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高美 《党政论坛》2013,(10):31-31
2月24日,由好莱坞导演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的影片《逃离德黑兰》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并赢得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剪辑奖。该片根据发生在1979年的伊朗人质事件改编,讲述了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大使馆被占的情况下,成功将困于加拿大大使馆内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土耳其总理埃尔巴坎8月10日出访伊朗,一周后,叙利亚总理祖阿比飞抵德黑兰,成为6年来出访伊朗的第一个叙利亚政府首脑。此两次访问不仅时间相隔甚短,而且是在美国加紧制裁伊朗的背景下,所以引人注目。 叙利亚多年来一直是伊朗的盟友,是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朗的唯一阿拉伯国家,其总理出访伊朗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在美国竭力促成叙利亚和以色列媾和之际,却去和美国的仇敌伊朗靠拢,不免会引起美国的不满,在美国总统克林顿8月5日签署“达马托”法案,决定对在伊朗和利比亚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投资的非美国公司进行制裁的情况下,埃尔巴坎不顾美国警告,毅然出访伊朗,并同德黑兰达成价值为200亿美元的天然气交易,更引起美国的愤怒。那么,既然美国反对属预料之中的事,伊,土,叙领导人为何仍要接触?  相似文献   

3.
德黑兰专电 美国总统里根最近公开承认美国早在十八个月前就与伊朗进行秘密外交接触之后,遭到伊朗当局的矢口否认。虽经里根苦心经营,断交已经六年的美伊关系未获转机。 里根的秘密外交在于争取被亲伊朗的黎巴嫩组织扣押的美国人质获释,而其基本的目的则在于改善美伊关系。在伊朗看美国的用心,是很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4.
陈铭 《瞭望》1996,(35)
美国总统克林顿8月5日签署了进一步制裁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案,将惩罚在伊朗、利比亚石油、天然气行业投资4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国公司,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对。这对伊朗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首都德黑兰像往常一样平静,没有出现去年6月美国宣布对伊朗制裁后的经济动荡、政治恐慌。  相似文献   

5.
德黑兰专电 由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三国创立的经济合作组织2月16日和1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第一次首脑会议,由苏联解体分立出来的6个中亚穆斯林共和国分别以新会员和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伊朗缘何提出与美国人民对话●本刊特约记者荣松德黑兰专电伊朗总统哈塔米去年底表示,他希望同“伟大的美国人民”进行对话。哈塔米说,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更需要进行对话,以消除分歧,增进理解。哈塔米的讲话立即在华盛顿引起了积极反响,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哈...  相似文献   

7.
帅鹏 《瞭望》1984,(12)
德黑兰专电伊朗—伊拉克战争进入了第四十二个月。西方报刊有时称它为“被遗忘了的战争”。从二月十六日开始,伊朗发动了一个全力以赴的攻势,这场战争于是又受到世界舆论的注视。  相似文献   

8.
荣松 《瞭望》2000,(10)
举世瞩目的伊朗第六届议会选 举终于落下帷幕,2月18日 伊朗选民重演了1997年5月23日的总统大选,用自己的选票帮助新兴的改革派夺取了权力强大的伊朗议会,为进一步推行伊朗总统哈塔米所倡导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举最后结果表明,议会290个席位中已有225个归属已经明确,65个席位需要进入第二轮。在已确定的225个席位中,改革派候选人占170个,保守派只获得45个席位。在首都德黑兰,改革派更是遥遥领先,全市30名当选议员中有29人是改革派的候选人,与保守派有密切关系的前总统拉夫桑贾尼以第30名…  相似文献   

9.
伊朗首都德黑兰是一个充满革命气息的城市,世俗与宗教、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在这里既斗争着,也融合着,并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共存着。在德黑兰平静的外表中,我感受到的是整个伊朗社会正经历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帅鹏 《瞭望》1985,(12)
德黑兰专电 德黑兰和巴格达的气氛近来都很紧张。据说,驻德黑兰的外交使团有的已经开始疏散。来自巴格达的消息说,伊拉克首都的外国专家有的也在撤离。 从三月四日开始,伊朗和伊拉克互相袭击对方的居民中心,这种恶性循环已发展到袭击对方的首都。巴格达是一个空防坚固的城市。过去伊朗派飞机去袭击要冒很大的风险。两年前,伊朗曾经派两架飞机前去轰炸,其中由一位空军上校驾驶的一架被击落。  相似文献   

