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帛妍 《传承》2012,(5):94-95
传媒监督的具体行为常常是基于伸张社会正义的动机而作出的。传媒更多地是从社会公众的道德情感出发,以社会正义和道德捍卫者的形象论说和评价司法行为和司法过程。这种形式的道德立场通常与社会公众的情绪相吻合,在大多数情况下,传媒对司法问题的认识也是与现行法律相一致的,但对待这种传媒监督所带来的副作用的态度应该像对待药品一样。  相似文献   

2.
正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这是法治社会的普遍共识。"让不让座"更多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应该由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整个社会环境的文明风气来决定和养成,不宜以法律来强制,勿将道德义务视同法律义务。我国合同法第293条规定,客运合同自承运人向旅客交付客票时成立,承运人须履行按约定时间班次运输和安全运输等义务,法律并未赋予承运人在某种情况下有拒载  相似文献   

3.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以德治国"的实质是"社会正义"亟待生成和确立的问题.正义是道德的基础,没有正义基础就难以重建道德.所以,当今中国"以德治国"的关键就是确立社会正义原则,并以此建构社会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5.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6.
李春华 《人民论坛》2012,(22):48-49
道德迷局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  相似文献   

7.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特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所引起的道德的损害、损失和牺牲,即主要指正向的、合乎道德的、善的价值和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的损害、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道德后果。从道德价值的特征来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性、消极性、否定性的道德价值,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它不包含道德成本,它与道德成本成反比。它是对道德滑坡的深化认识,道德滑坡则是反映道德代价的一种表层形态。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的养成中 ,最困难的环节有两个 ,一是社会道德进入个体道德境界的过程 ,即道德教育效果的真正体现 ;二是个体道德修养中一定的道德信念如何始终坚持不懈 ,养成习惯。在第一个问题上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道德意识的传输过程中 ,各种外在因素及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 ,道德个体在接受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一些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 ,造成道德意识的变形和传播效果的降低。在第二个问题上 ,由于道德个体已有的道德认识在进入现实的道德实践时 ,往往要面临利益上的让度甚至牺牲 ,也会形成各种心理上的复杂反应 ,导致…  相似文献   

10.
吴灿新 《岭南学刊》2014,(1):117-122
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特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所引起的道德的损害、损失和牺牲,即主要指正向的、舍乎道德的、善的价值和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的损害、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道德后果。从道德价值的特征来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性、消极性、否定性的道德价值,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它不包含道德成本,它与道德成本成反比。它是对道德滑坡的深化认识,道德滑坡则是反映道德代价的一种表层形态。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恐怖主义>一文从一个不能成立的前提假设出发,构造了名日"道德恐怖主义"的"假想敌",根源在于对道德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有偏差.它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片面强调人性,没能认识到道德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规范系统,否定了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道德范畴存在的必要性,表现出一种"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且将道德运行的正常机制视为"非常态",否认了民间自发的道德生机的正当性.道德在社会中有其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价值,当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反恐",而是反对中国社会陷入到普遍的道德贫困.  相似文献   

12.
弘扬传统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相对应,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冢庭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自律的能力,也是一种自我的强制,还是一种普遍的渗透力,更是一种超越能力。提升道德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档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道德的建设与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社会道德底线屡遭冲击,甚至出现道德被抽空的局面.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道德观,面对社会道德的混乱与破坏,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比较上的主体优势与资源优势,能够对社会道德的重塑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戚卫红  陈延斌 《求索》2011,(8):104-106
"道德场"是借助物理学中的场思维研究道德问题得出的新概念。道德场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由道德场源、道德场实体、道德场力、道德场特殊因子构成。道德场格局的再造是组织与自组织的动态过程,道德场既有可叠加性、延迟性等场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主动性、历史性和影响广泛性等特殊属性。道德场的提出为我们分析社会道德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公民道德养成中的"双向互动"效应,更能起到健全人格、张扬个性、塑造完整生命之社会道德功效。  相似文献   

16.
在编辑工作中,选择社会道德中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地位,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并自觉地按照编辑道德要求办事,是编辑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分析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制约因素和固有矛盾,并揭示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对提高编辑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建华  蒋林峰 《求索》2012,(1):92-94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多途径选择过程,而社会道德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创新社会管理的道德意义在于实现社会正义、建设生态文明和提升公民道德;我国有较为完备的道德文化体系和丰富的道德治理经验,这为创新社会管理奠定了道德基础;基于道德建设的社会管理创新应注重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健全道德文化引导机制、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杨星 《政协天地》2008,(Z1):84-84
作为一个学者,朱子一生讲学著述,以传播道学为己任;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朱子对现实政治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的朱子,道学家所天生具有的那种强烈社会使命感,促使朱子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封建社会道德礼制失序的情况下,积极投身于重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工作当中。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农村"空心化"的表征愈发明显,农村逐渐步入"无主体熟人社会"。面对"舆论失灵"呼唤道德舆论新生态,"‘面子’贬值"期待道德序参量,"社会资本流散"需要道德契约化的境遇诉求,需要"自组织"发挥趣缘性、自治性、扁平性、灵活性等优势进行"补位"。当下,部分省市农村"道德评议会"的实践、探索,为"无主体熟人社会"中农民道德主体性的重塑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自组织"范式:即建构内聚与耦合的"双重"自组织体制,交叠制度与社会的"双重"自组织资本,形塑公意与博弈的"双重"自组织规范,衍化扬善与谴恶的"双重"自组织话语。  相似文献   

20.
张卫国 《新东方》2002,11(4):32-36
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成本现象,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的紧密联系。没有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道德“自觉”,就不可能有高尚的文化,也不可能有健康的市场经济。正确地对待和运用道德成本,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