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2月“全台诗搜集整理编辑出版计划”,出版第一阶段成果《全台诗》一至五册。“开澎进士”蔡廷兰诗作也纳进此次出版范围。以蔡氏《请急赈歌》为例,编者虽本《全台诗凡例》,严谨地写下十七条校记,但其中却有多处仍待商榷。首要原因在于编校《请急赈歌》所据底本欠妥,故而“将错就错”。其次,《请急赈歌》编校时也有漏校,例如《请急赈歌》第四十九联“救荒如救‘灾’,祸比燃眉蹙”,实为“救荒如救‘焚’,祸比燃眉蹙”。最后,目前可见文献,《请急赈歌》开头皆作“昔读宝俭箴,贵粟贱金帛。昔闻袁道宗,蠲赈上六策”,诗云“袁道宗”者,据笔者考察,乃所有《请急赈歌》此处皆刻印有误,当作“昔闻袁宗道,蠲赈上六策”为是。  相似文献   

2.
高尔基称诗是“心的歌”,因为诗是诗人强烈感情的倾吐。施景钤同志的长诗《西域胡杨》,就是这样一首用心血呕成的好诗。  相似文献   

3.
我国明代诗人文嘉等人写的《昨日歌》、《今日歌》和《明日歌》合称三“日”歌,旨在启迪人们珍惜时间,要惜时如金。万不可虚度年华。现录如下: 昨日歌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去。水去日日流,花落知多少。成事  相似文献   

4.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傣族神话叙事长诗《兰嘎西贺》与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以下《兰嘎西贺》简称《兰》诗,《罗摩衍那》简称《罗》诗)的关系,早已议论纷坛。有的认为《兰》诗是从《罗》诗蜕变来的;有的认为《兰》诗是《罗》诗的傣文译本;有的认为《兰》诗是土生土长的傣族文学。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现《兰》诗已经出版,我们因参与整理这部著名的傣族长诗,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想以此文谈谈我们的看法,求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6.
《诗经·齐风·著》篇之题旨历来众说纷纭,如"刺时不亲迎"说,"刺鲁桓公"说,"新婿亲迎"说,"新娘想象"说等。然从《著》诗基调出发,对全文文义进行梳理,根据史实背景对当时亲迎礼进行考索,同时结合《诗经》中其他篇目,细究"充耳"这一配饰的特点,发现《著》诗并非为刺不亲迎之诗。而从《著》诗诗歌特点出发,分析其艺术手法、句法及虚词运用情况,《著》诗为待嫁新娘等待新郎亲迎时想象所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曾小梦 《求索》2011,(8):254-256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其记载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下迄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五百多年历史。其中引《诗》37处(次),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引《诗》风尚、人们对《诗》的接受、阐释以及《诗》在当时的社会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一九六三年的春天,使我们如此地激动!——历史在回答:人呵,应该这样生!路呵,应该这样行!……"贺敬之这首创作于1963年春天的长诗《雷锋之歌》,以诗歌的形式歌颂了雷锋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把雷锋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之间,揭示出学习雷锋的重大意义。诗歌气势磅礴,融议论与抒情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雷锋之歌》的爆发力和凝聚力,是贺诗的长诗中首屈一指的……在他创造的长诗中,达到艺术的高峰。"(贾漫《诗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一年三月五日,鲁迅书赠《湘灵歌》给日本朋友片山松元,诗曰:“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关于《湘灵歌》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张向天先生认为是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湖南革命人民的血腥罪行。周振甫先生认为前四句是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后四句是暴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区。”“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都认为《湘灵歌》“歌颂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的红色根据地。”近年来主张“暴露”的人多起来了,但有人却认为是暴露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  相似文献   

