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锋队》1999,(9)
邹韬奋于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中,庄严地接受他临终的书面请求,追认他入党。其实,邹韬奋并不是在生命最后一息才向党表达赤诚向往之心的。追随共产党是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早已选择的道路。此前他还曾三次口头提出入党申请。第一次是1938年在武汉,邹韬奋一面主持生活书店和《抗战》三日刊,一面积极参与救国会的工作。蒋介石曾亲自找他谈话,国民党许以高官,遭到邹韬奋的拒绝。他要求救国会党组书记钱俊瑞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并在八路军汉口办事处当面向周恩来提出…  相似文献   

2.
正在周恩来的革命生涯中,一直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他经常倾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意见,多年来与党外人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邹韬奋:"请转达我对恩来的谢意!"邹韬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与周恩来友情甚笃。他崇敬周恩来,生命垂危之际仍呼唤着周恩来的名字;周恩来也了解邹韬奋,敬重邹韬奋,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小卫 《党史纵览》2008,(9):12-16
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邹韬奋在短暂的一生中,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尊敬周恩来,依赖周恩来,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呼唤着周恩来的名字,周恩来也了解邹韬奋,敬重邹韬奋,并给予邹韬奋高度的评价——“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1941年11月香港沦陷前夕,因主张抗日反蒋而被迫避居香港的邹韬奋,在中共南方工委所派的乔冠华的接应下,安全撤离香港辗转到达上海。邹韬奋希望去抗日民主根据地考察敌后抗日斗争情况,中共上海市委也觉得邹韬奋是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人之一,留在上海风险太大。便遵照邹韬奋的意愿,安排他就近去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同年11月底,邹韬奋抵达新四军第l师师部驻地东台县,受到第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的热情欢迎。  相似文献   

5.
光荣的归宿     
《新长征》2005,(12)
“我死后,希能将遗体先行解剖,或可对医学上有所贡献,然后举行火葬,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遗嘱亦望能妥送延安。”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界有名望的民主战士邹韬奋在1944年因患耳癌病危时口授的遗嘱。邹韬奋的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哀悼,在成长中受到韬奋影响的广大青年莫不异常悲痛。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致电邹韬奋家属吊唁,对于韬奋一生的事业加以热烈的赞扬,并且追认他人党。唁电写道:“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  相似文献   

6.
1944年7月24日上午7时20分,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因癌症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9月28日,中共中央按照邹韬奋遗嘱中的请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9年,在纪念邹韬奋逝世五周年时,毛泽东挥笔题词,称他为“民主战士”。  相似文献   

7.
祖远 《党史纵横》2011,(11):26-28
九一八事变使邹韬奋受到强烈的刺激,在共产党员胡愈之等人的帮助下,他很快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并靠近了我党。《生活》周刊从此办得有声有色,发行数量达十多万份。当时,邹韬奋的言论在青年中影响极大。1932年7月,他又创办了生活分店,出版大量进步的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书籍,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内重要的进步文化阵地,许多共产党员为这个...  相似文献   

8.
1995年11月5日是邹韬奋百年诞辰纪念日,这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所留下的光辉业绩,至今仍是我们骄傲的精神财富。重温他费尽心力谱写的不朽篇章,都会激励进取者新的活力,跟着他的脚步,去倾注自己的热爱。热爱祖国邹韬奋是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而著称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震动了不愿做奴隶的全国人民大众。在民族矛盾压倒一切的时候,韬奋的人生旅途发生了很大的转折,他再也不能同往常一样偏重青年的个人职业修养,由他主办的《生活》周刊和后来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密友胡愈之的帮助F,成了宣扬爱国主义的阵地。…  相似文献   

9.
王林育 《党建》2021,(2):67-68
1944年7月24日,我国著名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在上海不幸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是对邹韬奋一生斗争历程的最高评价。  相似文献   

