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修复性司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刑事司法的解决犯罪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是刑事司法发展的方向。修复性司法相对于传统的刑事司法以刑罚为主体的一元的犯罪预防模式转化为以刑罚和非刑罚相结合的多元犯罪预防模式。文章在阐述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以及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修复性司法结构的构建,并结合修复性司法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性司法结构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传统司法模式在预防、控制犯罪、弥补被害人损失方面暴露出缺陷,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矫正犯罪的预期。而恢复性司法引入了补偿性的积极惩罚、非正式的争议解决程序等新思路,试图纠正传统司法在防治犯罪效果上的不足。恢复性司法要求在重新思考司法的惩罚、康复和公众安全的功能的基础上改革我国传统的司法模式,构建刑事司法运行机制的二元模式。  相似文献   

3.
刑事司法的使命,一个是惩罚犯罪,一个是保障人权。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这两项使命都能得到不折不扣的完成,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从学理上讲,优先考虑惩罚犯罪可以称为犯罪控制模式优先考虑保障人权可以称为刑事法治模式。因此如果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理解成两者都很重要,都要重视是可以的、也是正确的,但如  相似文献   

4.
胡芳 《法制与社会》2011,(1):294-294
作为与传统刑事司法相异的新型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认为犯罪不是对国家造成侵害,而是对被害人和社区造成侵害,因此。恢复性司法从产生以来,就受到广泛的争议,但恢复性司法的存在是客观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因此恢复性司法也受到普遍关注,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刑事司法领域方面也普遍运用。由于恢复性司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犯罪所受到的侵害结果最小化,并不在于使犯罪人得到惩罚,而是使犯罪人得到受害人和社区的谅解,重新修复因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使犯罪人重新融入社区。本文主要围绕在恢复性司法框架下如果更好的保护被告人权利来进行分析。其在更好的保护被告人权益。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生态修复性司法模式的实践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修复性司法在各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不断加强,我国环境司法领域也正在引进修复性司法理念并尝试进行本土性的改良。生态修复性司法理念弥补了原有环境司法中只注重惩罚不注重激励、只注重保护不注重修复的弊端,并借助制度的顶层设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美丽中国梦。目前,我国生态修复性司法制度的实践类型主要有政府运行模式、法院运行模式和第三方市场运行模式。对三种运行模式从理论及实践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完善我国生态修复性司法制度的现实路径,以期实现修复性理念在环境司法领域的改良与构建。  相似文献   

