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分工使精神生产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精神生产的生产属性使精神劳动成为生产劳动;精神生产的社会属性,使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是精神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统一。精神生产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明,精神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
分工范畴的提出是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重要环节。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中介,分工与生产力及生产关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分工的物质性还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客观性,分工是人异化的根源,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消除分工。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 商品生产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东西。早在原始公社制度瓦解奴隶制度产生的时候,就有商品生产了。商品生产产生的历史前提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始公社制度后期,出现了社会分工。首先是畜牧业从农业当中独立出来,接着手工业也逐渐脱离农业而独立出来。社会分工,使劳动者的生产成为单方面的,但消费还是多方面的,因此,他们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分工体现着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及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人的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预设了某些基本形式的社会分工。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契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映现了人的发展由历史形态经现实形态走向未来形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分工体现着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及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人的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预设了某些基本形式的社会分工。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契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映现了人的发展由历史形态经现实形态走向未来形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6.
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而且还包括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问题时,不只是研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问题,而且还把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加以研究。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保持生产关系的根本属性不变,但决不是原版复制,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必须改革,代之以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仍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力的确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生产力要继续发展却遇到了多种多样的阻力。首先是生产关系里面有一些东西同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推动着新旧社会的代谢。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生产  相似文献   

9.
一、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问题关于生产力发展原动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生产关系变革论。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生产力的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捷克著名经济学家奥塔·银克曾认为“一定社会组织中只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是足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苏联哲学家康土坦丁诺夫认为:“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历史的出发点和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否则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侄梏。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作为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特定生产力基础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革。我国传统的“一大二公”模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被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因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中推动生产力发展○陈光林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基本力量。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分为多层次。但主要的系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相互联系的社会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分为多种层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多层次的状况。既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要适应落后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调整。任何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使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能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6.
游牧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以来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游牧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游牧社会的向前发展.而且成为了游牧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构成中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技术生产力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这三种生产力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属性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18.
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前面两节,我们说明了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分析一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  相似文献   

19.
顾海良 《前线》2015,(3):5-8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贯通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后来,列宁从方法论上强调,"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生产力理论的新阐释,深化了对当代中国"生产力的水平"的理解,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相似文献   

20.
一、“三个代表”体现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衡量某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步与否的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