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范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物所有制关系时写道:“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占有,是这种仅仅作为独立的个体劳动的必然结果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然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所有制的涵义按现行教材及通行的表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简称。《经济常识》中讲“所有制结构”,自然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实际上,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两个范畴的内涵,有着历史的演变过程。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二者的涵义是不一样的。马克思著作中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同义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的道德》、《哲学的贫困》等论著中,马克思不是把所有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简称,而是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同义语来使用的,即所有制一生产关系(包括生产…  相似文献   

3.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所有制的关系,剖析了分工与意识形态、阶级和国家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消灭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分工范畴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的研究又有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的研究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上去把握。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去探索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以分工与所有制发展状况的不同将整个人类历史分为五种所有制时期,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之后,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深入和对东方社会探讨,马克思又提出了资本主义之前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对其早期提出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前后两种资本主义之前的所有制形式所指的具体时期略有不同,但都是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研究的具体的体现,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两种所有制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交相呼应,共同成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这里所说的经济,在政治经济学辞典中被定义为“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或适应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而也是一切经济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一定地位和相互关系、一定的交换关系和一定的产品分配关系。所以,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它是区别迄今为止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特别强调所有…  相似文献   

6.
近期所有制研究若干论点采撷李玉兰,亦冬现将近期我国所有制研究中一些论点择要介绍如下,供读者研究参考。一、如何认识马克思的社会所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制度推翻以后的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称为“社会所有”,并将社会所有制与一般的公有制(公共所...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次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都要涉及所有制结构的变革,而所有制结构变革又必然引起社会利益的调整和变动,引起阶级、阶层的分化和重组。这种连锁性的结构变化问题,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变革的性质和社会发展模式。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们现在所谈的所有制结构,实际就是生产关系结构。很类似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讲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即列宁在《关  相似文献   

8.
薛俊强 《岭南学刊》2011,(2):120-126
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和中心线索。马克思关于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和研究都是围绕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展开.无论是经济层面上的社会所有制的奠基,还是政治层面上的国家的消亡,马克思最终的理论旨趣在于实现一个“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及其全面发展”这样的理想社会状态。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的最高社会理想和价值关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准确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视域形成及其内涵.是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及其理论实质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于生产力概念的理解直接制约着他对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的认识有两次质的飞跃,由此决定了他对社会经济形态的认识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1842——1844年) 马克思在早年任《莱茵报》主编时就开始涉猎经济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探讨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得出了“市民社会”是“原动力”和“人为基础”因而决定政治国家和法的结论。①此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研究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经济形态本质上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关系社会。三者的差异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和日耳曼所有制形式的同质性决定了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既有可能走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赶考“     
考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神圣而庄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讲,考场如战场,考试实乃命运之门,成败荣辱系于此。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赶考”路漫漫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  相似文献   

19.
魏欣 《理论月刊》2007,(6):51-53
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上的争辩,可以归为生存与存在的争辩。“existence”意味着生存,在萨特那里它形成了主题,而海德格尔的主题却是“being,”即存在。存在与生存的争辩将萨特与海德格尔区分开,揭示出了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实质是生存主义,而海德格尔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20.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