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亮 《中国保安》2004,(24):22-24
十来岁,对城市的孩子来说,是个无忧无虑的年龄,是个沐浴知识的时光,是个对未来充满遐想的阶段。但是,对农村的孩子呢?“渴望、彷徨、恐惧”似乎成了他们一部分人的心声。从繁华的都市到卫星城镇,到处都有这么一群忙碌的身影:搞建筑、做保洁、捡破烂……他们承担了城里人最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苦活,他们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的农民打工一族,被人们约定俗成为“农民工”,或是“民工”。作为都市人,我们看到的多是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的艰辛与无奈,却少有人关注他们正在棚户区无所事事的“失学子女”。如果你…  相似文献   

2.
山东来京打工的小王,沉默了许久,阴沉地冒出一句话:“我恨城里人!”在上海火车站,一位居民讲:“这么多乡下人进城,总不是好事。”面对此现象,一个根是乡下人的城里人在思索——  相似文献   

3.
象牙塔中的“编书热”□陈坤90年代,改革开放的洪流漫过了高等学府的高墙,冲击着大学校园的宁静。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学生,从潮湿的梦境中睁开疲倦的眼睛时,视线立刻被色彩斑斓的经济大潮所包围。在大学生的“第二职业”中,与“打工热”、“经商潮”相比,写书、编书的“写书族”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笔者作为“族”中一员,想就这一现象,撩开“族”人的心扉,作一次全方位的透视。一个多彩的“金字塔”透过大学生“打工热”、“经商潮”、我们会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是靠出卖自己本来就不强壮和有限的体力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时间一长,这种简单机械化的“打工”和小打小闹的“经商”,他们似乎觉得太累太烦,转而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来“玩上一把”。为此,部分大学生纷纷弃商从文,独辟蹊径,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独树一帜。纵向看,“写书族”的成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高年级居多。据笔者调查,北京市某大学的一个文科系,按平均每班45人算,每一学期,最少有10%的同学参与写书或编书,最多的竟达90%。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写书族”中,独领风骚,名利双收。有的每学期最少参与写或编过1本书,最多的参与写过或编过3到4本书。按字  相似文献   

4.
新语     
《小康》2009,(12):16-16
脱光族 这群想在“11.11”光棍节前“脱光”上岸远离光棍的人被称为脱光族。他们会在这一天前展开一系列活动,或寻友,或征婚,或发布单身宣言,他们在网上结成团队相互出主意,帮大家尽快脱离光棍生活。脱光族中不仅有男士,众多剩女也加入其中。从要嫁“猪八戒”到嫁“经济适用男”,再到新标准“嫁人就嫁灰太狼”。单身男女的择偶标准,再度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资每个月仅有七八百元,但他们将奉献爱心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每当人们有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无私地伸出援手,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只求奉献,不求回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当代“深圳打工人”的高尚道德情怀。这个群体就是在当地传为佳话、备受社会各界赞誉的“爱心一族”全体会员——深圳市宝安区保安服务公司沙井分公司近5000余人的保安(巡防)队员。  相似文献   

6.
方静  王青 《前沿》2008,(1):211-214
沈从文一生坚持强调自己的“乡下人”身份,这是沈从文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早期的湘西世界中,他着力表现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力和自由的精神状态;沈从文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的异化进行深刻反思;而到3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又从集中于对乡村的写实,走向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拯救民族的思考,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廖艳云 《今日广西》2008,(15):11-13
下班后,他们匆匆离开办公室,进入另外一种工作状态;他们常常没有周末,也没有其他节假日,整天运行在两条工作轨迹之上。他们,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兼职族。他们大都有“一技之长”,在做完本职工作的同时。明里暗里也不忘找点花头。赚些“外块”;或是为了满足个人爱好,寻找生活乐趣。  相似文献   

8.
关玉国 《现代领导》2004,(10):27-27
现代的都市人,崇尚的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大家知道,公园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心中最后一片净土,一个最理想的休憩场所,那么公园是否真正如人们所愿望的完全“绿色”了呢?  相似文献   

9.
<正> 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为工作忙碌、为家庭操劳。长期的紧张、焦虑、压力,使人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好在现代人学会了善待自己,他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寻觅生活的另一种乐趣。于是,在各式各样能帮人“减压”的“吧”里,“泡吧族”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东方 《两岸关系》2002,(9):35-36
假期打工挣钱,是全世界学生通例。在刚过去的暑假里,台湾大学生也“各尽所能”或“各显其能”,在职业场里品尝一番酸甜苦辣。 学生打工的变迁也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台湾大学生打工的主流“工种”虽然还是做家教、在超级市场大喊“欢迎光临”、在餐厅端盘子、沿街发广告页和上门推销图书等  相似文献   

