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胡建华 《前沿》2010,(15):172-176
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加强乌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制保障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乌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制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建议宜从加强乌江流域地区生态环境的立法、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生态环境的执法和司法等方面来切实加强乌江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以期实现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及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国西南边陲的乌江流域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了众多内迁机构、学校和难民逃亡入迁的首选之所。伴随各种机关企业、学术团体、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四面八方的商人和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不期而至,这不仅打破了乌江流域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宁静,直接冲击了当地由来已久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导致了乌江流域地区外来人口的激增,并大力推动了当地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乌江流域地域广阔,杂居着近五十个民族.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为大义为重的家国争谐观、和平共处的民族和谐观、古今一体的历史和谐观、合一共存的天人和谐观和一脉共存的灵肉和谐观.  相似文献   

4.
王川 《思想战线》2006,32(5):90-95
近代以来,回族、汉族、纳西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移民先后迁居昌都地区,成为该地区的历史移民。昌都地区移民与当地土著间的族际婚姻较之西藏其他地区多,这些非藏族移民的迁入,将各民族文化植入昌都,使之成为藏彝走廊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众多民族活动的舞台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枢纽,文化面貌显现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5.
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对其历史上重大事件及活动的一种选择性纪念和记录。民间传说是民族记忆的形式之一,在社会中有着深刻的根基,是一段时期内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集中反映。乌江流域的土司传说是区域内民族起源、迁徙、战争、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性记录,是广大民族群众对他们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点所在,具有民族记忆的一般特征和乌江流域特有的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6.
卢倩 《淮海论坛》2013,(4):18-20,11
我国有大量的工程项目位于多民族地区,在因工程项目而搬迁的移民中,少数民族移民占相当比重。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工程移民尽管是一项经济性活动.但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局限于经济行为.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复杂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田华银 《前沿》2010,(18):195-197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我们根据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理论透视分析认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渗透了朴素自然生态理念,即天地人一体的整体理念,强调人的特殊价值和主体性地位,认可并尊重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理念。这些以宗教信仰为载体的自然理念,对于研究乌江流域的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民族地区自发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自发移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户个体或家庭特征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自发移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同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宣传的过度和建设的"缺位",最后提出了民族地区自发移民集聚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解决自发移民户籍建立平等发展的基础,以及把劳动力转移和培育适宜产业作为自发移民社区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汤锋旺 《理论月刊》2013,(2):92-96,131
随着华人移民不断迁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与当地民族的社会经济交往不断扩大。然而白澳政策的确立使得华人与当地民族的融合进程受阻,华人与当地民族在各方面产生碰撞与冲突,冲突与融合并存成为此时澳大利亚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民族交往当中冲突与融合并存的历史经验成为了澳洲华人整合华人社会以适应澳洲主流社会的资源,被动调适抑或主动融合则皆是澳洲华人社会融入本地社会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呢?一、优化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结构要立足培养民族干部和本地干部,积极选派和引进外地干部。民族地区要牢固树立汉族干部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离不开汉族干部,各少数民族干部之间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民族地区干部工作要服务和服从于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以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作为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因此,民族地区干部…  相似文献   

11.
土兵是以耕种土司占有的兵田为生、以向土司服兵役换取田地耕种权并依附于土司的农奴。可按地域、民族和职任划分为不同类型。乌江流域土兵具有数量的随意性、产生的家族性、训练的纪律性、征调的频繁性等特点。土兵具有平叛、抗倭、保境安民、援辽、"征贼"及参与仇杀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台湾少数民族特有的酒文化现象 ,不仅彰显了其浓厚的文化习俗特色 ,显示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 ,同时也反映了移民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汉番共同开发台湾的历史业绩。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维护之文化剖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乌江中上游、清水江流域、麻山石漠化山区三个地区的民族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证明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进而指出生态维护的内容分为泛化生态维护和具体生态维护两个方面,二者内容和对策理当有别。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或凭借文化要素嫁接建构起来的族内文化要素制衡,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4.
对“封堵高考移民”事件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移民"现象由来已久,引发许多社会问题.2003年高考前夕,各地纷纷出台封堵"高考移民"的政策,造成很大社会影响.社会各界人士发表的看法仅是从教育政策的视角出发的.文章从宪法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层法理思考,并探讨此次事件所揭示出的在我国宪政与公民权利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贵州彝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来历已久。“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的乌蒙山和北盘江、乌江“一山两水”彝族调查有百余万字成果 ,极大地丰富了贵州彝族社会历史的田野调查资料 ,推动了贵州彝学的调查与研究 ;得益于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科研活动的经验启示 ,贵州省彝学研究会成立以后 ,贵州彝学调查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谷更有 《思想战线》2001,27(5):123-127
唐代内河航运发达,素有"汪河帝国"之誉.便利的水运条件带来水上商业的繁荣,船商因而得以发展壮大.就其地域而言,船商的发展是以淮河为界,北不如南,且南方船商又多以沿河城镇和江南、岭南的山地、丘陵地区为主.唐代船商按其活动范围大致可分为跨域性船商、区域性船商和地方性船商三类.跨域性船商是船商中最富有的阶层;区域性船商和地方性船商,多以城镇和草市为中心,对繁荣地方经济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北内陆河流域历史生态问题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经历了自然因子为主和社会因子为主的不同时期。现在面临生态恶化、生态危机等问题主要是人为因子 ,特别是农耕过度发展造成的。所以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位内陆河流域的开发问题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丽江古城纳西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福泉 《思想战线》2005,31(2):48-53
自明代以来, 一批又一批的汉族移民定居古城, 陆续接受了纳西人的语言、服饰及生活习俗, 同时也将内地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带入了纳西古城。在历史的进程中,藏、白等民族也有不少人定居古城, 与纳西人通婚。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互补, 使这座古城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成为一个突出体现了中华各个民族“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典型社区。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浙江温州人似一匹匹商业黑马,迅速活跃在世界各地。就美国纽约而言,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人不足5万,现在已达10余万之众。他们不仅在纽约形成了温州社区,而且还克服了身处异国的种种障碍,奠定了生活和事业的基础。纽约的温州人社团和商业活动都异常活跃。温州人是纽约地区近50万华人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为现代纽约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已进入美国富裕的精英阶层,更多的人则跻身于美国中产阶级队伍,还有一部分人刚刚进步,行进在艰苦奋争的历程中。  相似文献   

20.
傅尔基 《中国发展》2012,12(2):74-84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经济、全球首位型城市经济,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贯穿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海外华侨华人推动下,尤其是海外华侨华人新一代、由海外留学人员和投资移民等构成的新华侨华人推动下,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已经转型投资高新产业、扩展跨国经营和依靠人才创新,并正在加速转型。海外华侨华人将是推动上海改革开放30年后向创新型、全球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先锋队和重要力量。创新引导、鼓励和支持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促进上海向创新型、全球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上海"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力量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