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国史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专门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党史国史记录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觉醒到不断实现的社会发展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开创了发展道路;学习党史国史,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2.
在试图还原一种多元化文学史观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重估中,应该把发生在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审视、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历史特征: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启蒙,促使少数民族产生并发展了成熟的现代作家文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又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影响和丰富了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吴端 《青年探索》2013,(2):79-86
中国的制度社会与民间社会的两重世界提供了培育公共幸福这一社会正义思想的土壤。儒学的民众化加速了作为古代知识分子“士”、近代的知识分子、近现代的“青年”的形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人的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进程,以及人对社会正义和公共幸福的自觉地提高与飞跃。从古代和中世的“士”到近代青年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是社会公共性在多元时间中的扩展和推进。因此,理解儒学民众化的发展,是认识青年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批判和解构,更需要一种诠释与重建,需要超越时代与传统进行对话和创新,从历史意义中发现我们今天存在的意义,只有全面深入地探讨,才能把传统的资源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新式传媒的崛起构成了使现代知识分子形成的制度性媒介之一。通过大众传媒和知识分子的关联,基于公共传媒所营造的思想环境演变,以及随之展现的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变化,来审视知识分子在20世纪大时代变动下三含阶段的不同境遇,以此解析20世纪中国精英的流变及其和大众的关系。精英从高高在上的思想启蒙者到大众时代成为“多余人”,再到市场经济时代与大众平行互动的“媒介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与所处的思想环境有巨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作为构成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素之一,确定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和要求,内涵深刻,富有新意。反映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对文化发展与党的先进性之间的本质联系的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要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相似文献   

6.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余英时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近现代具有“批判的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史上自孔子以来的“士”则大致相当于西方学人所刻画的近现代“知识分子”,仅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不治而议论、修己以敬等具体表现。余先生在中西方比较中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及其文化传统,从而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维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猛烈冲击下,中国城市大众心态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由“重权”的“官本位”转向“重钱”和“重技术”等多向选择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统治在中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文化,这种思想文化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仍然比较流行。那时,中国人把“做官”和“升官”视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惟一途径,至于知识分子、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人们眼里不过是些无权无势的“工具”。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重奖在科学研究技术…  相似文献   

9.
周建新 《求索》2013,(10):158-160
庞德对世界文学经典的崇敬和他对人类文明的责任感使他从年轻时候起就主张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复活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恒定不变的“特质”或“基本价值”。以应对现代商业社会中文学和文明的危机,促进文艺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健康发展。庞德的文艺复兴思想体现了他对文学本质的真知灼见和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札记》中的《礼运》篇,有一段关于所谓“大道施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情景的描述。尽管它是藉古代传说而附会的一种社会理想,但是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的先进思想家,成为他们为解救人类社会苦难而热烈向往以至追求的最高目标。现代史学界,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与其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社会思想优良传统的“大同”理想,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个内在因素。本文意在简要回顾一下这种关系,以有助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奋斗不息。“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列宁说过:“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阶级社会,出现过发达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阶级的产生和剥削形式的更替,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小康社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小康思想启蒙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上下几千年 ,中国历代思想家、仁人贤达曾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 ,赋予它很多思想内涵 ,中国人的“小康”情结就这样琥珀般地凝固在历史中。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 2 0世纪 70年代末 ,伟大的思想家邓小平 ,衍承中国“小康”一词 ,设计了中国现代“小康”社会 ,这就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康之路之发轫。 2 0年如一瞬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春江放舟 ,成功地实现了小康社会“三步走”的“第二步” ,即总体小康水平。如果说中国现代化小康社会是一部雄伟的史诗 ,那么现时的总体小康水平还只是一个精彩的开篇 ,“中国现在是一部全速运转的经济发电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创新家江泽民同志在实现“第三步”之间 ,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新“三步走”是对原“三步走”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是一个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战略杰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过去的 2 0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现在伟大的中国人民 ,有 2 0年来成功发展的经验 ;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针 ;有十六大确立的正确的发展思路。“聚精会神  相似文献   

12.
香港问题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现代化,在我国学术界,也有人称作“近代化”,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意思,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它是自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共同历史进程,西方国家率先开始了这~历史进程,并把世界其他国家迅速卷入进来。具有悠久文明的古老中国也不例外,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逼之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被动地打开国门,艰难地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富强,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而香港的割让与回归,恰恰与这一历史进程相伴随,它的被割让,反映…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了!它既是反帝爱国运动,又是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它涉及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是思想、观念领域振聋发聩而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启蒙。所谓文化启蒙,实质上是把“人”从神权至上的中世纪或君权无边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把“人”交还给“人”自身,剥去强加在“人”身上的一系列扭曲人性的文化观念,在显现人性自然的同时彻底背叛神权文化和君权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这样的文化启蒙运动。它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是划时代的,在世界现代史上也是少见的。它终于使…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相比国内积极关注质量提升的硬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提升中国的文化力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5.
一文化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规定着人们的生存发展模式,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在整个世界所处的实际状况和地位。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文化开创了中国文化新生的契机,当代先进文化则开辟了一条新时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发展道路。在世纪之交,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握现在及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忠实代表。面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业的开端。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讲,是具有以下五种基本特征的文化:一是主导性文化。文化就其广义而言,包含物质形态的文化和精神形态的文化。我们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文化。代表先进文化,首先表现为掌握思想文化的主导方向。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也呈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态势。中国文化是固守传统,还是听任“西化”?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一批先知先觉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当初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时,把...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文学是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任何一次重大社会文化的转型,都是伴随着传播工具的革新而向前发展的.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就经历了言文疏离的士大夫文化、言文合一的现代知识分子文化,即精英文化,直至今天的大众文化三种形态.每种文化都体现了当时文明发展的趋势,具有现实的人文意义,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梳理唐文标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思想路径,试图揭开唐文标在两岸文学、文化史上被遮蔽的先锋作用。从1960年代的“寻根”“回归现实”,到1970年代的“文以载道”“重建桃花源”,再到1980年代的“集体救赎”“伦理重建”,唐文标始终是台湾文学与现代文化敏锐的研究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通过重新认识唐文标,我们得以重估保钓的精神遗产,重新认识台湾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中走过的歧路和迄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唐文标晚年从台湾民变史和中国戏剧史中看到建立适应时代的伦理秩序和文化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际是尝试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提出人的困境的解方。他一生的创作,正是实践自己“道”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国家主流文化形态,它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曾在“礼”的氛围中熏习了数千年,至近现代则爆发了激烈的毁弃礼教的思想运动。“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近10余年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物质财富有效地增长和积累,为“礼仪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然而,时下“礼仪文化”的种种现象,既给人以喜,又给人以忧。就象有人指出的,“仓廪实而不知礼节”也是很常见的。因而我们有必要从正面提出“重建礼仪之邦”,以此唤起一种自觉的意识,陶铸一种自觉的行为;并通过理论上的探讨,来引导当代“礼仪文化”的健康发展,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重建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变迁,"人文精神"的内涵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从"人文精神"的恢复到"新人文精神"的建构,是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精神走向,它既是文学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亦是文学回归文学本体的成果。从人的寻找、发现到人格的张扬、重铸,再到国民素质的塑造、提升,新人文精神对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人格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