11.
报载,辽宁抚顺市前不久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人才集市。入驻市场的招聘主体是市郊乡镇企业,而应聘主体则是城里的下岗专业人才。农民跑进城来选人才,多少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似乎悖于常规。然而,这一主体换位现象却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城市里的下岗人才积极受聘于乡镇企业,集市异常火爆,有1千余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不难想象,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城乡差别”是根深蒂固的。在人们的意识中,城里人要比乡下人生活更有品味、工作更有规律,人的素质、才学也就更有档次。城里人招聘乡下人是天经地义,乡下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优裕的生活。尽管他们住着豪宅、开着轿车、穿着名牌,然而,他们在银行却是“零存款”。非但如此,他们还欠着银行的一大笔贷款。这就是现代都市中新的一族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要娶一个满意的新娘,至少要准备2万元,而在外打工期间找一位姑娘做老婆,便可节省一大笔钱。我和丽谈朋友、同居,就是想‘生米煮成熟饭’,至于是否美满,那是以后的事。”一名带着女友从广东回赣南老家过春节的男青年坦率地对笔者说。 “我长年在外打工,只有每年春节7天假期回家,厂里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又没时间找男朋友,只好委托父母寻找婆家。”一位25岁的女青年说,“今年春节回家,我准备结婚,新郎也是一位长期在外打工的青年,我们把这种婚姻叫作‘快速婚姻’……” 改革开放:使得大部分农村青年离开世居的村庄,分赴全国各大中城市和乡镇。这些打工青年,由于长期在外打工,很少有与异性朋友交往的机会和环境,于是,他们要么在工友中寻找伴侣,要么在假期中匆忙结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否认有许多打工青年人都找上了如意伴侣,但是,也有不少的“打工婚姻”,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的差异,或因了解不够,结果酿出了令人心酸的“苦水婚姻”。 近期,笔者对30位打工女青年的婚姻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打工女青年的婚姻现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潇洒闯天下     
不知何时,中国“象牙塔”里悄然诞生了“不就业”一族。这些“天之骄子”不再像以往的大学生那样,死死抱定等待分配的信条不放,而是主动放弃“铁饭碗”,按自己的择职意愿到科技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打工,靠自己的实力拼“白领”,甚至“金领”。2000年春,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吉林等地多所高校调查时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对“不就业族”给予肯定,并期望国家加快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使自己毕业后能融人这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这些“知识流浪儿”进入社会后就业是否顺利?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 宁夏“妹妹花”拼死考研…  相似文献   

15.
天之骄子赶大潮──当代大学生“打工热”透视赵金庆有人说,大学校园是改革的晴雨表,如果这样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我们透过大学校园看到了整个社会的骚动。“打工”一词,最近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一个时髦的词语。成千上万的学子们,从校园流向企业、商店、个体户的摊点,汇入蔚为状观的“打工大军”。1992年7月,北京崇文区开办“三替公司”,专聘大学生,消息传出,上万人应聘,录取了5000人。王府井麦当劳招收小时工,20000人报名,其中三分之一是在校大学生。“打工”,就象是投进平静的校园里的一枚石子,立刻激起千重波澜。赞扬者为之叫好,拍手称快;反对者惊呼学风日下,文心不古;旁观者袖拢双手,静观“打工热”能热到什么温度。笔者作为大学生族的一员,试图绕到“打工热”背后,揭开当代天之骄子的心扉,对这一社会现象做一次透视,并分析其成败得失。(一)1.经济大潮冲决校园的堤围在当今,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世外桃园,经济大潮必然冲击大学这一坚固的堤围。一时,大学生中涌现出了“打工族”,他们在大潮中,搏风击浪,俨然成了令人羡慕的弄潮儿。这次经济浪潮来势汹猛,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冲击是空前的,怎样才能确立自我、实现自我呢?金钱,这个人们过去羞于启齿的  相似文献   

16.
一群怪异的学生大约从两年前开始,在台北市喧闹繁华的地方,人们常常见到打扮得古里古怪的青少年男女,他们或成群结伙喧笑着走进美国式速食店,或驾驶着摩托车风驰电掣,或狂欢于地下舞厅,或在五光十色的服饰店徜徉……但这些青少年既不是逃学的坏学生,也不是偷诈拐骗的小流氓……令人不解,无以名状。不久前,台湾著名小说家陈映真为他们起了一个名字:“新种族”。为了揭开“庐山真面目”,去年寒假,台湾《人间》杂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人口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相对过剩。为了寻找出路,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在当地农村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打工潮”。“打工潮”的兴起,对农村的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给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时代特点,探索新的育人之路,是摆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都市生活中,崇尚简约生活的人们常合起来做某件事,如合租房子、一起打的士、合伙购物等。于是,这一群群被称作“拼族”的人们,在有意无意间,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为创建节约型社会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作为正在崛起的“中产一族”的知识青年是与知识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相匹配的人才资源。知识青年将成为“以知识谋生”或“以知识参与财富分配”的职业群体。他们文化层次高、职业能力强、收入稳定、薪金丰厚,且现今人数相对较少,尚未成为实力阶层,属正在崛起的“中产一族”。“中产一族”富有全球化意识;崇尚自我奋斗;追求时尚消费;承受沉重的竞争压力:拥有全新的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20.
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兴起,给当今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年轻而躁动的心,不再安于被囿在象牙塔内,过那单调而呆板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有满腔的热情,巨大的能量。带着一种好奇心,他们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热闹和精采。于是,外出打工成了大学生们最好的选择。一方面,通过打工,他们得以介入社会,认识社会;另一方面,打工又能使大学生们获得一些经济收益,既可充实自已的腰包,又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打工”成了当今大学校园内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