6.
朱立恒 《时代法学》2009,7(2):37-4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顺利有效地实施需要一定的理念保障。首先,犯罪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对于犯罪的治理不是采取高压的政策,而是相对宽容的态度。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犯罪高发是一种常态,对于犯罪的治理只要能够控制到社会能够容忍的程度即可。再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深刻认识犯罪规律和刑罚功能的产物,对于犯罪的治理应当保持谦抑性。最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涉及刑事司法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平衡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保障被追诉者的权利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严格执法与行使自由裁量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按照中国的传统法律理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侵犯社会整体利益的违法行为,国家依据职权发动的刑事追诉活动是不受被告人、被害人意志影响的。这种刑事司法的运作模式在惩罚犯罪、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们对犯罪和刑事司法问题认识的深化,会发现许多传统刑事司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黄梅 《法制与社会》2013,(26):130-131,140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其核心在于改变传统刑事司法以惩罚为主的观念,把促进和解、修复受损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社区、受害人关心犯罪和罪犯,促进罪犯回归社会作为依归,同时改变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受害人边缘化的地位。在监狱刑罚执行阶段,监狱应成为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启动主体,在罪犯入监服刑改造初期为罪犯制定个别矫正方案的同时,为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罪犯制定恢复性司法方案。将罪犯"认罪悔罪,积极参加劳动改造,获取劳动报酬赔偿被害人,取得被害人的谅解",确认为"确有悔改表现",结合其他减刑、假释条件由监狱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或假释建议。这涉及到对《监狱法》的修改,是对我国刑事奖励制度的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9.
刑罚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红 《法学》2005,(3):73-79
传统理论认为,刑罚与损害赔偿在法律效果、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随着个人法益保护意识的加强,对传统刑事法治理念提出挑战,即对犯罪的正确反应不仅应体现国家对犯罪的惩罚,还应该包括恢复因犯罪给被害人个人造成的损害。因此,“修复的责任”的观念被提出。它是“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相融合和渗透”的产物。对“修复的责任”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潮流,而我国学者却鲜有论及。鉴于我国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目前的状况,应允许在轻罪的范围内适用“修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论修复性司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刑事司法相比,修复性司法在满足各方当事人需要、吸引社会公众参与、预防和减少犯罪、降低成本、提高成效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有过度依赖当事人、适合处理的案件有限、社会控制的不当扩大和对弱势群体及当事人权利保护不力等局限。修复性司法在国家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刑事司法的功能、对正义的理解和犯罪解决机制多元化等方面对我们有重要启示。改革我国刑事司法,应跨越单纯改革刑事诉讼程序的狭隘思路,对刑事司法机制进行重塑,逐步建立统一协调、良性互动、功能互补、程序衔接、彼此支持的双轨制,以更好地解决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学在概念分析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中国性质、中国品格和中国逻辑。也正是这样的概念属性,决定了中国法学在当代或者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困境仍然是一种现代主义困境。因此,重申并更新现代主义内涵仍然是中国法学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面临的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12.
石春玲 《现代法学》2008,30(2):172-178
先刑事后民事原则对于节省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有重要价值,但实务中其效力的过度扩张严重损害了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利益,背离了现代诉讼的民主与公正价值,应严格界定其内涵和适用条件,明确其作为原则而非规则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程序法与实体法关系考辨——兼论程序优先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 ,程序法对实体法的实施起着保障作用。这是程序法对于实体法的工具性价值。但是 ,不容忽视的是 ,另一方面程序法相对于实体法也具有某种独立性 ,程序法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价值。由于实体公正的不确定性以及程序公正的相对确定性 ,在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应当坚持程序公正优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世界三大经济圈的区域集团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区域集团化规模加速扩展、模式加速创新、格局更趋复杂、矛盾更趋突出等重要特点。这一趋势的加强,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并促进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开放也带来了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项重要的伦理原则,公正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最需要公正的领域则是公共行政领域。现代政府作为全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应该以行政公正为核心理念,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这既是公共行政无法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要求。本文阐释了行政公正的基本内涵,分析了行政公正的伦理导向,并从他律和自律两个角度探讨了实现行政公正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鸿巍  韦林欣 《法学论坛》2005,20(2):135-141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少年司法制度的诞生地———美国 ,它的少年司法体系的改革令人关注。本文回顾了美国少年司法政策的发展历史 ,并系统地检验了美国少年司法体制 ,总结了美国少年司法的历史 ,阐述了美国少年司法近年来的发展状况 ,这些发展推动了学者们对美国少年司法的深入研究 ,从而为处理青少年偏差行为指明了合理、有效的策略。本文还涉及到意识形态、政治策略和媒体对少年司法的公共政策的影响问题 ,最后探讨了将来美国少年司法领域中可能出现的争议。  相似文献   

1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基本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其宪 《政法学刊》2010,27(5):50-5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调整与发展,应是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应解释为以宽济严,区别对待,宽严审时。其他刑事政策像"严打"政策,死刑政策,教育、感化、挽救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是刑事司法政策,而且还是刑事立法政策与刑事执行政策,贯彻实现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刑事执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Psychology which once was a primary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has, in recent decades, lost much of its ability to inform how laws and policies are made that concern punishment and social control. The reason for psychology's loss of inluence can be traced to the war on crime political rhetoric adopted by politicians and criminal justice administrator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n emerging peacemaking perspective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llows the discipline of psychology to once again inform the discourse on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Issues such as drug abuse, gun control, and capital punishment are appropriate subjects for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e national debate on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相似文献   

19.
肖金明 《法学论坛》2006,21(6):11-17
由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思想衍生的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以权力制约与权力统合为内容的分权体制,不断提升执政党的民主能力和法治能力;必须贯彻人本思想、民本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人民参与,使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人民、为了人民”;必须以宪政与人权为核心价值,改造国家精神和政治价值观,建立和完善全面的权力制约体系,建设有限政府;必须将公平正义视为立法和制度的首要价值,为法制注入人性、人道和人权精神,通过公正司法维护社会正义;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将人权和正义价值作为政治社会稳定的内涵,以贯彻法治、保障人权和维护正义为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必须构建以正义和良知为基本内涵的政法文化。  相似文献   

20.
Theories are scientific tools which give meaning to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reality that scientists study. They 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generating and storing the information of a discipline. The academic field of criminal justice has a wealth of facts but a dearth of theory. As a result, this field is still only partially developed. This article is a call for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ory so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nd its components can be more fruitful.A survey of 25 criminal justice textbooks published since 1975 shows that the analysis of criminal justice retains a facts-without-theory flavor. For criminal justice as an academic field of study to grow, theory must be integrated much more into criminal justi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an has been the cas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such social theorists as Durkheim, Marx, and Weber, among others, are suggested as sources to draw upon to develop an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