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宋伟 《中国公证》2010,(2):25-27
一、保全证据公证的先天优势 预防性保全证据公证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获取并保全电子证据。是保全证据公证的一种。目前,关于计算机取证尚无统一定义.计算机取证方面著名专家和权威人士Judd Robbins对计算机取证做如下界定:“计算机取证不过是将计算机调查和分析技术应用于对潜在的、有法律效力的证据的确定和获取。”取证专家Reith Clint Mark认为计算机取证是“从计算机中发现证据的技术和工具”。  相似文献   

2.
董健 《科技与法律》2008,(6):85-88,93
计算机犯罪中的证据可以看作是传统证据内容与电子化表现形式的统一。在计算机犯罪证据取证过程中存在着关键证据获取、合理取证、证据综合提取、证据保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电子证据取证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犯罪现象日益突出,数字证据作为一种新型证据形式成为打击计算机犯罪的重要手段,由此发展而来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计算机取证学。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的研究现状,讨论了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相关民事证据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虽然规定了当事人自己举证和法院依职权取证等两种取证方式,且我国民事相关法律对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制度都有一定的规定,但与美国证据开示制度相比,在取证制度上我国仍有许多的不足和有待改善之处。本文目的在于对我国取证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以及通过研究美国的证据开示制度,提出对我国取证制度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杜威  彭建新  杨奕琦 《政法学刊》2011,28(6):113-11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为了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完善网络电子证据立法基础,取证技术专家不仅要研究网络取证相关技术,同时还必须对网络反取证技术充分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反取证技术来促进取证技术的提高,这样才能在网络取证过程中拓宽思路,提高获取有效证据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金春锋 《法制与社会》2013,(31):128-129
网络时代,计算机日益普及,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网络名誉侵权案件也屡屡发生,并且给当事人的身心带来很大影响和创伤.但是鉴于网络名誉侵权的特殊性,受害人在取证调查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依靠传统的取证方法又难以实现名誉权的保护.结合传统的取证方法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原理,特别是针对电子取证,对主机电子证据保全,恢复和分析,能够有效的维护公民的名誉权.因此电子取证技术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计算机犯罪侦察中关于取证以及证据的确认过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计算机犯罪中取证规范化的步骤。  相似文献   

8.
由于目前计算机专业取证人员数量的不足,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于现场中正处于运行状态的计算机大多采用“二步式”取证的方式来搜集数字证据。即先由侦查人员对涉案计算机实施关机分离和保全。尔后再移交专业机构进行数字证据司法鉴定。这种方式虽然保障了数字证据的原始性和证明力。但无形之中造成了存储在RAM中的“易挥发”数据以及其他形式的潜在数字证据的丢失。而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这些“易挥发数据”可以为案件的侦破提供重要线索和潜在的数字证据。因此通过对侦查人员的专业培训.实现“易挥发数据”的现场动态获取和合理保全对数字案件侦查取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新民事诉讼司法解释已将计算机数据资料列为一种法定证据形式.作为一种新型证据,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存在显著差异,对传统证据法提出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新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着重讨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取证规则和举证责任问题,提出电子证据在我国司法实践层面和立法层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强制措施适用条件更加严格等针对非法取证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如何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合法有效地取得证据是当前职务犯罪侦查机关亟待破解的难题。鉴于此,有必要建立职务犯罪侦查强制取证制度,增强职务犯罪侦查机关的侦查能力和取证能力,从而确保打击职务犯罪工作更加有效和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非法取证问题日益凸显,五部委在2010年5月31日出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其中通过规定非法证据的无证明能力来遏制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行为.但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由于具有事后性,对被取证人权益造成的侵害难以及时有效地补救.因此,在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同时,还应当构建一套非法取证的事前防范过程.这样才能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配套,构建一套完备的非法证据遏制体系.本文拟通过对刑事案件侦查中预防控制非法取证的重要性、非法取证预防和控制工作实施的现状以及对预防控制非法取证体系的构想等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对公安侦查部门在以后的刑事案件侦查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赵冬 《刑事技术》2005,(6):38-40
随着计算机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之后,计算机犯罪也以网络入侵、网络诈骗、网络盗窃和盗用知识产权等各种形式出现。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关键是如何将犯罪者留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中的“电子痕迹”作为有效的诉讼证据提供给法庭,以便将犯罪者绳之以法,成为目前人们研究、关注及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这即是计算机电子证据取证技术。它是取证技术人员使用软件和工具,全面地检查计算机系统,以提取有关计算机犯罪的电子证据,并对该证据进行的确定、收集、保护、分析、归档以及法庭出示的过程。1电子证据的特点计算机电子…  相似文献   

