口的15%至18%之间,约为l亿人左右。现阶段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有:一是贫困人数的绝对规模还很庞大;二是贫困人口下降速度减缓,并时有反弹现象;三是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发展空间有限。另外,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甄别缺乏统一认同的标准。农村困难群众数量较大,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有着很大差距,实际操作时的认定非常困难。如果掌握不好,救助制度的实施就会偏离目标。  相似文献   

7.
纪顾问:2016年6月,财政部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会议费综合定额标准:一类会议上限为每人每天760元,二类会议上限为每人每天650元,三四类会议上限为每人每天550元。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8,(6):55-55
翁仕友等在4月14日《经济观察报》上撰文指出:一项由国务院扶贫办草拟的扶贫标准调整办法,将扶贫人口调整到人均年收入1300元以下人群,中国的贫困人口将由目前的4000万增加到8000万。这意味着,将有更多人从中国扶贫优惠政策中获益。1985年,中国确定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作为贫困线,此后根据物价指数,逐年微调。贫困线之下,还设置了收入更低的绝对贫困线。2008年,中国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6元~1067元。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4,(12):17-18
正贵州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贫穷与落后仍然是困扰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主要问题,尽管2013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66万人,有6个县、172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但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面貌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截至去年底,全省还有757万贫困人口,绝对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都居全国之首。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目前贵州省已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贫困研究中,主流的研究范式离不开这样的三部曲:认识贫困、度量贫困、消除贫困,我们仍然沿袭贫困研究的"老三篇"路径,试图从扶贫体制中挖掘出一些问题。认识贫困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贫困问题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贫困家庭的贫困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也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特点。帮助贫困家庭解决贫困问题,改善民生,使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家庭贫困出现的原因,贫困家庭的特点以及家庭扶贫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赵立雄 《求是》2012,(12):58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曲靖市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近年来,我们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攻点,以"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866"  相似文献   

13.
正以群众路线凝聚民心,夯实扶贫攻坚群众基础:作为国定贫困县,德江县扶贫攻坚工作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五大扶贫工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请问德江县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有哪些具体措施和亮点?张珍强:"三农问题"依然是贵州山区农业县同步小康面临的最艰巨问题和制约瓶颈,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2300元扶贫标准,德江农村贫困人  相似文献   

14.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政府主导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贫困地区农民劳动力素质迅速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选择了有效的发展路径.新时期新阶段在扶贫思路和对策上要有所创新:发扬兰考精神,战天斗地,改变贫困面貌;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差异化的扶贫政策;发展扶贫教育,提高科技文化水平;提标扩面,加大扶贫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支持;设立扶贫专项基金,支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  相似文献   

15.
"家门口建起'扶贫车间',打工方便多了,我既可以照顾年迈的母亲和生病的弟弟,又可以上班挣钱……"西畴县法斗乡新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兴友感慨地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文山州通过引进企业进村办"扶贫车间",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挣钱、管家两不误。多渠道建"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尽快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莫过于外出务工。  相似文献   

16.
3月21日上午,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蒙自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上指出:今年国家将扶贫标准调整为人均1196元,按照新标准,我省还有贫困人口555万人,占全国的13.9%,全国每7个贫困人口中就有一个云南人,到2020年,我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区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区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发展不足、贫困面大是我区的基本区情。根据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我区目前仍有101.5万贫困人口,占全区农村户籍人口的25.6%。作为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集中度最高的省区之一,扶贫标准的"升级"意味着我区扶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18.
中组部和中国残联共同开展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帮扶对象是全国农村地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残疾人家庭。到2015年,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帮扶10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稳定脱贫。帮扶家庭中符合最低生  相似文献   

19.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深刻阐释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一个地处黔西北高原偏远山区拥有140.32万人口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10年前发展不快、开发不力、开放不够是最大的县情,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人口达24.37万人(原扶贫标准1196元),贫困发生率达到22%;  相似文献   

20.
王荣平 《唯实》2015,(4):7-8
近年来,盐城市紧紧围绕年收入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脱贫目标,以提高扶贫标准、着力解决相对贫困,聚焦重点片区、着力开展整体帮扶为重点,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突出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市52.02万低收入人口,已脱贫25.13万人;省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