10.
侗族《玩山歌》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玩山歌》是侗族人民口头创作的一种情歌。分为《初相会》、《请坐歌》、《齐会歌》、《久伴歌》、《送别歌》、《苦情歌》、《失恋歌》、《逃婚歌》、《伴嫁歌》等等。从形式上看,多半是四句一首的;但有的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有几十甚至上百句为一首的。一般一句歌7个字,但也有9个、11个、13个字为一句的。它们从爱情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了侗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伦理观念,反映了他们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愤懑,对自己婚姻的强烈追求。侗族民间不少优秀的“玩山歌”经久不衰,至今唱传,实为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1.
李忠伟 《前沿》2011,(2):18-20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文风成为战国时期散文的代表。作为先秦典籍的参照,从中可以窥见《诗经》在战国时期的接受与传播。策士引诗既不同于《春秋》《左传》,也迥异于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诗》观念宽泛,回归到《诗经》文本内涵,形式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2.
受孔子以《诗》为教的直接影响,孔门弟子多勤于研习《诗》,如子路、南容、曾子等勤于诵习《诗》。就在诗学造诣上来说,孔子十分赞赏子夏与子贡对于《诗》的领悟程度。子夏传《诗》实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践中以《诗》教授多位门下学习者;二是理论上作《诗序》。子夏之外,孔门其他弟子对于《诗》学传播、传承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这方面以子贡和曾子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期待《中国保安之歌》早日问世编辑同志: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之歌,如民兵有《预备役部队之歌》,警察有《人民警察之歌》,石油工人有《石油工人之歌》等,歌声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力量!我想,能不能给咱们保安也谱写一首《中国保安之歌》,让我们的保安队伍在嘹...  相似文献   

14.
上博《孔子诗论》简的问世,不仅为我们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为我们研究汉代《诗》学提供了难得的参比材料.把上博《孔子诗论》简与《毛诗序》进行比较,探讨它们《诗》学阐释的差异,可以为我们研究《诗》在秦汉之际的衍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陶家韵 《传承》2010,(30):156-157
诗与乐的关系,大抵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诗先于乐,乐迎合于诗;一种认为乐先于诗,诗以乐为根本;第三种看法糅合了前面两种的看法,认为诗乐同源。《诗经》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本身既包含了诗的本质,又蕴含了乐的因素,《诗经》风、雅、颂不同的分类正契合了诗、乐的不同关系。以《诗经》中的《颂》诗为对象,浅析其所反映出的诗、乐关系,从而一窥整个《诗经》的诗、乐关系之大概。  相似文献   

16.
1964年10月2日,为迎接国庆十五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豪迈磅礴的气势和雄伟壮阔的舞台背景在人民大会堂首次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并成为时代的经典。 今年国庆期间,为庆祝国庆五十五周年,总政歌舞团经重新编排,以原版中的部分经典乐段为蓝本,加入《走进新时代》等反映新中国诞生后光荣历程的优秀作品,在北京重新上演《东方红》。《东方红》,被誉为“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红色经典。当年由周恩来总理倡导编排,以三千多人的超大阵容,聚集了当时最权威最著名的艺术家,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描述了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7.
宋詩是繼唐詩之後中國古典詩歌的又一個高峯。而在歷史上只有一部《全唐詩》,却未見有宋朝的詩歌總集。新近出版的《全宋詩》第一批五册,填補了這一空白。這部《全宋詩》是迄今為止中國斷代詩歌總集中分量最大的一部。北京大學古典文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诗》则给以批判;法家对《诗》秉持直接反对和否定的态度;纵横家则表现出了明显地将《诗》作为格言警句来达到说服人主的功利心理。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诗经》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学思想的分化状态,这也正是汉代学者在统一《诗》本、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上显得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民间口头创作是劳动人民历史的艺术写照,它不仅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它弥补了历史文献的缺陷,使原来没有文字的民族的历史亦有经可传。例如,侗族民间广泛流传的琵琶歌《十二月歌》、《七十二艺》和《生意歌》便艺术地再现了近代侗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杨迅滋 《学习与实践》2012,(12):103-109
从已有的材料出发,本文对《关雎》的诗本义进行了全新释读,并且不赞同《关雎》系"男求女"内容模式的结论,认为该诗为"女求男"的内容模式。《关雎》不仅呈现了太姒"窈窕淑女"的风范,而且应是太姒本人写作了此诗。对《关雎》内容模式、《关雎》的作者、该诗的丰富内涵以及繁复修辞的重新揭示,将再次凸显《关雎》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