11.
全球要闻     
《瞭望》1998,(22)
全球要闻5月18日—24日)美不再制裁在伊朗投资的外国公司美国总统克林顿5月18日宣布美国不再制裁在伊朗投资的外国公司。1996年克林顿签署“达马托法”,威胁要制裁在伊朗和利比亚能源领域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的外国公司,后又将这一投资最高限额降低到2...  相似文献   

12.
1990年6月21日当地时间零时30分(格林威治时间6月20日21时0分)伊朗西北部吉兰省鲁德巴尔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据《德黑兰时报》报道,这次地震造成至少4万人死亡,大约10万人受伤,50万人无家可归。 地震发生后,满载各种救援物资和医务人员的飞机从世界各地飞往伊朗。应伊朗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邀请,中国国家地震局派出6人组成的伊朗地震考察组。考察组到达德黑兰之后,与伊朗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国际要闻     
《瞭望》1996,(46)
欧盟通过反赫—伯法法案 欧洲联盟各国外长10月28日通过一项旨在报复美国赫尔姆斯—伯顿法的法案。这项法案禁止欧盟各国公民和公司遵守美国的赫—伯法,并允许他们在欧洲法庭向美国提出反诉。 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结束 10月29日和30日在德黑兰举行的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通过《德黑兰宣言》,呼吁有关各方以和平方式来解决阿富汗危机。伊朗、中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独联体国家举行国防部长理事会会议 独联体国家国防部长理事会会议10月29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独联体国  相似文献   

14.
赵毅 《瞭望》1988,(34)
德黑兰专电 伊朗同伊拉克苦战8年,如今终于有了明确的停火日期——1988年8月20日格林威治时间3时整。 消息传来,伊朗人高兴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开怀畅饮。市区街道上,一些汽车司机在听到这一消息的最初时刻,用鸣喇叭、开车灯的方式表达喜悦的心情。 德黑兰的商人对这一决定更是敏感。五个月以前,里亚尔(伊朗货币)对美元的自由比价一度涨到1500比1,高出官价20倍以上。然而,就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宣布两伊停火日的几个小时  相似文献   

15.
伊朗总统哈塔米前脚离开, “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后 脚即来。如果说德黑兰与莫斯科“眉来眼去”,已经让华盛顿忐忑不安,那么巴格达与莫斯科“勾肩搭背”,无疑令华盛顿怒火中烧了。不管美国高兴不高兴,俄罗斯与伊拉克之间关系在不断“升温”。 重压之下必有勇夫 4月17日至21日,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对俄罗斯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巴格达对莫斯科进行的最高级别的访问。访问期间,拉马丹同总统普京。总理卡西亚诺夫等俄罗斯领导人着重讨论了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和加强双边经贸以及军售合作等问题。这次访…  相似文献   

16.
美国制裁伊朗能够奏效吗?本刊特约记者徐长银华盛顿专电美国白宫5月8日发表声明宣布,克林顿总统已于7日晚签了一项行政命令,对伊朗实施新的经济制裁。这项命令将于30天后开始生效,它将禁止美国人或美国公司与伊朗进行货物、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一切贸易往来以及为这...  相似文献   

17.
德黑兰专电 8月15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突然宣布承认两伊1975年边界协议,同意17日起从伊朗被占领土撤军并交换战俘,从而满足了伊朗提出的所有和平条件,为实现两国和平扫除了障碍。 自1988年9月两伊实现停火以来,双方和平谈判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伊朗要求伊拉克从它占领的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国家联合自强的盛会怀成波最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第八届伊斯兰首脑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表现出了伊斯兰世界多年未见的、强烈的团结愿望。这是对美国压力的反弹,其意义不可低估。伊斯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地跨亚非欧,包括55个国家,人口10亿以上。成...  相似文献   

19.
德黑兰专电 在当前的海湾危机中,伊朗作为海湾的一个大国,既谴责伊拉克侵吞科威特,又反对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在海湾的军事集结,主张通过加强地区合作,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和平解决争端。  相似文献   

20.
德黑兰专电 为期5天的第7次77国集团部长级会议在通过《德黑兰宣言》和《77国集团关于国际合作的实质性纲领》等4个文件后,11月23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闭幕。这些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共同心声的文件将提交明年2月在哥伦比亚举行的第8届联合国贸发大会,作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谈判的共同立场。会议第一次邀请了一些发达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会议,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诚意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