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普遍对我国的“两极分化”问题予以关注。有趣的是,他们虽然都运用了国际上通常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对种种“倒挂”、“不公”现象作出热烈讨论之后,《经济学消息》最早于1992年发表了某经济学博士的文章,指出:我国的两极分化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之后虽偶有文章也持此说,但总的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缺乏响应的。  相似文献   

2.
一、贯彻“三个代表”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这一论断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使我们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与时俱进是一切进步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它表现了一切进步事物和现象的生命力及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社会生活领域 ,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的活动的结果。所以 ,社会领域中的一切事物、现象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本质上是其随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就是事物、现象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也…  相似文献   

3.
1“双语”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学术语,一般指个人或某个语言集团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是在多民族国家里自然产生的一种进步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人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这种现象也自然会扩展到整个世界范围,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在新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精通双语并用双语进行创作的学者。唐代回纥诗人欢曼尔用汉文著的《诉豺狼》一诗,就反映了当时西域人民较高的汉语汉文造诣。生活在黑汗王朝时期的伟大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由于熟悉…  相似文献   

4.
“扬弃”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扬弃是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联系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发扬、保留和继承,这是“扬”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抛弃和克服,这是“弃”的过程,是事物发展中的非连续性。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观体系中的新生一员,  相似文献   

5.
书荐     
《当代贵州》2013,(24):58-58
《历史研究》 摘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某一种语言和某一种文字在统一国家成立之前已把所有可能的竞争者都排挤出去了。例如:在埃及的“中王朝”,官方语言和文字必须是古典埃及的象形文字;在日本幕府时代,则必须是日本语言和那些已在日本使用的具有特殊用法的汉字。然而。这种单纯的情况,不是一般性的。关于官方语言和文字,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是如何“阐述和发挥”的呢? 一、毛泽东阐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9页)。 第一,毛泽东指出事物为什么运动和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并把它和“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分别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得出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上书,第301、302页)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7.
易滢 《理论导报》2012,(5):40-41
在对一些语法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一些相应的分析方法。而整体性概念作为一个支配我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分析语言现象时,也有着其相应的体现。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经常可见的语言现象,并且它存在于不同的语言当中。我们通常会注意到一些语言的表面现象,但是对于它的潜在思维方式,却没有去细想过。本文将就整体性概念这一方式和名词化这一语言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乡村自治的历史考察 列宁在研究国家问题时说:“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重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会怎样的”。因此,要研究当代乡村自治的状况,以及它对国家行政的作用和影响,先要对乡村自治的历史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的变化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日本学者村田忠禧开辟了通过对高频字、词等的分析,来了解和把握政策变动大致情况的新领域。这种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的方法在学术界得到了认可。“确定字、用语的数据,并非最终目的,它只不过是为了利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解明社会现象的一种手段而已。”就是说,要通过对特殊字、  相似文献   

10.
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发展的,不会局限于从感性——理性,而是会从理性认识进一步延伸,到达一个新的阶段,姑且称之为“后理性”认识。后理性认识不同于以往的理性认识,它来源于或依赖于理性认识,但高于理性认识。它不是一系列理性认识的简单相加,而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后理性认识还是对相互关联的诸多事物“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它是在认识诸多事物的本质之后,进一步加工升华的结果。因此后理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高级,在决策中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连动思维法的形式及运用杨法宝所谓连动思维法,是指探索者从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由某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而产生并概括出科学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连动思维会主要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1、横连式。它是指探索者发现某一现象后,其思路不断向左右延伸、拓展,...  相似文献   

12.
骆奎 《世纪桥》2011,(1):51-5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而唯物史观自创立开始就被误读为一种“经济决定论”。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别走了不同的道路;早期西马的超越逻辑主要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路径,而阿尔都塞的超越逻辑则体现了科学主义的哲学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扩展了马克思哲学的讨论域,有利于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语境;而马克思的历史观并不是把一切现象都还原成经济作用的历史决定论,它本质上是主客体统一的社会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07,(8)
一、调查报告的定义与文体特点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对获得的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它是一种在新闻领域和机关应用文领域中都可采用的常用文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必定是某一情况、某一社会问题、某一成功经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为了进一步得到它的详情、真相,  相似文献   

14.
董振华 《党建》2023,(2):24-2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我们党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突破和“否定”是更好的继承与发展简明才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这样一个原理: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的表现,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它是肯定与保留旧事物中积极东西的否定,体现了事物...  相似文献   

16.
一、领导者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领导者创造性思维,是指领导者在思维领域里,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追求“独到”和“最佳”,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展、新的突破。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者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从思维的主体看,具有独创性。领导者创造性思维追求的是“独到”和“最佳”,而不是对原有经验的重复,更不是对某些成功思维活动的重演。它要求领导者在考虑某一问题时,不为权威的结论所束缚,能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进行权衡,把握事物之间的差异,另辟思维的“空白地带”,并对事物有超乎寻常…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此一回的演行,则永久存在”。这句李大钊的名言,是陈晋新作《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一书的首语,亦是我在轻轻合上这本历史随笔集之后反复吟哦的一句话。对历史多么大气而深刻的评价啊!历史虽只过一趟,只演一回,但它总会为后人留下追忆的脉络;历史能启迪后人,则是因为它的“演行”沉淀了太多的神韵。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此一回的演行,则永久存在”。这句李大钊的名言,是陈晋新作《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一书的首语,亦是我在轻轻合上这本历史随笔集之后反复吟哦的一句话。对历史多么大气而深刻的评价啊!历史虽只过一趟,只演一回,但它总会为后人留下追忆的脉络;历史能启迪后人,则是因为它的“演行”沉淀了太多的神韵。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目前通行的哲学教科书中,认为“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但是,这种“感性认识”只是大脑通过五官对外部事物的物理刺激的机械反应所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以感觉为例,这种观点认为:“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形态;听觉反映事物的声音;嗅觉反映事物的气味;味觉反映事物的滋味;触觉反映事物的凉热和软硬等等特性。”从视觉的反映过程来看,它是由外部光线射入视觉器官,引起视觉神经冲动,  相似文献   

20.
关于邓小平理论起点的几个问题——兼与吕书正博士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茅生荣 《探索》2000,1(1):24-27
事物形成过程的起点有两个特性,一、它是从潜在到显在的变易中取得的;二、它是向前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的起点,是邓小平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以提出或强调毛泽东思想某些规定性的方式来体现的、有邓小平个性特点的思想理论活动,因此,它的出现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吕书正博士否定“起点”在三中全会之前,而把三中全会看成“起点”的种种理由,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