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芝兰 《党史博览》2011,(12):53-54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学术界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研究曾出现过一个高潮。先后有大量文献资料、回忆录、人物传记、研究著述、历史资料选辑(编)等几十种研究成果问世。进入21世纪,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更进一步朝着纵深方向和微观领域发展,不少学者都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然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笔者发现,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才研究少有涉足。或涉而不深。因此,本文从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才建设这一角度出发,作些粗浅评述。  相似文献   

2.
《四川党史》2002,(5):33-35
在那中国人民盼解放,求翻身的战争岁月里,徐帅曾率领红四方面军在广元老区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威震敌胆。他踏遍了广元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永不消失的战斗足迹。1932年夏,正当徐帅在鄂豫皖指挥红四方面军取得对敌战斗的重大胜利之际,担任中央分局书记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推行了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鄂豫皖根据地的丧失,红四方面军处于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徐帅不畏强敌,视险如夷,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率全军西行3000余里,出生入死,终于在1932年底进入川北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帅是…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同志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湘鄂赣、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10多个根据地。其规模中央根据地第一,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红军近10万。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00万,红军达8万之众,规模第二。从位置上看,绝大部分根据地建立在南方,北方仅陕甘1个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恰处南北根据地之中,形成了连接南北根据地之间的一座桥梁。笔者就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背景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川陕苏区的货币发行与反伪币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陕苏区的货币发行与反伪币斗争唐文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为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发展苏区经济,发行了一整套由川陕省工农银行制造的货币,对巩固苏区,发展苏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苏维埃工农银行在发行货币的过程中,遭到了反革命势力的疯狂...  相似文献   

5.
<正>19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四方面军在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中,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告别了鄂豫皖苏区,由陕南进抵川北的通南巴地区,进行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将川陕苏区建设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的第二大苏区"。从川陕苏区历史过程看,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川陕  相似文献   

6.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曾取得了粉碎敌人多路围攻的胜利。但张国焘坚持右倾逃跑主义路线,放弃川陕革命根据地,带着全部人马向西退却逃跑。一九三五年夏天,部队在理潘的杂谷脑打了一仗后,我和其他几位妇女干部带领妇女部、少先队、儿童团,帮助三军团扩军、筹粮。那时我是川陕省委妇女部长。我们这支队伍大约八十多人。因为这一地区全是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7.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从通江县城出发,一个小时便可到达。红军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500多亩,这是全国最大的、唯一一个由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由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负责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她还亲自设计碑体、题写碑名、绘制图案,当年10月顺利建成。整个陵园由红军烈士墓、红军总医院旧址和红军石刻标语3部分组成。陵园的大门横式牌坊上,雕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1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相似文献   

8.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肖登国6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第二大苏区。苏区人民为了对革命先辈表达怀念之情,给后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宝贵精神财富,1993年9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由巴中...  相似文献   

9.
川陕苏区法制的研究是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川陕苏区在短时间内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法律,部分法律具有苏区特点,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陕苏区法制建设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总结。研究川陕苏区法制,推动根据地法制研究,进一步借鉴中国革命法制建设的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川陕苏区的立法概况和特点、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司法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教训等四个方面对川陕苏区法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典范,在其创建和续存的两年多时间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中国革命的的胜利都曾做出过重大贡献。本文在探讨红色文化生成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生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和领导核心、理论基石和文化渊源、主要载体和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剑锋 《湘潮》2013,(7):50-50
李中权,四川达县人。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达县属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前后,李中权全家都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艰苦、激烈的革命斗争中,李中权全家9人中有5人牺牲。  相似文献   

12.
王金波 《党史纵横》2014,(6):56-58,47
正历史上的反"六路围攻"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反围攻作战,其不仅是红四方面军成立以来的空前大捷,对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更对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区粉碎了以刘湘为首是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在这次反围攻过程中,红四方面军根据敌我情况、地形条件,结合反"三路围攻"的经验,继续采取了"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分东、西两线对敌作战,严重打击了四川的军阀。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对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3.
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为打破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入川,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在建立和巩固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全军训词。这一训词充分表达了红军忠于理想、拼搏进取、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顽强意志与英雄气概,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因而根据地的军民把它亲切地称为红军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随着斗争发展,党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在广大革命根据地和苏区,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苏区精神。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1月5日,深秋的晴空,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四川省巴中市城郊山麓上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原中共川陕省委书记、红军总卫生部政委、湖北省人民检察院首任检察长周光坦的雕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周光坦石像高4.8米,与李先念、徐向前、王树声、陈昌浩等10位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的石像.一起矗立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内;他们的伟大红军精神,被永远铭记在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7.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开辟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采取镌刻石质革命标语和文献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动员群众,打击消灭敌人。因此,大巴山区的红军石刻文献、标语、对联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模宏伟,在全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指引下,重庆成立了10个地方红军组织,打出了十面红军旗帜,在艰难的环境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游击根据地的革命活动。不仅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主力红军作战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还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播下了宝贵的革命火种。  相似文献   

19.
正1932年12月,因张国焘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导致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为保存革命实力,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进入四川的通江、南江、巴中一带。次年春,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成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之后,红四方面军历时4个月接连打退国民党、四川军阀军队的三路围攻,部队发展到5个军8万多人。这一时期,在四川万源、宣汉和重庆城口、开县一带  相似文献   

20.
红四方面军自1932年底进入川陕建立根据地,到1935年5月撤离根据地的近三年的时间里,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领导根据地军民与国民党四川军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优待专门人才暂行条例》的颁布与执行,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推动川陕苏区政治、军事的不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