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钟龙彪 《唯实》2011,(4):30-32,29
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有四个明显特点:从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看,权益性凸显;从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效应看,关联性突出;从现阶段人民内部矛质的性质看,复杂性加大;从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趋势看,多发性加剧.解决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把从...  相似文献   

2.
一、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人民内部矛盾,一般地说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可概括为三种:一是人民内部不同阶级内部、阶级之间的矛盾;二是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三是客观规律同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弄清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我国相对  相似文献   

3.
《党员干部之友》2014,(8):58-58
正基层矛盾要用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过一个重要论断:"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今天考察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同时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当前基层产生的社会矛盾,无论其表现形式多么复杂多样,就其性质而言绝大多数还是表现为人民的内部矛盾。基层矛盾要用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重要原则一定要把握好。从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段论述表明,保持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推进改革发展,只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第一.物质利益矛盾突出。在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系中,物质利益矛盾是其他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存在、发展的经济根源,是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根源性、主导性矛盾。第二,干群矛盾凸现。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往往通过干群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已成为人民群众议论的重要话题。在很多地方,群众意见最大的,一是领导干部为政不廉、执政不公;二是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第三,群体矛盾增多。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科学认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面对转型期人民内部各种矛盾相互扭结、碰撞、摩擦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局面,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科学认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发展的总根源,正确处理利益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看,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但也有可能激化或转化,出现严重的对抗现象和社会冲突;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和群众性动乱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认真负责、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人民内部矛盾,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8.
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领导干部要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就必须清醒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提高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辨别能力,把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领导水平,讲究方法、提高处置矛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从人民内部矛盾的角度出发,最早提出了干群矛盾的观点。他反复强调要正确对待农民, 正确对待闹事的群众及犯错误的干部,重视人民信访工作,尝试通过整风、群众运动等形式来反对农村基层干 部的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对农村干群关系的探索是他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重要内容,为我们今天解决农 村干群矛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从内容上看,物质利益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根源性和主导性矛盾,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的矛盾相对来讲降到较次要的地位。当前人民内部存在的种种矛盾,绝大多数是物质利益的矛盾或者是由物质利益矛盾演化而来。出现这样新情况的总的社会背景,是物质利益原则的普遍确立和改革对物质利益关系格局的广泛调整。而各种物质利益矛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应从五方面开辟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一是抓调研,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激活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二是抓重点,解决好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激活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三是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激活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四是抓队伍,注重素质的提高,激活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力;五是抓根本,掌握理论,熟悉政策,激活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两重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如辛 《理论学刊》2006,3(6):18-20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是作为执政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能力建设,它包括制定正确的治党治国治军战略决策的能力,提出和正确运用理论的能力,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创制有效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的能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他们既要行之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党的战略决策,提高工作能力,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执政能力建设奠定基础。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上至中央,下至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干部两个层次、全方位建设的宏大工程,这是搞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多元化,必然带来利益上的碰撞和深层性矛盾的暴露。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忧患意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正确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中国的新产业工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群体。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有利于加速我国的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结构调整,走出对“农民工”的认识误区,从宏观政策上提高其地位和待遇,推动其向工人阶级的转化,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人民群众历史观的本质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坚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是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为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群众利益、推动和谐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自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干部纷纷深入基层磨炼意志、增长本领、提升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要想使这项活动长久稳定地坚持下去,应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统一思想认识,确保下基层活动不走过场;树立正确理念,确保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和谐;加强建章立制,确保干部下基层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着力排解民忧,确保下基层活动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已成为当前各级地方政府的迫切愿望。社会稳定不等于没有社会矛盾,而是要正视与化解矛盾,创建民主、公平、协调发展的社会氛围。新形势下,政府社会管理应当"协作创稳",着力于主动创稳、内化疏导、责任服务、精细规划和动态平衡,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们党执政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兴衰存亡,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全党同志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每一名党员必须牢牢把握这些政治观点,从而提高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问题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原因,其解决方式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原则、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对农民工问题的介入主要是通过个案、团体、社区等三大专业方法,协助农民工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增强他们的自身能力和信心,从而正常地适应社会生活,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因满意而开心的员工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可以把自己的这种情绪传递给客户(顾客),从而为企业培养忠实的客户(顾客)群。因此,一个追求成功的企业应当做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竞争性的薪酬福利制度;增强管理的公正公平性,营造关爱员工的氛围;加强培训,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