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年伊始,发行统计数字似乎并不那么“吉星商照”。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报纸总订数下降8%;期刊总订数下降10%。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目报、瞭塑周刊、半月谈等大报大刊的订数,一均在下降之列。不过,大报大刊的编辑们似乎并不吃惊,一切好象都在意料之中。至少全国报刊的收订总款额,与去年同期持平。有人说:订数下降,信号危险,不容忽视;也有人说:扩版调价,订数回落,不足为虑。  相似文献   

2.
苏北建湖县不少农民在今年订报季节到来时,自发联合出资订党报党刊,然后选定一家为集中阅报点,或是约定各自订阅不同的党报党刊,阅后再相互交流。农民合伙订阅报刊的做法很值得提倡。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主阵地,是传播科技和信息的桥梁。农民们通过订阅报刊,既可吃透党的富民政策,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又可增强快速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能力,实在可喜可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政策、科技和信息的渴求越来越迫切。虽然各村订了不少报刊,但那是为村组干部订的,农民们很少看到。再说阅报栏,提供的…  相似文献   

3.
又到了报刊征订季节,许多踊跃订报的好消息飘至案头—— 解放军某部近日作出一项规定,对今年立功嘉奖人员,除按《纪律条令》实施奖励外,给每人还增订一份自选报刊。 一家印刷厂在青工中开展“少抽一条烟,多订一份报”活动,一周内74名青工订阅报刊149份。 某街道居委会向所属住户发出倡议,家有5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子女要为老人订一份老年报、一份健康杂志,目前已有85%的家庭响应这一倡议。 还有单位将机关办公费、接待费减少15%,为职工办起了报刊阅览室,订阅报刊20余种,深受职工欢迎。 可见,订阅报刊已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瞭望》1993,(50)
这位读者所言极是。的确,报刊订得大多,以致大都连翻都来不及翻,且不说看了。如此,订了又有何用? 据悉,目前全国仅公开发行的报纸就有一千七百多种,刊物八个多种。这么大量的报刊,除了全国性的图书馆,出于馆藏需要可能会全订之外,无论哪  相似文献   

5.
谈社科资料室报刊选订与服务和教育作用的提高曲杰,曲颖在市场经济大潮日渐汹涌、思想文化领域日益活跃的今天,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体──报刊,对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越来越广泛而重要的服务和教育作用。社科资料室的报刊,其服务和教...  相似文献   

6.
编者寄语     
《瞭望》1989,(1)
本期《瞭望》出刊之日,我们已迎来了1989年。在此,谨祝读者们在新的一年里称心如意。 对于报纸、期刊,新的一年从一开始就是严峻的。纸张价格及其他费用的剧增,逼使报刊不得不大幅度提价,而报刊提价的直接报应便是销售数的锐减。 本着尽量减轻读者负担的原则,《瞭望》今年每期定价为0.70元,比去年上涨了0.20元。新的价格刚够支付出版这本杂志的各种费用。读者交付的订费,将全部物化在刊物之中。 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本刊今年的销售额虽也有下降,但比较而言,幅度不大,仍旧维持了较高的订数。这表明了读者对我们的信任  相似文献   

7.
进新 《瞭望》1996,(47)
笔者系为“报人”一员,每年进行报刊发行是必不可少,也是最让人劳神费力的一项工作。 往年报刊发行,笔者每至一地,均受到热情接待,好茶好烟,既而好饭,周到备至。待到主人大笔一挥签了餐费(一般300元以上)后,你再苦着脸说上正题,人家正色道:单位财务吃紧,报纸太多,只能拣紧要的订几份,容后与你电话联系。话是这么说,但对于“老发行”来说,这多半表明“没戏”了。 有钱吃饭,为何无钱订报?有人认为订阅报刊是浪费资金,管理报刊是一种麻烦,提起订阅报刊总是以经费紧、效益差堂皇挡之。深层次  相似文献   

8.
武吉龙的事迹,报刊多有宣传,人们似乎早已经熟悉了。但武吉龙成功的经验是不是也为更多的人理解了呢?一个农民的成功,实际上揭示了我们国营企业存在的多种弊端,发人深思;这位农民成功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这对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推进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很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年一度的发行季节,“报刊大战”硝烟四起.记者走访各地,大小单位,无不叫苦连天,面对即将光顾的征订兵团,心有余悸,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准备接待.在这场大战中,越是基层的单位,压力越大,从中央级的报刊,到省里、市里、县里,任务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杭州某个名牌街道,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来被视为“大户”,在“报刊大战”中理所当然不居人后.街道的不少干部反映说,每年发行季节,总有许多部门下文要求订阅这个那个的报刊.这些任务,虽然并非硬性规定,但完不成毕竟不好交代,“压力很大”.街道办公室彭主任说,这种事儿,上面压我们,我们再压下面,硬做工作,内心并不乐意,但没办法.他说,去年街道订了30多种报刊,花了7200多元,大都是各部门摊  相似文献   