10.
余江是人民英雄邹韬奋的故乡。在我请调返乡研究邹韬奋的31年中,感受到国家高层领导非常关心余江,激励我奉献邹韬奋研究事业。现将他们题词敬录如下,并说明原委。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时世中,他不畏强暴,积极创办报刊,努力唤起民众,以犀利笔锋主持正义,传播真理,为民族解放呐喊,为人民民主呼号,在中国人民苦苦求索的漫漫长夜里,成为一代青年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一座巍巍灯塔。《生活》周刊是邹韬奋主编的第一个刊物。1926年10月,他接办《生活》以来,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出版事业,始终“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他的办刊宗旨是“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由于他处世认真,满怀对人民大众的同情与…  相似文献   

12.
1941年,为了加强军队和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请中共上海秘密组织宣传、动员一批资深的科技、文化界进步人士来江北抗日根据地考察。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十、政治家、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也是自愿到江北解放区考察的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赵庚 《党史文汇》2008,(5):46-51
1941年,陈毅出任新四军代理军长后,为了加强新四军和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请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动员一批资望较深的科技、文化界进步人士来江北抗日根据地考察,若他们愿意留在根据地工作,在安排上一律给予优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家、新闻出版家邹韬奋,也是这次自愿到江北抗日根据地考察的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畏强暴,誓作人民喉舌的郭福奋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文化战士、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6年起他主编(生活)周刊,从此一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先后创办生活书店,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期间,他不畏强暴,不受利诱,抨击反动势力种种罪恶,为人民利益大声疾呼。茅盾称赞邹韬奋是一个“不计利益,不计成败,只知是与非,正与邪”的“操守的人”。1931年6月,天津(大公报)报道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兼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利用权势和一名女大学生结婚,并许女方聘金数万…  相似文献   

15.
邹韬奋,1895年出生在福建永安,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创办了著名的三联书店。以他名字命名的“中国韬奋出版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最高的奖项;“韬奋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16.
《邹韬奋传记》(以下简称《传记》)是马仲扬、苏克尘为纪念邹韬奋诞辰100周年,奉献给社会和读者的一部传记文学精品。作者马仲扬曾在读书出版社战斗过,后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任原(红旗)杂志副总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苏克尘为原首都师范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党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正值国破家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当年的重庆.与其他进步青年一样,他们崇拜两个人:一是鲁迅,一是韬奋。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韬奋撰写的书籍和文章,是韬奋的精神引导了他们对…  相似文献   

17.
张洪军 《理论学刊》2007,3(6):97-100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以《生活》周刊为阵地,积极介绍和宣传马占山江桥抗战的业绩及意义,并募集大量捐款支援马占山抗日壮举。援马募捐活动的成功,使邹韬奋深受感动和教育,逐渐认清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看到了人民大众的伟大力量及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思想觉悟迅速提高。九一八国难把他和马占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尽管时间短暂,但是,可以说邹韬奋及《生活》周刊为东北早期大规模抗日斗争的兴起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以创办《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及创建进步书刊出版社——生活书店而闻名。而作为著名的政论家,抗战时期,邹韬奋反对消极抗日、争取民主自由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他  相似文献   

19.
1944年四五月间,邹韬奋的病清日益加重。癌细胞无情地吞噬着他的生命,他常感脑部剧痛难忍,有时出现昏厥,死神的魔影分明正一步步向他逼近……韬奋是个坚强的人,已同病痛进行了两年多的斗争,但病情未有丝毫减轻,反而每况愈下。6月1日夜,再次出现昏迷现象。6月2日,韬奋召集亲友聚于病床前,口授了一份遗嘱:我自愧能力薄弱,贡献微少,二十余年来追随诸先进,努力于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竭尽愚钝,全力以赴,虽颠沛流离,艰苦危难,甘之如治。此次在敌后根据地视察研究,目睹人民的伟大斗争,使我更看到新中国光明的未…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张震曾任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竹沟留守处参谋长。建国后,他先后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从1986年11月至1993年5月,笔者任确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县委党史办主任期间,因工作需要,曾6次拜访张震同志,每次都得到他的教诲和支持。一1986年,中共驻马店地委决定编写出版《彭雪枫将军在竹沟》一书。该书辑录了1938年彭雪枫在竹沟时期的重要文电、回忆录和专题研究文章。11月下旬,书稿初成后,笔者和乔长太、岳文俊一起去北京请张震同志为该书题写书名,并请他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