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广泛传播的不实消息和言论。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从网络谣言利用和反映的心理状态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期望型谣言、恐惧型谣言、怨恨型谣言、阴谋型谣言、消遣型谣言和神秘型谣言等六种类型。通过识别网络谣言,弄清其产生、传播的机理,探寻其治理路径,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谈谣言     
<正>赖即时性通讯技术的发达,如今谣言也乘上了"互联网+"的东风,特别是在微博微信上幽灵一般飘来飘去,打之不尽、辟之不绝。以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现在凡有手机者、谁不看谣言!研究表明,网络谣言里头,政治社会类和健康养生类数量最多。这也难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便是那白发渔樵,都喜欢聊国家大事,何况是勤思考、能上网的青年人呢!政治社会类谣言多借突发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政治谣言因其国际传播的即时性、传播路径的隐形性、"蝴蝶效应"的危害性而对党群关系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在国际预期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前、国内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处置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展演变后等场域,极易产生、传播与复制网络政治谣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政治宣传的需要、国内社会矛盾频发中利益表达的需要、网络媒体新闻话语权争夺的感官刺激以及网民在负面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行为是造成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多维诱因,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形成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引发公共政治危机、阻碍党群良性互动等负面效应。对此,必须依靠政府治理系统——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社会的透明度;法律支持系统——健全网络法律规范,实现法治思维转变;信息管控系统——加强网络监控管理,构建谣言预警机制;公民意识系统——提升干群媒介素养,推动党群和谐互动等对策进行治理,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感受网络的魔力、享受网络的便利的同时,也时常遭遇网络谣言的侵扰甚至伤害。尤其是围绕特殊人群、利益分配等热点议题发生的恶意谣言、政治谣言,成为传播、宣泄社会非理性情绪的重要载体。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美国同样也深受网络谣言侵扰之苦。1996年,美国出台了《电信法》,明确将互联网定性为"与真实世界一样需要进行管控"的领域,构建起以"法制保障、政  相似文献   

5.
谣言止于众     
宋明晏 《前线》2013,(10):64-64
在古代汉语中,谣言是指流行于民间的歌谣或谚语。范哗在《后传书》中写道:“诗守南楚,民作谣言。”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谣言”已演变成一个负面词,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近来,谣言和网络结为近亲。网络谣言成为热词。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话语。有人也把网络谣言叫“网络大字报”。以前谣言传播只能靠口口相传,传播速度慢、影响力小;大字报在熟人圈里面世,而有所收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传播呈激增之势。放眼世界,网络谣言危害已成为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不断探索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治理网络谣言的常态化措施———谣言止于法治明确立法,加强司法。网络谣言属于信息时代的产物,对其认识和治理有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将网络谣言治理纳入立法范畴,加强司法管制,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美国司法部门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关注网上谣言案,且  相似文献   

7.
针对日益泛滥的谣言传播现实,微信打造了由辟谣公众号和与之相关联的小程序所构成的辟谣矩阵以遏制谣言传播。通过对微信平台辟谣信息传播效率和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传播效率方面,虽然用户触达率较好,但封闭式的传播环境使得辟谣信息传播效率低于谣言传播效率;在影响效果方面,微信平台辟谣信息推文点赞量和阅读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对公众的影响效果还有待提升。因此,提升微信平台辟谣信息传播效果应综合考虑其内容主题、情感特征、文章位置、表现形式、有无专业查证者等影响因素,同时需要政府机构、传播媒体、广大网民、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协同发力,形成网络谣言立体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3,(25):12
当前互联网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活动猖獗,公安部近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日前,北京公安机关按照统一部署,依法查处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对长期伙同少数所谓"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9.
朱伟光 《党课》2010,(14):76-77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而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就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没有技术、文字的把关,缺乏道德的约束,这给一些谣言传播者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北京市科协等单位发布了2014年十大科学类谣言,其中包括"地暖辐射会致白血病"、"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瓶装水暴晒后有毒不能喝"、"Wi Fi辐射会损害健康",等等,这些谣言多流传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指出,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更应该努力做谣言的终结者。(《人民日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和社群化等诸多天然优势,在信息传  相似文献   

11.
刘河元 《世纪桥》2012,(19):51-52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谣言会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多元化、失范和迷茫;网络权威渠道的信任危机、网络空间的"蝴蝶效应"和网络话语权的开放性是网络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政府、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从主观上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从客观上加强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的网络谣言防控工作有着密切关联。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整体来看,它既能够对法律手段防控网络谣言进行合理补充,也能够对技术手段防控网络谣言进行积极宣传,还能够对舆论手段抵制网络谣言进行有效配合。以网络谣言的生成、传播、消散过程为主线,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谣言生成阶段进行有效预防,在网络谣言传播阶段进行合理控制,在网络谣言消散阶段进行科学引导,能够有效防控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的网络谣言防控工作有着密切关联。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整体来看,它既能够对法律手段防控网络谣言进行合理补充,也能够对技术手段防控网络谣言进行积极宣传,还能够对舆论手段抵制网络谣言进行有效配合。以网络谣言的生成、传播、消散过程为主线,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谣言生成阶段进行有效预防,在网络谣言传播阶段进行合理控制,在网络谣言消散阶段进行科学引导,能够有效防控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多元化、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特性,并由此特性带来传播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本文介绍了各国政府对网络传播的管理,提出我国政府在法规建设、管理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还需不断改进,以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近年来论坛、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的崛起,信息传播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快,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也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而有一些网络谣言如同病毒一般,每年都会反复发作,或者随着新闻热点演化成新的"变种"出现。由于"腐败""内  相似文献   

16.
谣言传播链是以信息传播链为基础,剖析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主要环节,反映谣言自产生至发送、最终被受众接受并再传播的过程。具体指在信息源、传播媒介、受众这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下,谣言所历经的产生、传播、再传播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杨畅  唐励 《新湘评论》2020,(5):54-55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鏖战正酣。我们关注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涉及疫情的各种谣言一刻也没有停止,不断地在制造乱局、搅乱人心。当前,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自媒体的高度发达,云传播技术建构起了快捷、立体、全息、互动的新型传播格局,使得这次疫情中的谣言传播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比其他时期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大等特征。尤其是因为疫病的高危性特点,在暂时无法完全知悉病毒本性的背景下,各类谣言客观上更加引起了民众的焦虑与恐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和媒介运营理念的跃迁,以网络为载体的讯息传播扩散和社会舆论无限拓展,使得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充斥于网络社区。网络新媒体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之中,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性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强化网络媒介传播的秩序规范性、突出网络议程设置的舆论导向性、加强主流经典网站建设、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多重交互性作用、积极利用技术把关好网络媒介传播等,有益于新时期网络媒介境遇下更高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崔丹 《党的文献》2018,(1):123-127
上海解放前后,有两类意识形态化的谣言在社会上传播,一类谣言丑化共产党形象,还有一类谣言无中生有,散布虚假不实消息,在民众中造成恐慌。这些意识形态化的谣言以攻击中共为主要目标,其内容大多关乎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秩序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不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针对社会上传播的形形色色的谣言,中共果断采取了应对措施,组织人民团体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民众,并利用报纸及电台进行宣传和辟谣。针对给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破坏社会稳定的造谣传谣之人,中共利用法律的手段采取了有效的惩治。这些应对措施化解了谣言带来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毋庸争辩的事实是:我国已成为互联网大国,网民人数已超5亿,比一些大国的人口总量还多。网络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舆论形态,给信息传播和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由于其"表达"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互动快捷,一些谣言和诽谤也乘机"搭车"而上,给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