13.
证据是链接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纽带,案件能否得到公正处理与证据息息相关.在实践中,由于公安机关经常出现取证“瑕疵”而导致案件证据无法认定,进而影响案件的有效处理.基于各种原因所限,检察机关对侦查取证的监督经常成为检察机关日常办案的“附属品”.为此,我们对取证“瑕疵”的种种样态进行实证分析,剖析监督侦查取证的困难所在,并且结合当前检察工作,从机制层面对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侦查取证监督关系进行建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所谓秘密取证,是指公安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采取秘密的方式收集刑事证据,做到正确及时地揭露、证实犯罪和保障无辜的一种活动.取证到底应该公开进行还是秘密进行,由于法无明文规定,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为此,笔者也想从刑事证据理论上谈一点看法. 秘密取证的合理性刑事证据理论来源于司法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法律对取证到底能否秘密进行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以司法实践来检验.从司法实践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秘密取证是符合刑事证据理论要求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第一,秘密取证有利于对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因为任何证据材料都可能有真有假,或者真真假假.而各种刑事证据材料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自己证明自己,而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日渐凸显.如何获取计算机犯罪的相关电子数据证据,有效打击计算机犯罪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BitSure I 电子证据勘验取证系统创新地实现了电子数据提取过程强审计技术,为计算机犯罪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该系统已获得公安部科技创新计划资金支持,并顺利通过了验收.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中,网络电子证据的取证、认证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本案例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性特点和公证取证特点的分析,充分运用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并将二者结合后所形成的证据采用优势证据规则进行权衡,认真论证,最后慎重地认证并得出裁判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刘琴 《法制与社会》2013,(25):182-184,194
计算机取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证明力的问题是电子证据最受质疑的一个方面,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规范取证过程。本文从技术和法律规制,标准化草案和立法现状多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国际领域在规范取证过程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由此希望能对我国的计算机取证的规范化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得益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取证目前已在我国悄然兴起,其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静态取证证据获取能力之不足,但由于适用环境条件不成熟,仿真取证的司法应用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有鉴于此,从技术、法律和程序三个方面分析了仿真取证司法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仿真取证的法律、技术和程序标准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构思。  相似文献   

19.
电子证据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列为法定证据种类的时间相对较短,我国司法机关对此的取证工作由于缺少实践经验还不成熟不完备,当下无论从立法方面、组织机构、司法人员、取证流程等方面都缺乏合理的规范,这无疑会削弱电子证据的证明力.有鉴于此,完善电子证据取证的相关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应着力从立法、司法方面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对预防和打击这方面的犯罪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远程取证是指权利人通过使用Telnet命令远程访问被告服务器,通过相关命令检测远程服务器中是否使用权利人享有著作权的计算机软件.对于Telnet远程取证的法律效力,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相反的认识,质疑者认为:虽然Telnet协议可以帮助网络用户实现对特定服务器的远程访问,但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使用Telnet指令所获得的代码与被检测服务器的软件并不具有一一对应性;以此作为侵权证据的证明力较弱,未达到“高度可能性”的证明标准,不足以证明被告服务器事实上存有涉案软件的复制件.支持者认为:原告通过公证的远程取证信息作为侵权初步证据能够证明被告在其服务器上安装使用涉案的计算机软件;在被告没有其它有效反驳证据时,可以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解决上述困境的出路在于厘清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中远程取证的法律效力,合理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