10.
“昔日到江南,村村建新房; 今朝来江南,户户飘书香。” 不久前,一位作家来到锦绣江南的江苏省江阴市访问后,怀着激情在采访札记上写下了这首诗。 读书热,是江阴市农村继“建房热”之后出现的又一番新气象。 在这里,祖祖辈辈与书香翰墨无缘的农民开始建起了自己的书房。到今年5月底,全市已有3万多户农民家里都有一个书橱、两份报刊、300册以上的图书。  相似文献   

11.
惠而不费     
“为官一任,致富一方”,这是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从政心愿与目标。 但是,真要使一方百姓致富,仅有良好的心愿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下决心付诸于行动。但行动之中也大有文章可作:组织笔杆子,一二三、七八九地订措施、编经验,汲汲于登报刊、上电视是一种行动;不从百姓愿望出发,搞各种形式主义的劳民伤财的“花架子”,也是一种行动;从当地实情出发,不急功近利图虚名,扎扎实实打基  相似文献   

12.
1988年夏天,中央多家新闻媒介同时报道:地处沂蒙山区的临朐县举办了首届“农民时装模特大奖赛”,报名者达500余人。 紧接着,各家电台、报刊又报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小山沟走向大世界——临朐数百件年画代表中国赴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这个沂蒙山县的群众文化渐渐遐迩闻名。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1987年以来,临朐县发动全社会一起动手,实行财政投入与多  相似文献   

13.
王军 《瞭望》1995,(39)
在城市发行市场中,效益好、牌子响的大企业身价特高,众媒介争相“宠爱”.因为,在报刊经营者的眼里,效益好的大企业,囊中殷实,每年花一两百块钱订一份报纸,实在是九牛一毛.再加上大企业部门多、人多,要是企业领导够意思,广泛发动群众,每一个部门都订上一份,岂不更妙?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在众多新闻媒介主管的眼中理想的争取对象:该公司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的建筑企业,职工多达6000人,是北京市老牌建筑安装企业.近年来,公司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职工  相似文献   

14.
我们湖南,原来有一份《湖南农村报》,贴近乡土,亲和农民,受不少“泥腿子”朋友的喜爱。但不知何故,这份报纸变成了《家庭导报》,立足都市求发展去了。当地农民青睐的另一份报纸《湖南科技报》,改版推出的“生活版”,亦掉头瞄准城市读者群。难怪今年报刊征订时,有农民上邮局订报竟无从选择,连声慨叹:咱农民只剩半份报了。 农民这话掺杂些许埋怨情绪,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面向农村的报纸虽不是很多,但肯定不止“半份”,加上一些报刊的涉农报道、涉农栏目、涉农版面,至少,农村算不上被报纸“遗忘的角落”。然而,眼下一些报业…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90,(3)
据负责本刊发行工作的邮政部门统计,1990年《瞭望》在全国各地的发行量普遍上升,总订数比1989年增长10.3%。其中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省(市、区)为甘肃、新疆、广西、江西、宁夏、河南、北京、海南、黑龙江、安徽、四川、湖北和云南。绝对订数增加较多的省(市、区)有江西、河南、甘肃、广西、安徽、湖北、北京、四川、黑龙江和新疆,其中以江西和河南省增加的份数最多。江西省已成为按人口平均发行《瞭望》份数最多的省,这个省的南昌县和丰城县订数都超过一千份。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84,(43)
我国邮电通信事业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势的现状,已经到了令人焦虑的程度。这一点,人们已经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强烈地感受到了:电话数量少,而且常常打不通,老是令人气恼的“忙音”;服务网点稀,不少地方寄信、订报刊、打电报十分不便;各种计算机的数量正大量增  相似文献   

17.
据1998年3月2日《报刊文摘》报道,河南省许昌县的70多万农民有个引以自豪的“人民小会堂”,实实在在地显示了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例一,有个村的村主任提出,现在村里比过去富了,该建一个新办公楼了。可是村民代表们认为,孩子们还在危房里上课,应当先盖校舍。结果,村主任的建议被村代表全票否决,村里投资20多万元,很快建起一座崭新的教学大楼。例二,有的村民代表提出要为造纸厂买一套治污设备。有的代表认为花  相似文献   

18.
创办于1987年7月的《卫生政工研究》,在全国的刊物中,算是一颗新苗。但是,在短短的三年中,刊物的订数已从15000份增长到今天的两万多份,从大城市到边远的山区基层单位都有订阅。一份刊物能很快地拥有读者,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卫生政工研究》的许多文章严谨实在、言之有物,文风生动朴实,在编排技巧和精心制作标题上更是独具匠心。但是,她的  相似文献   

19.
江文胜,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只念过初中,谁能想到,几年时间他就有诸多文章在全国几十家报刊上闪亮登场。他成了作家,让人们刮目相看,惊叹不已。您想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吗?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们济济一堂,既有原来的党校系统期刊研究会的会员,也有新近参加的党校报刊的会员,尤其是还有这么多省级党校、副省级城市党校的常务副校长和副校长与会,表明这次会议不仅仅是我们党校报刊人的一次重大聚会,也是一个党校领导和报刊人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